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仁爱在民间(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4:52 燕赵都市报 | |||||||||
王彦彦(中)当年在省会欢度"六一" “河北弃儿常州寻亲”被评为常州1998年度“十大文明事件” 本报记者 刘洁 生命相互依存,爱心便从中生成。《燕赵都市报》把颗颗珍珠般晶莹的爱心拾起擦亮,用一根长长的线将其串系,然后把这一爱心凝结的珠串献给王凤钗母女,使这对屡遭厄运的母女在绝望处看到了生机……
1998年5月 10日,母亲节。 当许多母亲正沉醉于融融亲情中时,遭遇丧夫失子、与其相依为命的小女儿王彦彦又患上白血病的高阳县贫困母亲王凤钗通过本报向社会发出求助:“谁来帮帮我?” 从那天开始,本报的24小时值班电话成了一条救助生命的热线。有许许多多孩子曾走进本报编辑部,为王凤钗母女捧出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长辈给的压岁钱;曾经饱尝丧子之痛的父母,为了不让王凤钗再次失去与之相依为命的女儿,他们把藏于内心深处的亲情倾注于王彦彦,把她当作了早逝的儿女生命的再续;一个靠拾荒为生的古稀老人,从拾来的报纸上读到了王凤钗母女的遭遇,他把拾荒挣来的10元钱送到了报社;一位由于一念之差而偷了别人100元钱的青年,被众人的真情感动,将偷来的钱寄给了王凤钗……他们用真情抹去王凤钗母女脸上的凄苦和无奈,用仁爱铸就生命的善举。 捐助王凤钗母女的人群都知道节衣缩食的点点积蓄对救助生命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但他们更清楚如果每个人都能献出一杯水,就会载起一支生命之舟…… 生命相互依存,爱心便从中生成。《燕赵都市报》把颗颗珍珠般晶莹的爱心拾起擦亮,用一根长长的线将其串系,然后把这一爱心凝结的珠串献给王凤钗母女,使这对屡遭厄运的母女在绝望处看到了生机…… 当今,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需要全社会有爱心的人来关注,并给予帮助。 弱势群体是《燕赵都市报》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关爱;扶危济困是《燕赵都市报》执着不变的追求和倡扬。创刊伊始至今,本报一直利用媒体优势关注和支持贫弱病残,体现人文关怀,用文字和图片诠释仁义,彰显善举,弘扬爱心,再现人类最质朴最本真的博爱之美。办报十年间,本报先后为小妮妮、李小、东方希晨、小彦云等200多名贫弱病残筹得善款800多万元,使得他们及时得到救治救助,重获新生。 在帮助王凤钗母女时,我们只想尽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社会播下爱心的种子。 几年后,我们看到,在身边,爱已然成林。 “仁爱”,是一份公共的事业。 我们感谢每一个以爱、以热忱、以梦想投奔其中的人。 我们身边的世界因为有了你,而更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