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苏南污染“出走”苏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14:21 中国新闻周刊

  苏南污染“出走”苏北?

  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压力是苏南一些企业迁出的原因,而在苏北,压力却变成了发展的机遇

  ★ 本刊记者 孙展(发自江苏)

  一年之内,俞建初往苏北跑了近百次。身为江苏省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项目稽察办公室主任,俞目前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苏南苏北之间的产业转移”,也就是带领常州市的企业到苏北去考察、投资。

  在江苏省的13个市当中,因为地理位置而被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2004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个苏南城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91.8亿元,而徐州、盐城、

连云港、淮安、宿迁5个苏北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是3220.1亿元,两者相差近三倍。

  这仅仅是最直观的差距,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颢瀚的话说,最根本的差距是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一个是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传统工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已经饱和,而另一个则还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工业化早期阶段。

  正是为了平衡南北之间的巨大差距,江苏省近年来着力推动苏南地区的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俞建初所在的常州市属于苏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苏锡常都市圈之内,也正是产业转移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腾笼换鸟

  实际上,从2001年开始,俞建初就时常组织企业家们到苏北“转转”,但成功的实例不多,直到最近,他才感到“成功率明显增加了。”

  俞的直观感受,用张颢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苏北地区近两年来“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增强了。”

  在张颢瀚这位长期研究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学者看来,长三角地区目前正处于两种产业转移并行的关键阶段。一是国际间的产业向长三角区域内的沿海、沿

高速公路、沿江等交通优势明显、基础产业雄厚的地区转移,这主要包括航天、生物、信息、医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部分汽车、精细化工等中技术产业。而在长三角内部,则是相对发达的上海、浙东、苏南向苏中、苏北等地转移如纺织、化工、钢铁、冶金、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长三角地区的这种内部产业大转移于2004年形成规模,到2005年则达到了高潮。

  张颢瀚的判断没有错,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统计证明,2004年,向苏北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893个,总投资641亿元,投资额同比增长高达82%。而2005年仅1~11月,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的总投资就达到702.3亿元。

  巨大的统计数字对于类似俞建初这些忙碌在一线的经济官员们是个鼓励,“这说明这几年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俞建初不无自豪地表示。经他本人牵线搭桥到苏北进行投资的常州企业就有数十家,有些规模甚至数千万元。在这些企业里,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是最多的两类企业。而江苏省信息中心的数字也显示,在所有投向苏北的工业项目当中,有高达6成以上是机电、纺织、化工类产业。

  这也正是苏南地区的官员们普遍乐于见到的景象——那些劳动力密集、能耗大、占地多的企业开始迁移,而更多的高新技术产业正排队等待这些企业腾出的地方,以便于尽早能够进驻到这个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按照他们的说法,“这叫腾笼换鸟”。

  苏南“逼走”污染企业

  如果认为这不过是又一次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的产业大迁移,这的确是误会了那些发达地区的官员们。

  “一切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政府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常州市新北区经济发展局工业处处长高栋说。他甚至并不确切知道,在新北区到底有多少工业企业向苏北迁移。按照高的说法,能转移的肯定是觉得有利可图,否则它们不会离开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解释的确没有错。苏南地区日渐高涨的土地租金和人力成本已经让不少企业感到压力。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对一个企业在苏南、苏北两地投资的差距做出了一个对比,在苏南地区的开发区中,一亩地30万~40万元的价格都被认为是相当便宜。而苏北有时只需一两万元。同样要建造厂房,苏北地区要比苏南节省20%~30%。而两地的人工更是不可同日而语,1000元左右的月工资在苏南地区还经常出现“工荒”,而在苏北,这个价格只有500~800元。

  另外,苏北各地政府出台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也是苏南各地难以比拟的。“除去增加的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综合比较,苏北会比苏南低30%左右,对于那些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的产业,这个差距是很有诱惑力的。”田伯平说。

  成本并不是一些企业老板们考虑的惟一因素,苏南地区日益严格的环境执法也是驱使他们搬家是重要。

  伴随着苏南地区经济近20年来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 “苏南地区的地表水几乎全部遭受污染,江苏段长江内的有机毒物多达1000多种。”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任洪强说。

  污染不仅仅在水,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主任董元华提供的资料,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城郊、工矿区及污灌区普遍存在。该所在太湖地区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据典型区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水稻土安全状态约50%,蔬菜地安全状态约29%~39%,主要问题是重金属污染。

  而对于这些污染,“印染、化工、造纸等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对此‘贡献’最多。”任洪强说。

