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初中生完成深圳乞丐调查 半数受访者不理睬乞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0:53 南方都市报

  乞丐构成 老人未成年人居多

  据5名中学生的调查,深圳乞讨群体从年龄上看老人和未成年人占多数,身体状况残疾、有病的较多,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从城市管理处、火车站派出所、救助管理站等部门获取的信息及学生们的调查显示,深圳乞丐95%来自外地,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河南等省的农村居多,其中四川和湖南籍占了外省乞讨者的一半,广东省内其他地区的乞讨者
主要来自坪石、韶关、清远等地。乞讨者大多数为农村人,极少量为城市人。

  乞讨方式 各有各的“高招”

  调查显示,在乞讨方式上,深圳的行乞者们各有各的“招式”,多为以下几种:卖艺行乞、暴露残疾乞讨、拦车乞讨、“悲惨家史”乞讨、怀抱遗像头扎白布为亲人乞讨、强行乞讨、怀抱婴儿乞讨、隐蔽性乞讨(指行乞者在保安或警察视线范围内装作捡拾垃圾,一旦保安或警察离开,就向路人伸手要钱)。

  卖艺乞讨者多为在街头拉二胡、唱歌、吹竖笛等,这种乞讨方式市民比较容易接受;在地上或者在胸前挂牌子写上自己悲惨经历的方式,受访市民大多认为不可信;而拦车乞讨、强行乞讨则遭市民反感。

  行乞收入 儿童卖艺者最高

  根据访谈调查和实际观察,乞讨者每月平均收入在600元左右,乞讨者的收入跟自身的年龄和行乞方式有很大关联。卖艺者的收入最高,其中儿童卖艺者的收入最高,每天收入为几十到近百元;靠暴露残疾的乞讨者次之,一天能收入十几到几十元;单纯乞讨的老人和儿童又次之,每天能乞讨到近10元左右,中青年磕头乞讨者收入最低,观察中曾经有一个青年乞丐一下午只收入了几枚硬币。另外,流动乞讨者收入多于原地等待乞讨者。

  乞讨地点 多集中在繁华地段

  饮食居住方面,乞讨者多用乞讨所得的钱买东西吃,也有部分向饭店讨要剩菜剩饭;一部分老年乞丐、女性乞丐会租赁便宜的房子做避寒之所,而更多乞丐则表示乞讨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夏天露宿街头,冬天宿于涵洞、高架桥下。乞讨者多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以城市广场、商业街与旅游景点较为集中,其中华强北、东门步行街及周边地区流浪乞讨人员最为密集,城乡结合地带由于相关部门管理缺失也成为流浪乞讨者集中地区。

  行乞原因 多种多样也有人为操纵

  他们为什么背井离乡来深圳乞讨?调查访问中乞讨者们自称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家庭贫困被迫乞讨,这些乞讨者称为了维持基本生活,或者家人生病迫不得已才出来乞讨;偶遇自然灾害,部分乞讨者称来自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生活困难;继续学业,这类乞讨者多为未成年人或年轻人,称父母双亡或者有病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想乞讨攒钱完成学业;残疾人就业生存困难,很多行乞的残疾人无法找到工作,为了减轻家人负担靠行乞维持生存;家中无人赡养,很多乞讨的中老年人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或者没有子女,只好乞讨为生;离家出走,乞讨者中也有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或者家庭暴力出走,还有儿童因为父母

离婚被抛弃;流浪卖艺,把卖艺作为生存方式。

  调查报告里,中学生们对这些乞讨者自称的原因保留了疑问,他们认为,这些乞讨原因并非全部属实,很多残疾人和儿童是被人操纵利用,也有一些好逸恶劳者把乞讨作为发财的手段,谎称家贫或者遭遇自然灾害。

  发展趋势 乞丐数量增多收入下降

  综合实际调查、部门信息、市民意见以及媒体报道,中学生们对深圳市流浪乞讨者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做了归纳,深圳乞讨者数量比两年前增多,收入呈下降趋势,年龄低龄化、老龄化,并且具备职业化和经营化的特征,部分乞丐群体还初步具有犯罪化倾向。

