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十年辛苦不寻常(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6:48 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十年辛苦不寻常(组图)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版面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十年辛苦不寻常(组图)

燕赵都市报创刊十周年版面


  总编心语

  物换星移,《燕赵都市报》已届十年。“一纸风行燕赵”,这是对她的准确写照,在河北大地,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会发现这张报纸,像每天出太阳一样,她天天和人们见面,报告着大家想知道的新闻和资讯,而读者阅读时间的长短就是其每天的寿命。就这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积满了十个年头。人们说十年树木。如果都市报
是经众手植艺的一棵树,今已茁如拱璧,硕果摇枝。特别是去年都市报获得两个名号,一是发行进入世界报纸100强,排名第87位;一是竞争力进入中国晚报都市报20强,排名第12位,像是送给都市报十年的两份礼物,便是证明。

  年轻的都市报人因此获得了某种肯定,这是他们十年创业的业绩。期间艰苦不可备述,他们透支了太多的青春,才拥有了百万读者。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敬业乐业的原因。一张报纸的一个个读者是怎样形成的?细究起来其实是一种认同,是报纸的定位和记者行为的综合表现被阅读者所认同,而这种认可读者是经过诸多比较了,因为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他们会有许多选择。大家更多的选择都市报便是同意这张报纸的平民倾向,同意这张报纸的草根情怀,因为《燕赵都市报》没有太多的不同,人们读到的不同便是这些。这张报纸一开始就标帜“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要求从业人员“当小记者,做小编辑,办小报纸,为小百姓服务”,一出生就植根于平民之中。这种情怀演绎为报纸的新闻理念和编辑思想,无论报道什么新闻什么事件,便都有了支点和视点,例如同是报道

城市建设,都市报很少去注意形象工程的政绩意义,更多的是叩问市民的生活改变的程度;报道蓬蓬勃勃的国企改制,我们特别注意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的应有权益保障,等等。都市报当然要反映我们时代的主流,记叙社会发展矫捷的步伐,但报道成绩时我们会有所保留,报道经验时我们会有所警惕,当心某些成绩、经验的背后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过分剥夺。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因为这是数百万读者赋予我们的权力,对于他们的要求,岂可不谨言慎行?正如小平同志所谆谆告诫的判断成败的标准,那就是“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都市报马首是瞻的是群众根本利益的指向。从此出发,我们仇恨一切腐败行为,憎恶一切丑恶现象,因为它们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侵害和强占,面对强盗,我们必须挺身而出!尽管言如纸轻,但我们身后站立着百万读者,古人说,千夫所指,无疾而终,何况百万。所谓舆论监督,本义正是引车担浆者流的监督,街谈巷议者流的评论,而都市报的许多报道变化成了“舆论”,遂令贪劣者敛手,让豪强们屏气。

  记得几年前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訾议媒体受商业侵袭,很少关心普通人,他们更多的去关心那些无须去关心的人。可以告慰社会良知,你手中的这张都市报没有这样做,我们始终坚守着媒体应有的新闻良知和社会责任,把目光更多的投向那些孤立无援的求助者,也就是社会学者所说的弱势群体。我们在欣喜于城市高楼大厦蒸蒸日上时,记者同时走进城市边缘的垃圾村,在恶臭熏染苍蝇嗡扰中采访垃圾村中人,询问他们的衣食生计和子女上学问题,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体验。记者把切身的体验见诸报端,使很多读者感同身受,政府开始关心城市边缘人了。快过年了,鞭炮声由远及近,人人脸上都漾着喜庆,善于发现的记者看到蜷曲在街巷角落里的乞者,蹲下来一打问,知道是甘肃的乞者他回不了家了。记者帮他买了棉衣食物,联系好家人和当地政府,接乞者回了家。心同情,情同理,都市报的记者们做好事做善事已经习以为常,无须矫情。寒来暑往,为忧者忧,为弱者愁,大家的心里多了一份对别人的惦记,亦即多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助学、捐书、抚孤、慰老、救危、济困、赈灾,随便翻开都市报都会看到这些充溢着爱心的报道。人世间爱心是有向心力的,都市报的爱心报道汇聚着无数爱心、良心、热心,驱赶了冷漠,融合了温暖,我们的精神家园会慢慢地变得和谐美好起来。

  一位学者说,经济学应该是关于穷人的经济学。未读过他的书,光是这个题目就有很大的真理性,因为穷人亦即普通人才是社会的主体,经济学不去研究社会主体的生存和致富,为他们雪中送炭,而是为富豪新贵们锦上添花,便是插科打诨,便是舍本逐末。新闻学何尝不是如此?近些年新闻界竞相标榜主流媒体,纷纷向社会精英、主流人群抛送秋波,藉以咸与主流,甚至意欲甩掉非主流读者的累赘,径直奔商业利益而去。其实还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关系的问题,办一张报纸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利,势必走偏方向,须知,为人民群众办一张好报纸要比为报社多挣些广告费要重要得多,因为这是对多数人有益的事。而报纸是否主流,似乎也不以是否报道主流人群为分野,试看党中央关于

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对于建设
和谐社会
的要求,许多义项正是所谓非主流媒体所不懈关注的社会问题,因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是共产党的宗旨。在中国,这就是关于经济学和新闻学的真谛。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当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回顾都市报十年历程时,那新闻匆匆的脚步已经消失在天际苍茫之中,那一页页泛黄的新闻纸却可以线装成历史。记录一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报道社会的古往今来,谁说新闻是短命的?它积淀为历史却是永恒的,并且会把彼时分辨不清的事情在此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是我们的一个感悟,从而认知新闻的价值和报纸的意义。但近来有先知先觉者发出报纸式微的消息,称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纸质的传统媒体将退出舞台,而西人皮尔·盖茨更是给出十年报纸消亡的时间表。他们的乌鸦嘴给人们带来了不祥之兆,果如斯言,计当何出?或许纸介真的会消亡,但媒体不会消亡,新闻不会消亡,这是勿庸置疑的,报纸的价值和意义会转移到更适宜的媒体上去。如今我们所要准备的是改变,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方式,边改边变,且变且改,但不改的是我们的媒体情结,不变的是我们的新闻理想。

  总策划:李炳庠 执行策划:刘学英 杨正犁 胡印斌

  统筹:刘荣 王玮王岚 于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