  在这一形势下,在苏南,保护环境成为官员们的共识。“环境容量已经基本饱和。”在采访中,当地官员频繁引用着这个概念。

  昆山市环保局监督科科长查传正说,该市已将化学制浆造纸、制革、洗毛、化工、水泥等13类产业作为禁止引进、新办的产业。而在该市的一份产业调整的环保指导意见当中,这些产业将“分期分批,梯度转移”,以便于为新一轮发展腾出容量。

  江阴市环保局人士则表示,2002年~2004年,该市共关停和取缔了25个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对267家污染企业实施了限期治理。而到了2005年,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有30家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被关停。

  常州市新北区环保局局长奚小震则表示,该局仅去年就有67个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项目未获批准。

  环保门槛此长彼消

  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压力是苏南一些企业迁出的原因,常州市牛塘镇工商所个体与私营协会会长董根元认为,而到了苏北,这两个压力却变成发展的机遇。

  董曾带领本镇的企业家到苏北地区考察,对当地官员们的热情印象深刻。当地政府不但待之以警车开道的厚遇,还给企业家们的车辆颁发了“绿色通行证”。“有了这个证件,交管部门是不能随便查的。”董根元说。

  更为根本的,面临资本的诱惑,除了土地、税收方面的优惠,即便是环保标准也有松动的迹象。董根元曾问一位苏北招商的官员,化工企业要不要?对方犹豫了一下回答说,“太严重的就不要了,能治理的可以来。”

  苏北某地招商局负责人更直截了当地对俞建初说,“我们地方环境容量大,环保指标用不了,直通大海,可以自然分解,环保上不收费用。”

  而一位县领导则向俞建初道出了屡屡放宽标准的原因,“我们也不想引进污染严重的化工项目,但我们不引进,人家引进,人家的发展就比我们快,政绩就比我们大,所以没有办法,只好有什么项目就引进什么。”

  在徐州市睢宁县出台的一份《关于进一步放宽投资政策的意见》中就直接规定,“对重点挂牌保护单位和符合国家规定引进的重点项目,生产第一年免征各类超标排污费,以后5年内按标准的10%征收。

  这种竞相压低环保标准和企业环保成本的做法引发了俞建初的担忧,“南北产业转移是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在环境保护上。苏南发展的教训,苏北一定要吸取,不能再走。”

  环境储备还能耗多久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任洪强经常到各地考察污水处理设备,他在走访的苏北诸县中,发现一个现象:几乎家家都设立了化工园区用以吸引产业转移而来的化工企业。这些园区很多是没有完整科学的产业规划,只是简单地圈上一块地就开始招商。

  尽管这些园区都表明自己建设有污水处理厂,能够达到环保治理的标准,有些甚至冠以绿色生态园区的名称,但任洪强看来,这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化工污水处理的理想模式是同类产品,或者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集中在一个园区,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水才容易得到充分有效地处理。而那种无论什么企业,只要是化工类的就聚集在一个园区之内,要想完全达标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很不幸的是,在任洪强走过的苏北许多县市当中,一半以上的化工园区恰恰属于后者。即便是前者,风险依然存在,“一些新兴的化工种类和人工合成物质,在目前是检测不出来的,但这些物质不可降解,影响将是持久存在的。” 任洪强对目前苏北地区竞相上马化工园区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污染大,是这类化工企业的特点。”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田伯平说,之所以在产业转移当中,化工产业最受承接地地方政府的青睐,就是源于化工行业的高利润。而根据一项测算,每投资1元,化工产业对GDP的贡献高达8元。

  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用化学品污染防治研究室主任林玉索,刚刚结束了对为期一个月的环境安全检查。他表示,就江苏省总体的环境质量来说,苏北要明显好于苏南。毕竟很多化工园区还处于建设当中,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投入生产,“目前并没有大面积的区域性污染,但一旦这些化工园区全面建成,环境安全的风险也在增加,而这些化工园区的安全不但涉及本地区的公众的生活,更涉及到整个长江下游地区的饮用水安全。”

  来自江苏省环保厅的信息表明,化工企业集中向苏北转移的趋势已为江苏省有关部门所注意,2005年10月,该省环保厅、发改委等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苏北地区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的通知》,其中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苏北地区新建的制革、化工、印染、电镀、酿造等项目,须进入通过区域环评且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的开发区或工业集中小区。原则上不得建设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下有污染的化工项目。

  “我们的原则是,对污染进行总量控制,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而不能增加,要像对待土地储备一样对待环境储备。”江苏省环保厅产业处处长陈志鹏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