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为弃儿找寻生命之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4:52 燕赵都市报 | |||||||||
为弃儿找寻生命之根 赵书华 身影单薄的省会某厂女工杨素霞在1984年,经历了人生最难熬的日子:久病在床的母亲临终前告诉她,你是从常州来的,我不是你的亲生母亲,找你的亲爹娘去吧!那一年,杨
据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在苏(苏州)、锡(无锡)、常(常州)地区和上海周边,许多家庭因生活极度困难,不得不把刚生下来不久的孩子弃于街巷,政府有关部门收留了这些弃婴,又有组织地将其分散到外省、市,由有关家庭接纳、抚养。 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孩子们尚在懵懂之中就远离了他们的家乡,奔向接纳他们的地方。据石家庄市档案馆所藏资料证实,单石家庄市,1959年、1960年两批接纳的弃婴就有300多名…… 1998年4月7日,在《燕赵都市报》的组织和率领下,杨素霞等首批12位当年来自江苏的“弃儿”,踏上了南下寻亲的火车,前往40年前他们出发的地方———常州。在当地媒体常州晚报的配合下,短短一周时间内,上百个当年丢失或丢弃婴儿的家庭前往本报寻亲人员驻地寻亲认亲,此行最终有9位弃儿找到自己的亲人。当年7月,应众多寻亲者的要求,本报又率35名寻亲者第二次前往江苏寻亲,又有17位认下亲人。这次穿起时空,跨越两地的寻亲活动,不仅在省会和常州两地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河北弃儿常州寻亲”被评为常州1998年度“十大文明事件”。 一群特殊时代特殊命运的人,40年后,由于媒体的组织联动,生命重又回到出发的彼岸团圆,他们的寻亲故事连同本报1998年策划组织的这组报道至今还常常被人提起。仁者爱人,对寻亲者的关注无疑是本报“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最贴切的解读。 就在那次寻亲过程中,已40岁的杨素霞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姐姐和两个弟弟,如今,年届70的母亲每年都要从常州来她这里看看,杨素霞说自己从来没有感觉到像现在这样幸福:人生半世,居然还找到了家!如果不是《燕赵都市报》牵线搭桥,茫茫人海,她怎么可能再与自己的母亲相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