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增进公众安全感是政府的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1:07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对于目前的社会环境,认为“安全”的人占被调查人员总数的37.1%,认为“基本安全”的占54.8%,认为“不安全”的占8.1%。从总体上看,公众的“安全指数”比2004年略有上升。

  平心而论,近年来,各种复杂的不稳定因素日渐增多,为维护社会稳定,各级政府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涉及公共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成效显著。应当说,数据显示的公众
安全指数上升,客观反映出了政府建设稳定、和谐社会环境的成果。但从安全指数的绝对值上看,37.1%显然还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据,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只是认为“基本安全”,这从侧面说明现实离公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去年许多安全事故的背后,都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职责的缺失。

  安全感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还在很早的时候,当人们为了免遭恐惧、寻求安全,慎重地将自己权利的一部分让渡出来,交给“政府”组织,政府也成为公众的“保姆”。因而,现代社会公民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这是人类形成政治社会、生成政府权力的基本出发点。某种程度上,公众的安全感来源于社会的稳定、彼此的诚信以及制度的可预期性,但归根结底来源于政府的保障。当我们对食品的安全发生怀疑时,我们对政府的期待多于名牌的信誉;当我们置身于一次次矿难的危险体验之中,我们对政府的渴望强于矿主的承诺;当我们看不起病、身陷

地震灾难时,我们对政府的呼唤高于慈善家的义举。面对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冲击,公众除了寄希望于政府的妥当安排,还能到哪里去寻求承诺与保障呢?

  然而,在当下的生活中,“危险正在发生”却是一个基本现实。“非典”、禽流感、海啸、地震、矿难、污染、犯罪、

艾滋病……各种天灾人祸不知哪天降临。我们无论凭借多么完备的法治,都不可能实现“零危险”的社会状态。此时,政府的职责就在于:想方设法降低社会危险系数。

  曾读到过一篇《英国人为什么处变不惊》的文章,深有感触。去年7月,伦敦发生恐怖爆炸事件,整个世界都在为之担忧,而英国人却表现出了“出人意料”的平静。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还会不会发生爆炸,而是如何在地铁关闭的情况下仍能按时上班。或许有人会惊叹英国人的素质之高,以至于在遭受如此大灾难面前还能泰然自若。然而,市民这种从容感的背后,却是政府部门的“竭尽全力”———第一声爆炸响起不到半小时,紧急救援服务便赶到现场;一小时后,警方通过电视直播告示大众:“待在原地,不要走动!”并关闭了全部地铁交通网;两小时后,伦敦各主要街道上出现了“避开伦敦”、“本区域关闭”等警告标志;随之,询问伤亡情况的热线电话也开通了……如此高效而有序的应急措施,来自于政府部门3年多时间的演练!

  我相信任何一个乘坐公交车上班或回家的人,都不想为车上是否藏有炸弹而担心,对政府来讲,“危险正在发生”也是其履行好职责的一种“常识”。只有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才能让公众生活在一种免于恐惧的自由状态下。

伦敦爆炸事件虽然恐惧,但由于政府的应对措施及时得当,并没有引发人们的恐慌。可见,事物的艰难并不必然引起恐惧,最害怕的是人对事物的艰难全然没有办法把握,对它的后果完全不可预知。在我看来,通过透明的信息发布引导公众采取可预期性行为,通过高效的应急措施避免公众受到突发事件的伤害,这是现代政府增进公众安全感、实现公民“免于恐惧的自由”的必然选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