  “以前很少见到小孩乞讨,怎么突然间多了那么多。”有市民称深圳市乞讨者中儿童和未成年人的数量在增多,市救助站的信息也确认了这一说法。

  由于数量增多,乞讨者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加之欺诈性乞讨、乞讨致富等被媒体曝光后,人们的同情心逐渐减弱,乞讨者们开始采取惹人注意的方式乞讨,但是收入仍然呈下降趋势,一些乞讨开始出现职业化和经营化的特征。另外,一些乞讨者还初步具有犯罪化倾向,一些

出租车司机和市民还反映,一些乞丐借乞讨之名,白天行乞(实为踩点),晚上偷窃,还有乞丐在路人掏钱包准备施舍时抢夺钱包或者大额钞票。

  调查建议 向乞讨者颁发“执照”

  如何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多数受访市民寄希望于政府,认为解决流浪乞讨要依靠政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调动社会力量,同时也有市民认为乞讨人员自身要树立自尊、自立意识。面对向你伸出手希望得到帮助的乞讨者,不施舍良心上过不去,而施舍后又怕被骗,这恐怕是很多人都曾遇到过的问题,在中学生的调查报告中,他们建议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政府部门如民政部门统一颁发执照性质的乞讨证明,上面载明乞讨者乞讨的原因和时间,使人们对各类乞讨者能够有效地确认其身份。

  调查者说 我们应学会关爱弱小群体

  当人们还在讨论孩子的攀比风和教育问题时,福永中学的陈贵凤、吴桂槟、卢裕峰、邹佳娜、阮志光五名初中生把眼光投向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流浪乞讨者。去年9月至11月,他们一直在和流浪乞讨者接触并完成了调查报告,作为调查者,他们各有各的感言。

  卢裕峰:我认为乞丐给城市人带来了尴尬,还影响市容,也有些乞丐用欺骗手段骗取善良人的施舍,不但让人心寒,还会影响城市孩子的心灵和身体。

  吴贵槟:走在这繁华的城市里,不时会走来一两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流浪人,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一丝忧愁。真心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拯救这些被遗弃的生命。

  陈贵凤:每当看到苦苦哀求的乞丐在街头讨钱,无家可归的可怜儿童向路人求助,有一定精神病的人在街头乱躺乱笑,心里都不好受。不过,要救助这些乞丐和精神病患者,确实如摸玫瑰枝,是一件很棘手麻烦的事。但不管是乞丐还是精神病人,还是街头捡垃圾的人,他们都是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有心跳,有感情。不管是作为学生,还是一个路人,我们都应该学会关爱每个弱小的群体。

  社会反应 面对乞讨半数受访者将不理睬

  去年1月20日,深圳气温只有十几度,一名60多岁的老大妈在振华路上乞讨。她身体有轻度残疾,走路时四肢很不协调,一好心市民打电话报警,希望警察带她去救助站。警察到来后,老大妈拒绝去救助站,警察和热心市民无奈只好走开。当时警察告诉记者,根据规定,去救助站必须当事人自愿,“乞讨也是她的自由,我们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据了解,2003年8月1日起,《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管理办法》开始实施,“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管理站”,对象由原来的“三无人员”、“三证”不全的流浪乞讨人员转变为生活无着的特别困难人员,方式也由原来的强制收容改为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接受救助。

  由于很多乞讨者来深乞讨的目的是维持生活及一些职业乞讨者的存在,自愿去救助站的人不多。中学生的调查中,城管、巡警等纷纷表示管理难度较大。在华强北等禁讨区,乞讨者仍然不少,有保安反映,一些乞讨者遇到保安巡逻时会装作玩游戏或捡垃圾,一旦保安离开就开始向路人乞讨。对于“拦车乞讨、路边强讨”的乞讨者,交警和民警都表示由于没有法规可依,只能进行教育和劝诫,但是警察一离开,乞讨者又照样强讨。城管执法人员也表示对恶性乞讨和强行乞讨者,他们不能罚款也不能强制其离开。

  在五初中生的调查中,多数市民对流浪乞讨现象产生的影响感到不安,近一半的人最为关心乞讨影响市容市貌,三成受访者表示流浪乞讨影响社会治安给自己带来不安全感,还有市民表示拦车乞讨和沿街乞讨容易影响交通秩序。是否会施舍乞讨者?过半受访者通常选择不予理睬,只有一成人会选择给钱。有社会学家表示:“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加上部分乞丐具有欺骗性,大部分市民的同情心开始减弱,这会削弱社会大众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

  统筹:本报记者陈文定

  采写:本报记者周玉 刘晓燕 宋元晖 高爽 张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