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周恩来逝世三十周年专题 > 正文

尽管得了癌症周恩来的工作并没有减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20:08 央视《新闻会客厅》
尽管得了癌症周恩来的工作并没有减轻

张佐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尽管得了癌症周恩来的工作并没有减轻

周秉德


尽管得了癌症周恩来的工作并没有减轻

周恩来讲话


  尽管得了癌症,但是周恩来的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减轻,相反,他比以前更忙了。当时正值文革的后期,他忙于为更多在文革期间被打倒的老干部复职,忙于为刚复出的邓小平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甚至还亲自为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壮行。

  1974年的年初,由于周恩来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他进行第三次手术,周恩来却没有同意,他在批示中说“此事不予考虑”。而正是这些工作的忙碌,加速了周恩来病情的恶化。

  主持人:在总理还正常工作的时候,他特别辛苦,最累累到什么程度还在坚持工作,您见到过的?

  张佐良:我见到过多次,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就是广交会的时间,总理已经在人民大会堂,在钓鱼台、京西宾馆坐了40来个小时了,回到西花厅,拿到文件,因为有人给他准备好,他们告诉我,你准备点东西吧,到广州去一趟,就走了。到了那里以后,先召集当时的军队领导干部,地方的领导干部,层层谈话,然后再找造反派谈话,连续在那里三天两夜没睡觉,在北京已经40多小时没睡了。我们都不行了,我到一个地方,只要屁股挨着椅子我马上就流口水,就打呼噜。吃饭也弄不清白天黑夜,因为都在屋子里头开会。

  主持人:三天两夜七八十个小时了。那他怎么坚持呢?

  张佐良:就坚持,他也没打盹,没看见他打盹,我们都坚持不了,他不打盹,所以我说他是奇人。

  1974年5月30日,周恩来出现了频繁尿血的症状,这一次他不得不离开中南海,住进了305医院。

  入院后的周恩来已经很明白自己的身体状况,但是当时的形势仍然让他无法停止自己的工作。

  1974年12月,病中的周恩来亲自飞往长沙,和毛主席进行会谈,毛泽东接受了周恩来的建议,决定增补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后来人们把这次谈话称作决定中国政治走向的长沙决策。

  此后,周恩来还做了大量的工作,行使着一个大国总理的全部职责。

  1975年1月,周恩来最后一次做《政府工作报告》。

  1975年10月20日,第五次手术后,周恩来就再也没有从病床上下来,最后的一段日子,身为保健医生的张佐良陪在他的身边,直到1976年1月8日。

  主持人:过了三十年,每到1月8号的时候,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来纪念这个日子,说北京有一个很普通的警察,每到1月8号就会看着天来祝福周总理,您觉得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人们都依然不会忘记,而且记忆会越来越强烈呢?

  张佐良:一个伟人留在人民中间的印象,敬重,大家的怀念,为什么那么久,我想跟整个社会的进程是有关系的,应该说到现在我们党跟中国社会应该说大大地往前发展了,应该说是很大的进步。

  主持人:在总理身边工作这十年,对您来讲意味着什么?

  张佐良:对我来讲,意味着就是说你要做一个人,应该像总理这样做人,因为人的生命,生命生跟死就是一个时间段的问题,我想留下什么呢?留下一个值得后人敬重,后人怀念,我们国家不会灭亡,民族不会灭亡,你是要走的,要新陈代谢,我已经五年没有参加活动了。

  主持人:为什么不去?

  张佐良:最重要的,我就把西花厅说成一个学校,如果在西花厅这个学校毕业的人,你要做得跟他一样,或者做得接近他,这就行,少说多做。

  主持人:好,谢谢您。

  周恩来总理逝世时,来医院为他送行的人当中,周秉德是周家嫡系侄辈中的长女。

  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中没有自己的孩子,1927年,邓颖超第一次怀孕,但由于当时的革命形势,邓颖超没有生下这个孩子。后来邓颖超还有一次怀孕,由于难产,孩子生下来便夭折了,邓颖超的身体也因此变得非常虚弱。恰逢当时国内一片白色恐怖,邓颖超当夜逃难到上海,一路颠簸下来,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从此再也没有孩子。

  后来周恩来夫妇曾收养过三个女孩,但都因各种不同的原因相继去世。其中和她们相处时间最长的孙维世,是烈士孙炳文的遗孤,在文革期间也被迫害致死。

  周秉德是周恩来三弟周恩寿的大女儿,在娣亲侄辈中年龄居长,12岁那年,在周恩来夫妇与家人商议之后,她就住进了中南海西花厅,和周恩来夫妇一起生活了15年,在亲属中,她与周恩来夫妇来往最为密切,邓颖超也曾说过,周秉德是所有亲戚中和他们夫妇感情最深的人。

  主持人:演播室回来,我们请到的是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请她给我们讲一讲她眼中的周恩来。您好,每年到1月8号这个日子,家里会有一些什么纪念的方式吗?

