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社会生活难点变迁折射我国经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7日10:57 新华网

  盘点刚刚过去的“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喜忧相伴的经历。过去的5年,虽然中国人还算不上富有,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却是世界上最快的,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实惠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它让人神清气爽,备感振奋。

  然而,另一种“实惠”,虽不能给人愉快的感受,甚至常常令人忧心忡忡,却同样以一种特殊的角度,折射着我们的进步,记录着我们的发展。这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
难点的变迁。

   如影随行的难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遇到过的难点不胜枚举!可以说,我们任何一点成就,都是挑战难点,战胜困难的结果。“十五”的5年,当我们越来越步入改革“深水区”,更是老难点因多年积累仿佛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新难点则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也接踵而至。

  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十五”期间每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温,更可以从我们的仍很清晰的记忆中翻阅。

  “十五”第一年的2001年,普通老百姓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消费市场的持续低迷,商场一片打折声,商品却还是卖不动。透过这个表象,专家学者发现,问题的症结——真正的“难点”却是,其一,农民收入太低,大量在城市人看来已经过时而正符合农民需要的工业品,因为农民收入低而消费不起;其二,城市贫困人口最低保障不到位,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使城市也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基在报告中将此放在了当年几大突出问题的首位。

  这样具有年份标志性的“难点”问题可以说年年得见。如2003年的“非典”以及当年因省市换届,有的地方新班子为建功立业而大拆大建导致城市拆迁和农村征地冲突;2004年的煤、电、油、运紧缺,拉闸限电事件频发;2005年的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让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但《瞭望新闻周刊》为梳理这五年难点的变迁所搜索到的几十万字的资料显示,更多的“难点”,却几乎都是连续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不是“点”,而是长长的过程。如“三农”问题、社会差别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与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能源资源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这一串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儿,构成了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前进路上不得不面对、跨越的障碍,它们不仅是“十五”期间年年的难点,一步不离地与我们如影随行,显然也是之前、并且还将是之后很长时间里的难点。

  尽管如此,通过回顾性梳理和研究,比较“十五”从开局的2001年和“落幕”的2005年,人们还是能惊异地发现,仅仅五年,因为经济、政治、社会、观念的变化,“难点”和我们对难点的感受以及审视难点的视角也同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难点”在变迁中不断地增加着新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每年都要发布的《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是一份研究国情的权威机构报告。2001年它列出的当年几大难点分别是:1、收入差距过大已引起社会性不满情绪;2、部分居民的生活困难局面没有改观;3、失业(下岗)现象依然严重;4、社会治安形势尚未完全好转;5、部分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尚未禁绝;6、生态环境总体上仍有恶化趋势。

  而到2005年,这份由专家学者主持的分析预测报告所列的难点问题虽同样是6个,“面貌”却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它们分别是:1、农村基层财政薄弱影响公共服务能力;2、贫富差距仍在扩大,城乡差距短期内很难逆转;3、失业面临新的问题;4、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民生三大问题;安全事故特别是煤矿安全事故后果比较严重;6、增长时期社会心态问题。

  与发展一起“升级”

  跨度五年,我们竟从难点排列中看到了“社会心态问题”这样的新面孔,这种“难点”的悄悄演变,在提醒我们今后将面临诸多越来越难轻易解决的问题的同时,也向我们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即:“难点”正在与我们改革、发展同步“升级”。如果说以前我们所面对的更多的是诸如“吃得饱”层次的难点的话,现在我们需要对付的难点大多是“吃得好”层面的了。

  首先,一些难点正在转化。曾经人口问题是一个多么令中国头疼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是中国发展中的最大“瓶颈”。尽管至今为止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仍然是难点,庞大的人口仍是一个巨大的压力,但多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我们通过大办教育,我国已经开始发生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2003年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首次超过了美国,据称,我们现在“生产”出来的高等教育人口已超过了美国总就业劳动力的一半。人力资本的迅速提高,已使人口包袱逐渐变成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财富。

