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评论:幸灾乐祸与闻过则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2日09:57 环球时报

  肖平

  韩国的黄禹锡科学造假一事已被炒得沸沸扬扬,韩国上下痛心疾首,备感耻辱。但是也会有人感到几分释怀与莫名的快意。那就是那些研究人类胚胎干细胞,并且一直不肯相信他们的研究落后于黄禹锡科研组的一些外国科学家们。

  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出自于《孟子》的成语“闻过则喜”。原文中记载孟子夸奖子路谦逊品格的一句话“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即“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非常高兴”。这句话一直视为儒家经典之一。但是,实际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闻过则喜”呢?恐怕连孔老夫子也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另一部儒家经典《论语》曾说到“子见南子”的故事,称孔子拜会卫灵公夫人,学生觉得不妥,向孔子指出。老夫子听了非但没有欣然处之,反而忙不迭地指天起誓矢口否认:“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老天会惩罚我!”)

  在我看来,所谓“闻过则喜”的实际含义用来形容那些在黄禹锡事件中感到快意的科学家是很合适的,即“闻听他人的过错而欣喜”。犹太裔历史学家彼得·盖依也有这样的感受。在回顾当年纳粹当局主办的柏林奥运会时,他就说过,每当德国运动员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时候都使他感到无比快乐。当然,在当年纳粹残酷的种族清洗的背景下,彼得·盖依的感受完全可以理解。但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情况下,“闻(他人)过而喜”并没有深刻的政治因素,只不过是一种性情中人的情感流露,顶多是窃窃私喜,自我解嘲。

  我在非洲工作的时候,赶上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我的许多非洲同事在言谈话语之中都会流露出某种莫名的快意:哈,原来不仅是我们非洲有危机啊,你们亚洲也一样。我在法国生活多年,发现法国人也像我们中国人一样喜欢语言类小品节目,他们小品中永恒的笑话就是模仿美国人英国人说法语的怪腔怪调,有点像我们动不动就拿港式普通话开涮一样。每次我看法国人笑得前仰后合,自己也觉得很开心。

  看来,闻(他人)过则喜,中外皆然,但中英文里似乎都没有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心态。也许有人会说,中文的“幸灾乐祸”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英文里也有Roman holiday(“罗马假日”)的说法。它源于古罗马时代奴隶在公开场合彼此格斗或与野兽搏斗,供罗马贵族、奴隶主们观看取乐,现在用来比喻以欣赏别人受苦为乐的娱乐。但是,无论“幸灾乐祸”还是“罗马假日”,都不能准确地表达人们普遍存在的、并无恶意的“闻(他人)过则喜”的自然心态。德语里倒有一词“Schadenfreude”可能比较贴近,直译为中文暂且称之“沙登弗洛德”。“沙登弗洛德”实际上是一个复合词,合成意思就是“从目睹他人的麻烦中取得快乐”。

  为什么看见他人的麻烦,人们会体验到某种快乐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比如上街,你看到前面一个行人不慎踩了香蕉皮,扭扭歪歪地差点摔倒但又没有摔倒,周围看到的人八成都会露出愉悦的笑容。根据这个原理,美国的电视台在街头设计机关,让不知情的路人出丑,偷拍下来制成的节目,一直是收视率最高的娱乐节目之一。听说,现在北京的公交车电视上也在热播。从这个角度看,“沙登弗洛德”是世上最简单、最容易、最方便、最现成的娱乐方式,不要花钱,

性价比最优,何乐而不为呢?

  有西方社会学家认为,“沙登弗洛德”无害,而且利用得当还可能有一定的正面意义。这种说法,我最近还真有了亲身体验。前些时候南亚大

地震,我儿子所在的国际学校发动全校教职员工为灾区捐款,本来大家积极性已经很高,但组织者还是使出“沙登弗洛德”法进行刺激。只要捐款数字达到预定的几个高指标,平时冠冕堂皇的校长、副校长还有教师中的几位大帅哥便要先后剃发明志,在全校师生们面前献丑。笔者在完稿时,这几位老外的秃瓢还没有长出头发呢。(作者是旅居菲律宾的学者。)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