  周秉德:三十年过去了,每年1月8号,我和弟弟妹妹,其他亲属,还有原来在西花厅工作的一些老同志,一开始都到天安门的烈士纪念碑去,大家在那儿聚会,大家互相谈谈情况,回忆过去,然后一起照相。

  主持人:为什么纪念总理要去纪念碑呢?

  周秉德:他没有可以纪念的一个具体的地方,别人有碑,有墓,但是他把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了江河湖海,撒到了祖国大地,没有地方去,就觉得那个位置是最合适的。

  主持人:今年也是这样吗?

  周秉德:我们后来都改到毛主席纪念堂了,纪念堂的有关人觉得你们每年都在这儿,那么冷,正是三九,二九、三九的时候,最冷的时候,所以后来人家也看到,觉得那么冷的天,还是到我们这个房间里来吧,这样就到了毛主席纪念堂的周恩来室,每年都到那儿去。

  主持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忘不了,可以理解,很多那时候没出生的年轻人对总理也是那么敬仰,甚至当作自己第一个最重要的偶像,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周秉德: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一个心情,都觉得周恩来是自己的偶像,是学习的榜样,如果大家都像周恩来这样,我们国家发展得会更好。

  主持人:对于什么是周恩来精神,人们有共识,但个人也有个人的理解,在您看来,周恩来精神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周秉德:这一生他就是为了解救中华民族的危难,为了咱们有一个新的中国,能够把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我觉得他真是不考虑自己。

  主持人:您的这种理解有哪些是因为确实在他身边生活过多年,通过自己的双眼看了感受到的呢?

  周秉德:这个感受总是逐步的,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够认识得这么透,一开始只是觉得他是长辈,是我的伯父,他自己的职位很高,对我们又那么好,我们当然很尊敬他,很敬爱他,这个是逐步的,咱们才有了一些了解。我伯父处处想着老百姓,要求我们这些孩子们,让他的子侄们一定要过老百姓的日子,我们是普通学生,以后是普通的老百姓,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靠自己的努力去安排自己的未来。

  主持人:1976年1月8号总理逝世,您当时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

  周秉德:那时候要去上海出差,4号出差,事先就给伯母打电话,家里没人接,没人接我想我一个星期就回来了,就没人接就算了。到了8号中午的时候我老伴接到电话,因为伯母说让秘书赶紧给我打电话,不知道我出去了,赶紧给我打电话,找到我以后告诉我这个消息,第一个要告诉我,但是我老伴知道以后,就没法通知我,我到上海出差,那时候通讯也不是那么便利,我没告诉他我在什么地方住,但是我去看过亲戚,老伴就给亲戚打电报,还不能够说什么事,只能说家有要事,请速回京。

  主持人:那时候还属于机密呢,公众还不知道呢。

  周秉德:对,还不知道,就是8号当天。亲戚傍晚接到电报,就觉得有要事,那明天一早告诉她吧,就没有跟我讲。

  主持人:这就几号了。

  周秉德:在8号晚上的时候我不知道,亲戚拿到电报也没有跟我讲,我在第二天早晨六点半广播,就听到广播,有哀乐,然后再一听,昏天黑地的,真是马上就炸了,简直不知道怎么办好,不知所措了。

  主持人:就是您从广播里听到的,并不是从家里人这个渠道知道的消息。

  周秉德:对。

  主持人:这种感觉肯定很不好,因为是自己家里人,如果家里人通知。

  周秉德:对,我心里还提前能够知道一点,现在我是跟大家一起知道的,是跟老百姓一块知道的,我真是昏天黑地,不知道怎么办好了,我就傻了,愣在那儿了,然后跟我一起去的同志们就一块帮我买黑纱,赶紧联系飞机,当天下午就回来了。看见伯母我就抱头哭,伯母还坚强地说,不哭,坚强一点,因为你是大姐,你还有那么多弟弟妹妹,把他们都安排好,然后就是第二天去参加告别仪式。

  主持人:您当时观察伯母,她当时表现的是一种坚强,后来有没有流露过,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女人的那种情感?

