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谢氏意见的警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7:21 新世纪周刊

  一直大力唱空中国地产的摩根斯坦利分析师谢国忠最近撰文指出,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赚“快钱”的心理,这种心理在 社会、大学尤其企业界盛行。他认为,若要促进本土技术和品牌的发展,最好的政策就是提升市场的作用,同时让研究型大学 复归教研本位。

  虽然谢先生对于中国地产的评论和实际出入颇大,但是,我们不必因人废言。他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言则非常 有价值。众所周知,过去27年里,外资和廉价劳力拉动的
出口,以及地方政府力推的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 动力。尽管中国有巨大的国内消费品和产品市场,但是在消费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外国品牌,而且中国的投资依赖于外国技 术。中国既未形成自己的一流品牌,也未发展出主流技术。所以,谢国忠提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限制,他认为,这种增长模式 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心。产能明显过剩,尤其是在基础建设领域。这使中国政府动员资源启动大项目的经济回报受到影响。当前 这种模式若延续下去,只能导致更多的浪费,最终使增长放缓。

  去年秋天,笔者在香港遇到从事沪港经济比较研究的段樵教授,他也颇为感触地指出,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远 远超过以往的经济理论概括。如此大规模的国家转型,其经验教训,有赖于今人的敏锐洞察和及时总结。段教授也提到,过去 25年里,中国的真实人均收入年均增长达8.1%,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政府动员资源的能力很强。而这种能力,未 来可能会因应经济规模扩大而有变数。

  确实,就如谢国忠所言,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赚“快钱”的心理,在企业界尤其如此。例如,对于私营企业来讲,怎么 处理和强势政府的关系,往往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环节。

  世界级公司成长于市场竞争中。当商界赢家由政府而不是由市场竞争来挑选,这种赢家很难进入世界级公司行列。中 国政府应该接受这个逻辑,那就是大公司只能脱胎于有着固定游戏规则的竞争性市场。政府的主要工作是培养一种基于市场规 则的竞争性环境。有些政府干预是必需的,但在实施这种干预之前必须进行全盘而深入的考虑。唯有这样,中国社会也才能够 逐步走上“好的市场经济”道路。(撰文/姜德义)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