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都市不是“建”成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11:30 四川在线 | |||||||||
近日,一场关于成都市向“更高更密”发展的争论,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从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到普通市民,通过各种形式,就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在城市建筑学方面是外行,对于“高密”发展一些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我注意到这个“更高更密”的背后,总是伴随着另外一个“更大”的“幽灵”,那就是“国际大都市”。对此,我倒有几句话想说一说。
什么叫做“国际大都市”?它是否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笔者才疏学浅,到现在也没有见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只是经常听到从一些官员和专家们的嘴里说出这个名词来。但是我认为,不管是否真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综观当今世界,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很多必需的综合要素。例如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城市规模,交通状况,商业氛围,人文环境,等等。除此以外,它还应该具有某些无形的品牌效应,譬如这个城市的国际名望。吉隆坡“双星子座”的高度可以在世界上傲视群雄,但是吉隆坡还只能是吉隆坡,无论如何它也不能与纽约、巴黎、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相提并论。墨西哥城的人口在世界上称得上首屈一指,但如果它就此标榜自己是什么世界第一或第二国际大都市,恐怕只会被人会嗤之以鼻。综合要素达不到,哪怕某一方面最大最强,也不可能成为国际大都市。 回到我们自己所在的城市来,同样也是如此。你可以盖几幢超过广州和香港所有建筑高度的大楼,你也能够以三五千万的人口超过北京和上海甚至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然而仅凭这两项就成为国际大都市了么?国际大都市不是光靠钢筋混凝土一个劲儿地朝着天上堆砌出来的,更不是靠打“人海战术”凑数凑出来的。遗憾的是,我们的某些决策者在城市发展建设方面,认识还非常肤浅,甚至是幼稚可笑,拍着脑袋空想,拍着胸脯神吹。 我这样说,并不是完全否定那个“更高更密”的城市建设规划。因为土地资源紧缺,人口数量增加,所以为了缓解这个矛盾,该高的地方还得高,能密的地方也得密。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实际的需要。城市实际需要什么,就发展建设什么,而不是不顾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别人,先勾画出一个所谓国际大都市的模式,然后按照这个模式去进行城市建设。那样十有八九会适得其反,最后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既消耗资源,又浪费资金,劳民伤财,遗患难治。如今到处都在搞什么中央商务区,也就是所谓CBD,这也是成都市“高密”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被列为“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建筑群。今后的事情我无法预测,但前些年的东西我倒见了不少。瘫在那里十年八载的烂尾CBD,抛售待租三年五载的“空壳”CBD,抬头举目既是,这些CBD很多都还在市中心的黄金口岸地带。笔者所在系统就有一个这样的CBD,前后烂尾十多年,百般无奈之下,只有贱卖处理了之。这样的教训,我们已经数不胜数了,再在这门“学科”上面继续交学费,实在是说不过去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并不是“建”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然而,正如我在上面说到的,这种“形成”,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推移,也不是几套复杂的规划建设,而是各种综合因素聚集反映的结果。这些综合因素,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够具备的,对于大多数城市而言,也许永远也达不到这个目标。拿我们成都市来说,尽管我非常热爱她,但恕我直言,至少现在,或者是不远的将来,我实在看不出她具备什么“国际大都市”的迹象。这样兴许更好,我们可以完全抛弃那个好高婺远的幻想,踏踏实实按照我们的客观实际,不必刻意去追求一种模式,因地制宜,实用优先,以民为本,搞好未来城市规划建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