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天价年夜饭为什么令人不舒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1日09:02 南方都市报 | |||||||||
中国观察之郭巍青专栏 媒体报道年夜饭的价格,使用了“天价”一词,果然吸引眼球,引起了不同意见之间的一些争论,甚至海外媒体上也有对中国某些城市“天价年夜饭”的评论,引起了读者讨论的兴趣。我自己相信,市场经济的道理就是各适其适。昂贵也好奢华也好,只要是合乎法律与道德,别人没有必要说三道四。自己消费不起,不是它不应该存在的理由。
从经济上讲,吸引富豪消费,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但是中国的事情总是难免中国特色。高价年夜饭的消费,似乎并不是发达国家中那种简单明了的富豪消费。有执着于年夜饭话题的媒体继续报道说,高价年夜饭是官员消费企业埋单。据业内人士透露,消费这些高价年夜饭的“肯定是送礼的,多是送给政府官员”。而埋单的大户一是房地产商,一是银行。“近两年房地产业市场非常好,房地产商都赚大钱了;另外银行业也度过了残酷竞争时期,经营转好。这两家都要趁过年对支持过自己的各路掌权者表示谢意”。还有知情者透露,另一个大埋单者是医药公司,对于购买自己药品多的大医院的相关人等,请到酒店吃一顿高价年夜饭,“以表谢忱”。 单凭这些“透露”,当然不足以断定是什么人赴了宴,赴了宴也不一定就如何如何。这样敏感的问题,最好还是提请纪检等有关部门注意,大家都不要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但是另一方面,终究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一顿年夜饭,其中可能有利益集团与某些政府或公共部门官员的交易“内幕”。关于年夜饭的议论中,“社会公平”和“公款消费”等等阴影总是挥之不去,所以才会令那么多人“纵使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吧。 理性的社会中不应该有“仇富心理”。但是,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高价乃至天价年夜饭的消费,也没有谁证明了是常规意义上的富豪消费。所以,也不能把有关的批评议论简单地看做“仇富”。应当承认,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经历从安贫乐道向竞争致富的剧烈转折,大众心理确实有很多失调与不健康。但是要纠正这些情况,不能只靠灌输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基本道理。中国条件下的釜底抽薪之计还是老生常谈的两个方面,只看我们愿不愿意去做。一个是解决公款吃请问题;一个是解决财富的合法性问题。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社交传统,加上政府权力高度集中,造成了公款吃请泛滥成灾。许多人只要一看到高档酒席,就立刻产生关于政府官员的暧昧联想,比鲁迅说的一见到女人胳膊,就想到什么什么的速度还要快。这真是一种悲哀。事实上,政府许多部门忙于应酬,觥筹交错,酒池肉林,根本不是秘密。就连已经接受现代规范,财务上根本没有接待开支的地方,最终也只好“礼尚往来”,互相接待。在这种情况下,说高价年夜饭之类只是为了掏富人腰包,就未免太脱离中国实际了。对于经营者来说,掏谁的腰包都行。但是,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越过了国际警戒线,中国经济不仅对外依存度太高,而且从内部来说对公款的依存度也太高。公款消费同时导致奢侈腐败与社会不公,因此,媒体和公众保持压力,睁大眼睛关注是谁掏腰包,是必要的。 所谓谁家孩子谁家抱,要求公众一点没有酸葡萄心理,要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供改进,未必现实。怎样遏制公款吃请,建设廉洁政府,是政府自己必须操心的事情。何况办法不是没有,榜样不是没有。 中国传统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现实生活中真能这样的很少很少。发达国家常见的情况是,以说得清说不清的各种方式聚敛了巨额财富的富豪们,再通过慈善与投资的种种方式,建立财富的公众声誉。在这样的条件下,公众的确不在意富豪怎么消费。中国要达到这一步,道路尚远。政府与富豪的关系应该公开透明而彼此坦坦荡荡,政府与非富豪的关系则是要提供公平竞争的想象空间和实践可能。只要朱门酒肉不臭,路边没有冻死骨,社会心态自会安详平和。 正像人人可以挑剔饭菜,却不是人人能成厨师一样,廉洁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知易行难。但这不能抹杀批评的权利,所以我主张还是从积极角度看待关于高价年夜饭的讨论。也许不能一下子改变很多,但是应该有韧性的坚持。只要不断地有指标显示,公款吃请在持续改善,财富与社会之间的回馈通道逐渐畅通,那么,年夜饭话题的政治意味就会持续淡化。每个家庭的年夜饭就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安排,不仅是吃得舒畅,而且是相当舒畅。 (作者系中山大学教授)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专题:乞丐年夜饭:作秀的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