  周秉德:当然她是非常悲痛的,但是在我们面前,她还是一直稳着,话就少了,一直到火化的那天,到11号下午,十里长街送总理,送到八宝山,我就一直随着他的车后面,她下了车以后,就问秉德呢,人多,都跟着围着,就拉着我的手,走走走,跟着我走,跟着我走,就把我们拉到棺木前。那个时候她才痛哭,大哭,我再看你最后一眼吧,恩来,我看你最后一眼吧,我以后再也看不到你了,那个时候她才嚎啕大哭。

  主持人:您现在还保存着总理的什么遗物吗?

  周秉德:首先就是跟伯母表示,因为我知道他很简谱,我要他一件最破旧的衣服作为留念。在丧事之后,伯母就请工作人员一起整理他那些遗物的时候,就给我们每个人都分了一些他生前的遗物,有很多件东西,其中有一件就是他的毛巾睡袍,那个睡袍都补了一次又一次,补的是用毛巾的、手绢的、纱布的一块一块往上补。

  主持人:那得用了多少年的衣服。

  周秉德:他补了几十块的东西,非常简谱。

  主持人:现在您还留着吗?

  周秉德:四人帮粉碎之后,当时的革命博物馆就要办一个他逝世一周年的展览,伯母就动员我交出来了,交给了革命博物馆了。但是后来还有些其它的东西也都在我那儿,我也陆陆续续都捐出去了。

  主持人:有没有不舍得的,当时捐的时候?

  周秉德:当然有。

  主持人:您觉得连骨灰都不保留代表了什么呢?

  周秉德:彻底的唯物主义,15号开追悼会之后,伯母就把我们亲属、工作人员、医生都集中到台湾厅,一块开会。开会的时候就给我们讲骨灰保留的问题,他就讲,我们中国的习俗,丧葬的习俗几千年来都是土葬,共产党提出来,我们要保证都是做火化,火葬,这就是一场革命。现在你伯伯要求我们的骨灰不保留,这又是一场革命,这个革命意味着什么?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在最后,我们一辈子为人民服务,到最后我们的骨灰也回到大自然里去,到海里,到土地上,再去喂鱼,再去营养庄稼,最后彻底为人民服务,他是专门这样告诉我们的。我觉得他这个说法也是很对的,所以我也实际上在向他学这个做法。

  主持人:您也这样想?

  周秉德:我也是这样想,我已经四次送了亲人的骨灰到海里了,我伯母的,我的公公也非常崇敬伯父,1977年我们就把他送到渤海、塘沽,我婆婆是1992年,跟我伯母是同年,1992年年底去世,又把她送过去。送完了他们的时候,我跟我老伴也是互相约定的,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他们老人家学习,所以我跟我老伴也是这么商定的。后来到1999年1月份,我的老伴也没有了,我跟老伴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也有同样的约定,所以我也是请他走我们老人的路,先人的路,也到了海里,交代我的孩子也要走这条路,我自己也要走这条路。

  主持人:到您这个年纪,送走过这么多人,自己会感到孤独吗?

  周秉德:没有,我现在是跟孩子们在一块,另外朋友也很多,社会上的活动也很多,没有什么太孤独的感觉。

  主持人:想起他们来,觉得自己的人生非常丰富的组成部分。

  周秉德:是。

  主持人:您从12岁第一次见到伯父周恩来,到现在快60年过去了,做周恩来的侄女是什么滋味?

  周秉德:我做他的侄女,一个,我感觉到很荣幸;另外感觉到对他非常崇拜,非常敬仰;再就是对自己要按照他的做法尽量去学,尽量学他的精神、作风,对自己要求要严格,尽量去做,当然永远也学不好,学不到。

  主持人:您的一生当中如果没有和周总理夫妇共同生活这15年,会有什么不同吗?

  周秉德:现在也不好想象,肯定不会像实际的这种对自己的要求,冥冥之中就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好一点,要求得更严一点,各方面都要能够不辜负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总是想这些。

  主持人:就是潜移默化对自己这个要求就特别严了。

  周秉德:对。

  主持人:谢谢您今天到我们节目中来,给我们讲了这么多让人非常感动的故事。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时间:

  每周一至周四晚20:30-21:00

  《新闻会客厅》周五特别节目《决策者说》播出时间:

  周五晚20:20--21:00

  新闻会客厅 会见新闻当事人,敬请收看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周恩来逝世三十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