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乡约》专题 > 正文

央视《乡约》:大寨·铁姑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0:46 央视《乡约》
央视《乡约》:大寨·铁姑娘

主持人采访郭凤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央视《乡约》播出节目《大寨·铁姑娘》,以下为节目内容。

  大寨,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浅宽窄不同的山沟和沟与沟之间的一道道高低长短不一的坡梁组成,大寨人种的地呢,不是挂在那些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上。号称700亩土地,东一巴掌,西一簸箕,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沟八染一面坡”。黄土高原,荒山野岭,十年九旱。平常
,人畜吃水困难,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沟壑惊呼,立时成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寨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治山治水,搬山填沟造平原,把往日零碎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和保水、保土、保肥的“海棉田”,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粮食亩产由以前的不足百公斤,提高到了500斤。这对那个时代来说,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霎时间,大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了中国农业的圣地,数以千万计的取经者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汇聚于虎头山。国家领导人,乃至一些来华访问外国首脑、政要,也抑制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千里迢迢地到这个小山村里领略一番中国农民的智慧和力量。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恰恰在大寨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寨是当时中国农业高高飘扬的一面红旗。

  这面旗子飘扬了近二十年后就失色了,因为集体经济已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代替。

  从中国农业现代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大寨以种植粮食为主的经济结构,整齐划一的社会内涵,与天斗,与地斗的精神风貌,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铸就的模式,而大寨则是这种农业模式的精装缩影,是当时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思想实践。

  郭凤莲是传奇式人物。1946年生于昔阳县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三岁失去了母亲,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毕业后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1964年,年仅十六岁的郭凤莲,任铁姑娘队队长;她与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员一样战天斗地斗,改造家乡落后面貌,成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热情接见和赞扬。也正是如此,郭凤莲头的的光环越来越耀眼。从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间,她虽然在大寨工作,但身兼数职,大寨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中共昔阳县委委员,中共昔阳县委副书记,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年当选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1978年当选为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在此期间,她还随中国农业代表团出访日本、美国、墨西哥、罗马尼亚等国家。这在那个时代,一个小山村里的农民能代表中国对另一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出访,的确是让咱们这些“修理地球的人”敬佩的五体投地。

  正当郭凤莲在大寨大展宏图的时候,历史发生了转折性变化。1980年4月,郭凤莲被免去大寨党支部书记职务,调到晋中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后又在昔阳县公路段任职。1991年被任命为中共昔阳县委常委,挂职回大寨担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当选为昔阳县政府副县长。1994年兼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1994年改任昔阳县委副书记。

  如今的大寨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昔阳县城出发,向南行驶五、六分钟的工夫,“大寨”两个大字就闯入了眼帘。不过,您先别进寨门,驱车向右拐。这是通往虎头山的路。从山脚到山顶,是清一色的柏油路。这是郭凤莲回大寨后修的。这是大寨森林公园。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虎头山还荒山秃岭。经过大寨人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这里已成为大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登临大寨森林公园,就进入了绿色的国度。郁郁葱葱,如流如泻,山连山,岭连岭,绵延数公里。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园、周总理纪念亭、叶帅吟诗处、郭老诗魂碑,以及亭台廊榭、水池曹渡,掩映在万绿丛中。

  整个大寨,依然喧闹,无论在森林公园,还是在山脚下的大寨村,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十个一伙,二十帮儿随处可见,不过他们不再是来此取经学习的参观团,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据传,大寨原为一个较大的山寨。在虎头山东北角约三公里处,有一座关隘——虹桥关,古代时有军队在此把守,并在这里安营扎寨,大寨由此而得名。

  走进大寨村,一排排青石窑洞依山而建,窑洞上面瓦房相接,窑房相间,似楼非楼,造型别致,风格独特。这些大寨式的居民楼是六七年代建造的。1998年,村里统一规划,在村东侧建起了一个二层楼的居民小区。全村180多户,500多人就生活在这里。

  大寨的村子非常卫生,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根本就见不到垃圾。每天早上有专人打扫街道,这是其他农村无法比的。

  大寨人的生活水准在当地农村是很领先的。有些平房或窑洞虽然旧了一些,但村民家里都自己进行了

装修,窑洞用水泥重新做过墙面、地面。家家都有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
卫生间
。过去,这里水资源奇缺,头两年,家家虽然卫生间里有浴盆、抽水马桶,但由于缺水,大家都不舍得用。现在好了,96年村里打了一眼600多米的深水井,用水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大寨人的生活很好。主食有米饭和面条,他们种玉米,但早就不吃玉米了。大寨人吃饭很有特点,他们不是围着桌子吃,而是把菜放在饭上,端着碗到处走着吃。旅游的人多的时候,大寨人就不出院门了,在家吃,但总是不用饭桌,。

  大寨村有一个康乐场,这也是近两年刚建的,每到早晨和晚上,老少爷们,婶子大娘们到这里康乐一番。一来松松筋骨,二来,老人们为了大寨出了不少力,生活上也该上上档次了。这设施的档次与城里的玩艺儿不分上下。

  大寨的道路修得很好,村里村外都铺上柏油路,山路则是这样的石头阶梯,可以脚不沾泥地浏览整个虎头山,还可以到地头。

  这几年,随着大寨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的不少农民办起了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农家特色的小饭店、窑洞小旅店,具有大寨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小摊点比比皆是。今年七十四岁的老英雄宋立英退休后,也在家里门口开了一个旅游纪念品商店。她在卖给旅客有关反映大寨的书籍时,还不忘了在书的菲页上签上自己的名子。这也是名人效益吧。

  这个只有200多人的大寨村,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二十万人,去年门票收入就达到600多万元,是继农业、加工业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咱再来看看大寨的工业发展情况:郭凤莲回大寨后,就带领全村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大寨羊毛衫厂投产的9个月后,大寨中策水泥厂宣布成立,紧接着大寨工贸园区、大寨酒业有限公司、制衣公司等企业也相继揭牌。到目前,大寨有各类企业11多家,他们生产的产品如核桃露、羊毛衫、服装、水泥等,都统统打上了“大寨”牌

商标。生态农业、煤炭、建材、针织制衣、酿造贸易、旅游已成为这里的八大支柱产业,200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00 万元,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430多倍;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000 元,是十年前的21倍。

  如今全村又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也就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免费上学,考入大学的村里每年发放奖学金;村民全部实行集体发放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五十五岁以上的妇女和六十岁以上的男人都能领到养老金。大寨新了,大寨变了。过去的大寨已经渐渐地在人们的视线内消失了。 责编 王少华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相关专题:CCTV《乡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