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燕赵都市报在一九九七年艰难起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6:54 燕赵都市报

  编者按

  这是本报总编辑李炳庠1998年初的一次内部发言。透过这些跳跃在泛黄纸页上的文字,或可解释这张报纸后来风行燕赵的原因。时光暌违,新闻的年轮越来越致密,惟有报人坚卓刚毅的情怀历久弥新。

  都市报的一些同志被评为先进,感谢领导和同志们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但我认为这不应看作是对1997年工作成绩的评价,而是对赛场上的长跑者中途的“加油”。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都市报的全部工作仅仅是“定位”和“起步”,谈不上取得成绩,全年经营还是“负数”。

  但是,无论如何,都市报人终于实现了艰难“起飞”。

  1997年初,都市报改版,即由周末版改为以新闻为主的综合类新型报纸,开始跨入全国的都市报行列。在扩版时形成的办报方案和“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办报宗旨,完成了关于都市报的“定位”。

  于是,一张全新的报纸在河北大地出现了。她当然很幼稚,不时地左顾右盼,拿不准,把不稳,有时还有“断炊之虞”;但她一出场就引起人们关注,关于省会裕华路拓路伐树的报道,关于古槐显灵闹省城的报道,关于救助白血病儿小妮妮的报道,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而投注目光最多的,便是普通群众、普通市民,这说明都市报的“定位”成功了。

  但是,都市报改版和定位的正确,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1997年初,全部的发行份数是8900份,以至于不得不在省会继续随《河北日报》赠阅,才能维持最起码的办报社会效益和广告经济效益,才能使全部工作勉强运作。

  那么,一张好看的报纸却不能占有读者市场,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河北的特殊环境。11个地级市就有9张晚报,并且省会的晚报已创办6年,可谓“诸侯割据”、“四面楚歌”,对都市报事实上是一种“封杀状态”;再加上省会人称“中国第一庄”,文化底蕴不足;还要接受京津报刊王国的辐射等等。年轻的都市报生不逢时,天时地利都有不予方便。“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时候,是最会让人灰心丧气,最会让人进退维谷,一筹莫展,最会让人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然而,都市报人没有堕入这种倒霉的情绪之中。

  向“封杀”突围,向“四面楚歌”突围!都市报编委会提出“在发展中求生存”的主张。既然河北的情况特殊,那么就要谋求超常规发展,出奇策制胜。前面有9家晚报,我们是第10家,如果排在别人后面,就永远出不了道。我们必须“超车”,起步晚要走得快,闯入快行线上去!竞争,这个我们尚且不习惯的经济行为终于跑进都市报队伍中来了。而要竞争,要超车,首先要形成自己的优势。什么是优势?怎样形成优势?我们认为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囿于传统的“保本经营不赔钱”的思想,囿于僵化的“投入产出成正比”的观念,就无法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难以发现和形成自己的优势。突破就意味着风险。为了向困境突围,也只有“冒一冒,闯一闯”了。

  一个大胆的建议提给了河北日报社委会:扩版不调价,以16版3角钱的优质低价形成优势,与各兄弟晚报展开竞争,尽快培育读者市场。社委会经过审时度势,权衡利害,最后做出同意扩版低价形成优势的决议。同时提出对都市报的三项考核指标:第一,报纸的质量要上一个大台阶;第二,发行到1998年第一季度不少于5万份;第三,全年经营持平。当时,社领导特别指出:这三项指标,头拱地也要完成!那次会上,我没有表态,但心里是沉甸甸的。在以后都市报召开扩版动员大会上,我说“这三项考核指标是三座大山”。

  韩信摆下了背水阵。年轻的都市报人几乎未经披挂就上战场了。办报、发行、广告、行政人员全体动员,谋划扩版方案,招聘编采人员,组建自办发行队伍,千方百计增加广告收入以减少亏损,扩版筹备在紧张有序中进行……都市报编委会对同志们的具体要求是10个字:一人顶三人,一天顶两天。因为编辑部编采人员仅55个人,其中有20人是刚刚招聘上岗的,大家要担负起相当于大报8个大版的工作量。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生病也必须完成你自己的任务,因为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是20名新聘任的人,未经一天培训就个顶个的压担子,以至于总编不敢批评他们工作的差错,因为那是苛求。

  扩版成功。其间未经一次试刊。10月16日,在印刷厂、校对科的同志们通力合作下,都市报的编辑们一夜未眠,第一期16版的都市报顺利出版。人们高悬的一颗心才放下来。过后大家总结工作时说,当时的那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样全力以赴,又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天天十六版,只卖三角钱!”金秋十月,一句广告语叫响在省会市区,都市报人发出了“我的市场在你脚下”的挑战,与兄弟报纸重新商量读者市场。

