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少数派报告:“事先逮捕”还是“事后审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1日12:35 青年参考

  陈闵翔

  

  罪犯在犯罪前就被逮捕,凶杀案是不是就会消失?事先逮捕会不会侵犯人权?司法机关拥有“预知”犯罪的技术,法 官就不会误判了吗?作为一部哲学科幻片,《少数派报告
》就是在讨论这些问题。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赏这部影片 ——从法律出发去探讨人性与人权。

  故事在2054年的美国华盛顿展开。警方通过3位具有预知能力的“法官”,在暴力犯罪发生前侦测出犯罪意向, 判决“罪犯”是否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套完美的司法系统,掌握着足以证明“还未发生,但一定会发生”的案件的所有犯罪 证据,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和细节,依靠这些证据进行的判决多年来从未出错。乔恩·安德顿(汤姆·克鲁斯饰)是处理“ 预知犯罪”案件的一位精英警探,一向遵纪守法的他被侦测出有犯罪企图,被控“即将”谋杀一名他根本不认识的男子。转眼 间,乔恩从执法者变成了被全力捉拿的嫌犯。乔恩的罪名是否成立,3位“法官”出现了分歧,其中一位认定他是无罪的,乔 恩只有利用这份“少数派报告”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在法律上,犯罪行为被简化为“做了”与“没做”。司法一般都是被动的,对于犯罪,法律只能在事后消极处置。对 于帮助“嫌犯”及时回头的“犯罪预防”,现行的司法制度无能为力。既然司法制度无法使人向善,可不可以依据尚未发生的 犯罪行为来给人定罪呢?

  犯罪推定一般需要判断动机,根据具体的犯罪行为来确定罪责。在没有发生犯罪行为时,只凭动机确认犯罪事实,这 种“预知犯罪”的技术似乎有侵犯人权的嫌疑。

  人对自己的行为享有最终决定权,尚未发生的事存在着太多的“可能性”。倘若我们能够预测未来,人人都会想办法 去改变未来,警察在“嫌犯”犯罪之前的抓捕,其实已经改变了犯罪行为本身。

  进一步看,“如何断定一件没有发生的事一定会发生”,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争论的问题。实施“事先逮捕”,不 仅司法人员会质疑“预知未来”的可信度,“已被逮捕但还未犯罪”的嫌犯也会怀疑“事先逮捕”是否正当。因此,犯罪判定 的本质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人性信赖的问题。

  整部电影不断呈现出上述科技与人性的纠葛。在影片的最后,“预知”系统被废弃,这清楚地传达出两个观念:第一 ,科学可以进步到“预知”未来,人类却永远无法超越“人性”。不论科技如何发达,法律欲保障的人本价值都优于科技价值 ;第二,“事先逮捕”或“事后审判”,都有侵犯人权的可能。司法系统本身并无善恶可言,关键是人们如何去操作和应用。

  (栏目合作: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