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烟花禁改限专题 > 正文

孔令民:曹雪芹遗稿引出风筝世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2日00:54 京华时报

  

孔令民:曹雪芹遗稿引出风筝世家
 孔令民向记者讲解曹氏风筝渊源。本报记者范继文摄

   在北京一提曹氏风筝,很多民间手工艺爱好者都知道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祖孙三代。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这天,记者赶到海淀区上庄村的孔令民老先生家。孔先生正为春节在世纪坛举行的民俗展览挑选作品。一说起风筝,孔先生就来精神,边挑选作品边跟记者讲起了曹氏风筝和他家的渊源。

  孔令民先生今年60岁,据孔先生介绍,孔家姓孔源自曹雪芹所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无人不晓,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写过专门做风筝的书。

  1943年,孔先生的父亲孔祥泽考入国立艺专学习雕塑,师从日本的老师高见嘉十先生。在协助老师撰写有关风筝的文章时,偶然看到曹雪芹的遗著《废艺斋集稿》。全书共有8卷,每卷各讲了一两种为那些身有残疾的人用以谋生的手艺。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主要是指导残疾人做风筝的部分。书中介绍了数十种风筝的扎制图式、口诀以及风筝的放飞技巧。由于时间紧,孔祥泽只抄录下书中十几个风筝的制作技法。该书后来被带往日本,迄今没有十分确切的下落。

  孔祥泽自从读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后,就对风筝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了弘扬曹雪芹的风筝制作工艺,他按图索骥,边扎边学,经30余年的潜心钻研,终于将曹氏风筝扎制出来,并将之发展成系列产品。因为钦慕曹雪芹为残疾人谋求生计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

  在父亲的熏陶下,孔令民从小就非常喜欢风筝。“文革”期间,孔先生到河北插队,依旧没有放弃风筝制作。“我那个时候的活是喂牲口,工作比较清闲。但我的手没闲着,农村到处是秫秸,没事的时候就自己扎风筝,练习技巧。”

  1979年在颐和园举办的首届民间花会给了孔先生展示自己手艺的天地。“那段时间在颐和园里专门有我的风筝展示摊位,当时的老百姓都非常喜欢,非常抢手,很多没有做完的都卖出去了。”孔先生自豪地说。

  由于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的目的就是为残疾人提供一项谋生的技能,孔先生一直保持这个信念。改革开放后,他在怀柔、大兴、四季青公社等地办起了风筝制作的副业,担任技术指导。

  如今最让孔先生高兴的是,他的儿子孔炳彰也喜欢风筝。从1999年开始,孔先生开始正式教授孔炳彰学习风筝制作。孔炳彰很给父亲争气,学得很快,自己独立设计的风筝已经开始获奖。爷儿俩还用了一年时间,根据孔祥泽老先生口述,参考许多资料,写出了一本系统讲述曹氏风筝的书———《曹雪芹风筝艺术》。

  ■链接

  风筝是北京人最喜欢的民间玩艺儿之一。老北京的风筝以沙燕为主,根据制作的工艺风俗分为两大家:一家“风筝哈”,另一家“风筝金”,前者在琉璃厂开风筝铺,后者在地安门摆风筝摊,故有“南城大沙燕、北城黑锅底”的说法。到了上世纪70年代,京城又出现了风筝两大家:一家是画家马晋独树一帜的具有文人画意的风筝;另一家就是曹氏风筝的代表孔祥泽。上述四派为北京风筝界公认“四大家”。

  相关专题:北京烟花禁改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