  报纸是产品,发行是销售,是这张定位给市民办的报纸的独特规律。报纸办得好看,发行上不去也是徒劳无益。关于发行,我们还有一个比喻:它是一条扁担,前面担着办报的社会效益,后面担着广告的经济效益。我们提出的扩版增刊低价位的建议,也是基于形成优势占有最大份额的读者市场后,通过广告补偿低价运行的亏损,进而成为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办报、发行、广告三位一体中,发行始终是“龙头”,这也是这张走向市场的新型报纸的特点。

  编委会提出了“两条腿再分两条腿”的方针,即实行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两条腿,自办发行再分零售和敲门征订两条腿。因为这张报纸不可能实行摊派,只有让人家自愿订阅,除了少部分是公款订户,最大的市场潜力是个人掏腰包。鉴于这种情况和学习兄弟报社成功的经验,我们下决心尝试敲门征订、入户投递的独特发行方式,实际上是把商业经营中上门营销和售后服务结合起来。在省城市区建立了8个发行站,艰难地组织起征订投递队伍,轻轻敲开您的房门,送给你一周都市报看,您看好了,决定订一份,我们在门外挂上金黄色报箱,然后,每天一上午有人给您投递报纸。这样一种方式在广州、在四川、在天津都是成功的,但河北行吗?中国第一庄行吗?我们也是心有疑虑的。我们决定迈出这一步,就不信人家那里居民都是大学生,我们这里居民都是小学生!人家环境好可以是“事半功倍”,我们这里环境差,那就“事倍功半”,就是再板结的土地,哪怕是青石板,我们也要犁出一道沟!硬着头皮去做了,发行部的同志们掉三寸舌去游说组织队伍,今天来十个,明天走了五个,有五个留下来就好。滚雪球,慢慢大起来,多起来。发行队伍一点点壮大,发行效益一天天增加,终于到现在组织到1000人的自办发行队伍,每月以近20000份的速度增长。

  在扩版大打发行之仗的日子里,我们给每一个人规定了征订任务,设立全员发行进度表,用水银注标示每个人对报纸发行的关切程度。印制五百多幅宣传条幅悬挂在大街小巷,在两个月里组织全体人员双休日上街进小区,头戴小红帽,身穿黄马甲,宣传许多人并不知晓的都市报。轰轰烈烈的社会宣传和扎扎实实的入门征订相配合,有力地推进了扩版后报纸的发行。我们有一位搞发行的同志,身上背个破书包,骑个破车子,挨家挨户走访了省会机关、单位共253家,向人家宣传我们的报纸,并请求提供省会各家报纸在该单位去年和今年征订数量,征求对都市报的批评意见,然后整理出来提供给领导掌握情况,他所付出的千辛万苦真是让人感动!我们正是从他所提供的社会调查中,准确地感觉到都市报渐渐占有市场的趋势。

  一份一份地征订,一天一天地统计,随时分析形势,研究对策,抢占征订发行的制高点。但究竟能发行到多少?能不能完成社委会的发行考核任务?我们感觉到形势不错,但心里还是没底。到年终,一个个信息传回到报社,发行到7万份,提前一个季度超额完成考核指标。

  在发行连番上涨的背后,是扩版后的都市报开始“火爆”省城的生动情景。我们在扩版方案中提出的“燕赵京津十三城市新闻总汇,集新闻与杂志为一体大型综合报纸,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心系市井人家”的编辑方针,使扩版后的报纸新闻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多彩,大众话题和舆论监督更加切合民心民意,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如潮好评。特别是本报的《连续报道》和《接到读者热线之后》两个专栏,激浊扬清,仗义执言,鞭笞丑恶,切实关心读者的生活和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信赖。“有事找都市报”,渐渐成为人们的口碑,每天都有读者到编辑部来反映情况和问题,请求给予帮助。本报24小时值班的“读者热线”8631204,更是整日铃声不断,成为编辑部联系群众的最好方式。本报关于资助贫困大学生郝琴上学的报道,关于解救沧县农妇张发珍夫亡子残濒临绝境的报道,关于救助贫困患儿李小、关于为江苏弃儿寻亲等一批呼唤爱心的报道,都迅速得到社会的回应。广大群众也正是从本报的这些真实的报道中,认识了这张与众不同的报纸,开始喜欢她,并成为她的读者。

  火起来的都市报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省委副书记卢展工更是多次对都市报给予指示和鼓励,他希望年轻的都市报人把年轻的都市报办好,办成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新闻量大、兴趣盎然,全省人民都喜欢的报纸,并要求争取发行到60万份。

