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4:03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如何让来自社会的支持帮助身陷困境者体面地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我们需要对生命的尊严有更深的理解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家家户户欢欢喜喜辞旧迎新的喜庆节日。站在逝去的一年的终点,面对一片未知的生活,那大红的福字、那劈啪作响的鞭炮声和亲友间道福的话语,传递着人人心中的一个共同愿望:祈盼幸福、远离灾祸。这种祈福避祸的愿望,构成千百年来人
平安,团圆,富裕,人们心中的幸福图景大致相近。而在一些人心中,对幸福的祈求也许并不高。比如对身染重疾者来说,健康即是最大的福。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春节特别节目报道的两个人的故事,让不少人的心情难以平静———郭晖,下肢瘫痪,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有,靠自学掌握了英、法、日、拉丁四门外语,翻译和校译了30多万字的外国作品,现为北大英文系博士生;刘梅,湖南一名高中女生,全国首届十佳中学生,身患糖尿病已有10年时间,11岁起学会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尽管昏倒过无数次,病危通知就下过20多次,可是她却一直顽强地活着。 看着像郭晖和刘梅这样身染病疾者,仍然平静地甚至微笑着面对生活,不少人会有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沉甸甸的。它不止于让世人体味生命的脆弱与苦难,也不止于牵出我们关于人生幸与不幸、福与祸、常与非常、圆与缺的辩证思考———这些不应该是我们解读她们人生的全部。感动之余,我们更有深一层的考虑:像身体病疾之类的不幸是某些人无法回避的,但个体的不幸注定要全部由个体来承受吗?我们社会能不能尽可能分担他们的不幸?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怎样对这些不幸身染病疾者尽到应尽的救助责任? 如果一个社会缺少这样的救助机制,那么,一个身染重疾者的背后往往是一个家庭的不堪重负,是其父母至亲的含辛茹苦、悲苦交集。如果一个社会缺少这样的救助机制,也许其中个别人有幸赢得好心人捐助,但那些与社会捐助无缘者仍然走不出苦难和绝望。正如郭晖凭着顽强的毅力,考取了北大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但更多的身有残疾者可能没有这个机会;正如为了帮刘梅治病,周围的好心人纷纷捐出钱来,可这并不是每一个病痛孩子都有的幸运。 如何让这样的幸运降临到更多因这样或那样原因而身陷困境者身上,让来自社会的支持帮助他们体面地面对每天的日出日落,我们需要对生命的尊严有更深的理解。央视的报道中,郭晖说她不希望被当成一件家具“永远摆在家里”,她是人,她想融入社会生活———这样的要求并非苛求,它的背后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祈望,这样的要求不应该被我们的社会所忽视。 节日里,当我们在为自己和家人祈求幸福之时,我们的社会又该为广大社会成员祈求什么样的幸福呢?尤其是那些需要社会格外关照的弱势人群?让我们的慈善救助机制尽快完善起来,让救助渠道尽快通畅起来,激励起人们心底博大的公益热情,最终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这是我们在新春佳节对未来的日日月月寄予的一份祈望。 本报评论员刘文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