  一些曾经因没有条件关注而不得不搁置一边的难点,也开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比如“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问题。可以说它是一个从来就有的问题,追求公平和共同富裕历来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但在过去相当一段强调效率优先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间里,“公平”和“共同富裕”被淡化了,被“倾斜”了,在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它作为重点、难点“出场”的时候到了。

  同时,一些老难点有了新内涵,或在解决过程中“生”出了“第二代”。以“国企改革”这个多年的难点问题为例,虽然在整个“十五”期间它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显而易见的是,人们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不仅已不再有数年前那场要挽救国企于水火的“脱困”运动时的急迫,而且“脱困”一词也早已从人们的话语中淡出甚至不再提起,而“加快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等等,使国企改革这个“旧话”有了完全不同层次的“新说”。

  中央一直最关注的“三农”问题,虽然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如何让农民脱贫、脱困、增收肯定会在今后一段时间仍是政府将要投入最多精力的事情之一,但这个老大难“难点”近两年其“内容”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于农民失地所诱发的社会矛盾加剧,保护农民的土地以及如何使土地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也尽快“市民化”,缩小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差距等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中新的、重要的议题;过去农民税费负担太重的问题,也随着普遍取消农业税,而变为乡镇财政薄弱影响农村公共服务的问题……

  的确,我们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难点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化解的难题没有因为发展和进步变得更少,甚至因为发展和进步不断出现新的难点或者老难题变得更“难”;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中的难点,今天,当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来审度形势,观照生活,被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难点正在更多地转向民生。

  行车难:中国人以极快的速度实现了家庭汽车梦想,道路拥堵导致“行路难”,油价上涨导致“行车贵”已成了不少人的烦恼;

  上学难:名校、好校“择校费”宛如一把一把利剑悬于许多家长头上;

  买房难:虽然十多年前还曾十分紧张的住房问题已得到普遍缓解,但不断上涨的房价,使成千上万老百姓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落空;

  看病难:医疗机构借改革创收逐利,则在人们对健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的今天,令老百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因“太贵”而不敢看病;

  就业难:据专家介绍,从宏观数据看就业紧张局面确实有所缓和,但工作岗位仍是最稀缺的资源,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攀升,GDP增长带动就业人数减少,失业者众与局部“民工荒”并存正在使解决就业难题变得更为复杂,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缺乏工作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年轻人构成的“新失业人群”,已成为就业工作新的难点;

  脱贫难:当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之时,中国贫困人口数量至今没有明显和快速的降低,农村还有7500万贫困人口,因灾、因病、因学造成家庭致贫返贫的现象更加突出。

  “十一五”待破之“难”

  “十一五”将是中国的一个新起点。在确立了“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大思路下,中国改革发展将面临的主要难点是什么,已成为一段时间以来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十一五”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难点主要仍然是城乡差距,不同收入群体的差距,“上学难、看病难”等群众反应比较强烈的问题,还有安全生产的问题,就业问题,政府自身建设的问题,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经济体制和机制还存在的一些深层次弊端的问题等等。

  他说,这些都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需要长期努力来解决。而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例如粮价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较高,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务农收入的影响等,值得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一些专家认为,宏观地看,在“十一五”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不得不面对五大难点: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自然资产损失最大的国家。这种状况显然不能再持续下去了。

  二是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金融体制不健全;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土地资源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反映在:公共卫生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人口发展态势仍很严峻;城乡贫困群体有扩大迹象。

  四是区域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地区差别不仅体现在GDP增长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卫生和文体方面,而且区域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相互交叉、重叠。

  五是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也在日益积累。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已进入高发期并将持续相当时间,而我国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正日益加深,我国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等等。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研究室的有关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难点,不仅在“十一五”期间会继续存在,还将在更长时期内存在。如何正确化解这些难点,需要像“十五”期间一样保持高度清醒,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善于发现和抓住主要矛盾,力求廓清迷雾、趋利避害;做到胸怀大局、着眼全局,用兼顾各种利益诉求的辩证思维,冷静分析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新老难题的挑战。□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顾卫临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