  都市报在艰难起飞中,年轻的都市报人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在奋斗中所形成的“团结一致,艰苦创业,不屈不挠,勇于竞争”的都市报精神,正在积累为一笔财富。我过去曾经说过,都市报人是创业者,是挑战者,是改革者,他们中许多人背井离乡,扔掉铁饭碗,住进集体宿舍,汇聚到都市报的这面旗帜下,在别人认为前途渺茫的困境中,坚信自己的选择,去战取光明的前景。都市报人最富同情心,最有正义感;都市报人青春火红,朝气蓬勃,多热情、少保守;但同时又需要多多学习,多多锻炼。都市报人和都市报一样年轻,他们应该伴随着他们手中的报纸一起成熟一起长大。是他们培植了报纸,还是报纸培植他们?只有他们才清楚。但一些生动的事实和情形表明,这张报纸正在影响着大家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塑造着大家的品格。比如,按工作定额计酬,完不成任务没奖金,甚至扣工资,实行一年下来竟没有一个人找到领导计较什么,这在别的单位也是难以做到的;还比如都市报的记者,从来没有人车接车送,更没有盛宴招待送礼包,他们长年累月骑自行车跑遍了省城的每一个角落,走千家进万户,跑衙门进机关,去体察市民的冷暖,去探访问题的真相,为群众鼓与呼。他们可以为解决居民垃圾包围的事情走访环卫、城管等部门,被人家推来推去当球踢,但最终为百姓解决了问题;新楼房缺水短电,几十个居民到编辑部请记者去调查,记者采访后直至深夜才返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但却无怨无悔。都市报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们的青春需要燃烧,他们的形象需要扮美,但是,姑娘们很少有化妆的时间,因为她们要精心装扮版面,小伙子更没有时间光顾歌楼舞榭。这就是都市报人,这就是都市报精神,一群“不信东风唤不回”,“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苦干、硬干的年轻人。果然,他们把都市报这只搁浅的大船拖下了水。

  以报纸发行取得良好开端为主要标志,都市报走出了困境,但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困难也很多很多。但1998年初毕竟不是1997年初,都市报编委会已经确立了“办报、发行、广告三位一体运作乘势而上”的加快发展的思路。报纸质量确保在全省晚报中“领先一步”;发行总量在社委会确立的保八争十的基础上,加码到保12万争15万,追逐20万;广告要尽快缩短滞后过程,追逐1000万。总之,1997年是都市报艰难起飞之年,1998年是都市报乘势而上之年。

  我们在谋划1998年工作时,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水浒传》。我曾和同志们戏言,要把该剧主题歌作为都市报的报歌。其实,都市报人也是一种“逼上梁山”。我们的事业要求每一个都市报人不为当官,不为发财,“你有我有全都有”,要有那么一点共创大业的义气。用“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来比况我们,就是要把报纸办得虎虎有生,敢于为百姓说话,敢于除霸安良。像我们一位摄影记者那样,路见警察打了人扬长而去,便大吼一声抓住不放,当即报警送官。“风风火火闯九州”是说都市报要成为勇敢的竞争者,邀请全省的晚报参加竞争。都市报要打全省各城市的市场,直至北京、天津的市场。我们已经把“风风火火闯九州”写进形象宣传专刊,题目就是这句话。那个版上还有五句话:一张为市井人家平民百姓办的报纸,一张承诺每天向读者提供不少于百条新闻的报纸,一张激浊扬清好评如潮的报纸,一张实行敲门征订、入户投递独特发行方式的报纸,一张随时准备超车驶入快行线的报纸。那后一句话,也是说要“风风火火闯九州”。

  老修同志通知我发言,本来是要求说个人的一些情况,但我思之再三,实在不该那么说。这倒不是谦逊,而是我和每个都市报人一样,和每个编委会成员一样,尽了一份必须尽的责任,并且现在总结起来还有决策失误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作为一个单位的头头,其负作用则在于给工作造成损失或误时误事。绠短汲深,力不从心,又惟恐贻误事业,真有终日惶惶之感。因此又上夜班又上白班,就是担心值夜班的编委一晚上看九块版实在太累,一旦拖垮,这张报纸怎么出去?总之,我当恪尽职责,尽我全力,与都市报的同志一起,把这片事业引导到光明的前途。如果不这样做,或者做了没有达到目的,那么,首先对不起的是我卧病在床的老母亲;其次,对不起我自己,父母在,竟远游,只身前来“打工”;第三是对不起社委会对都市报的期望。这样把个人利益和感情放在前面考虑,一是说明我的精神境界达不到要求的高度,一是说明于私于公我都应该努力。

  李炳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