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武林的江湖现实/民间高手(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19:18 时代信报

  重庆武林的江湖现实/民间高手③

  侠之隐者 不忘国耻

  信报记者 兰世秋/文 张秀良/图

  世外高人

  清晨5点过,早春的寒意还充斥着山城的每一个角落。渝中区下半城望龙门,临近水码头,一条古老的巷子——望龙门巷里,传来了沉稳而有力的练武的声音。

  沿着青石路走进巷子的深处,几棵参天古树直插云宵,江风带着早春的味道散布在空气里。一栋布满尘埃的老房子前,一位老者正将一套拳法舞得虎虎生威。

  老人一身黑衣,背不驼,腰不弯,神清气爽,步履稳健,一招一式干净利落。这套拳法他显然已经烂熟于心,拳起脚落之间有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

  舞完一套拳法,老人又拿起旁边的棍子,点、打、劈,棍棒落处,击得地上的青石咚咚作响。一套棍法也被老人舞得酣畅淋漓、密不透风。

  练毕,老人调匀气息,不急不喘,扎起马步,气运丹田,开始练习吐纳。迎着江风,只见老人双目有神,花白胡须,面相宁和,颇有仙风道骨之气。

  这位老人,正是重庆武林中曾经赫赫有名的三元门的传人,96岁的谭鹏程。

  三元门

  据谭鹏程老人回忆,三元门在重庆的武林中曾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派,当时三元门的弟子众多,遍布了老重庆的很多地方。

  而三元门的创立者,是来自陕西的安定邦和重庆的张永隆。民国年间,陕西三元县的安定邦自学了一身的武功,因为在当地犯了事,他随同一位草药郎中来到了重庆。

  无处落脚的安定邦被一个名叫张永隆的重庆人收留了,二人安身在原较场口的关爷庙。由于张永隆本身也会一些功夫,二人就以武会友,互相切磋。

  一来二去,张永隆和安定邦在不断的交流中发现,将两个人的功夫融合起来,以彼之长,弥己之短,更能发挥出自己功夫的长处,于是,他们就此创了一门新的武功,因为安定邦来自陕西三元县,二人就将这门武功定为三元门。

  乱世中的人总是想学点功夫来防身的,来找张、安二人学武的越来越多。因为弟子众多,三元门的名声就不胫而走。

  入门拜师

  谭鹏程是在11岁的时候跟着父亲从老家四川省

南充市来到重庆的,年幼的他从小就挑着醪糟担担走街串巷。

  20岁那年,谭鹏程听别人说到了三元门。由于睡觉的时候经常出盗汗,按中医的说法是身体差的征兆。为了练好身体,谭鹏程揣着一块银元来到了文昌宫。

  谭鹏程向记者回忆说,拜师的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很庄重的。当年他给师父磕了一个头,就算是徒弟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一个磕头要教给他的第一课,就是尊师重道。

  三元门所有的弟子都很尊重师父。在学武的人心中,教授武功的师父就仿佛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而师父对于自己的徒弟学武也要求非常严格,你可以不来他那里学,但是如果你来了,就得按照他的要求学下去。

  学武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伤筋动骨,是常有的事。谭鹏程也有一些师兄、师弟因为受不了苦而半途而废。

  那个时候,谭鹏程每天早晨5点过就赶到文昌宫,在师父的指点下练武。快到中午的时候,他就飞跑回自己在望龙门巷的家中,匆忙地吃完饭,然后挑着醪糟担子出门找生活。晚上,他又在文昌宫里学艺。有时候不知不觉忘了时间,9点的时候打更的一打更,他才撒腿往回家跑。因为那个时候一到9点,东水门和太平门的城门就要关。运气不好的时候,他刚刚赶到城门脚下,门就关了。他就只得站在城门外等着迟来的进不了城门的人越来越多,然后管城门的再开门。

  侠之大者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在长年累月中,谭鹏程的武功见长,成为这个门派中的佼佼者。

  经历了清朝的没落,民国的战乱,抗战的烟火……谭鹏程享受着现在宁静的日子。

  如今,谭鹏程隐居在古老的望龙门巷里,过着逍遥自在、云淡风清的生活。每天早晨练完武后,他会端着茶杯来到巷子入口处的小茶馆里,交上五毛钱的开水钱,在这里坐上一上午,看外面车水马龙,红尘滚滚。

  虽然生活很惬意,但习武之人的武德,老人却没有忘。去年8月,谭鹏程偶然听说日本否认侵华史,亲身经历了大轰炸的他再也坐不住了,宁愿当“物证”,也要日本政府给中国人民一个说法。一直过着隐居生活的老人第一次站在了公众的面前,回忆大轰炸给他带来的惨痛经历。

  老人说,他的表弟在大轰炸中失去右腿,家两次被日本人的燃烧弹烧成灰烬,前两个孩子因大轰炸生病去世。面对媒体,不善言辞的老人发出了“赔偿不重要,但历史不容改变”的肺腑之言。

  也许,这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吧!

  重庆武林的江湖现实/民间高手④

  巴人古来尚武,自中国传统武术三大派别之一的峨嵋开宗后,其搏击技艺便沿江而下,迅速从盆地传至巴国。由于地域与个性的差异,峨嵋派功夫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川东和川西不同的风格。在现代可以查阅的资料里,重庆的峨嵋弟子赵子虬,在中国当代武林中是赫赫有名的十大家之一。

  他给冯玉祥当过

保镖

  信报记者 陈伟/文 张秀良/图

  赵子虬老先生曾经是四川省和重庆市武术协会的副主席,1996年以常人少有的90多岁高龄辞世。赵子虬在有生之年,将自己峨嵋派精髓的功夫传授给了自己的7个后人和众多弟子。

  父亲灌输峨嵋武术

  “峨嵋武术有3000多年的历史,由四川著名宗教圣地峨嵋山、青城山等寺观的僧道人总结归纳创出。”每次父亲给弟子们讲述或与访客探讨峨嵋武术时,赵子虬老先生的儿子赵幼生便接受着一回又一回涉及“家门宗源”的启蒙。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家里时常有人上门和父亲聊天,大多都是讲与峨嵋武术有关的话题,只是自己不晓得其中的奥妙;父亲有了新徒弟,也要将峨嵋武术的渊源、特点这样的东西告诉他们。虽然那时的年纪很小,但还记得很多其中的内容。”

  赵幼生最初从父亲那里就知道,整个峨嵋武术按地域分了川西的青城、青牛,川东涪陵点易,开县黄陵和广安铁佛等五派。到了清代,因为交通的发展以及外地人口的进入,峨嵋武术与外来武术有了紧密结合,从而又分成了僧门、岳门、赵门、杜门、洪门、字门、会门、化门这八个拳种。“在青城山的一块石碑上刻着: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风雨满江湖。说明了峨嵋武术的发展历程。”

  赵幼生说,峨嵋武术与少林、武当两个派别的风格区别很大。少林是先发制人;武当是后发制人;峨嵋武术是先发而后制。而且三家武术的起势都代表着各自的信奉,少林、武当一僧一道大家都清楚,峨嵋则把盘古王当作神明,因此在起势时伸直手臂向上竖起两根食指,展现力大无穷的气势,当然,这些也是父亲讲给他听的。

  凭本事打进国术馆

  赵子虬的家乡在广安协兴镇牌坊村,赵幼生说,他老家与小平同志家的院子很近。赵子虬自小就跟着婆婆学功夫,后又拜一个叫陈小东的人为师。“学武之人都容易受伤,因而都知道一些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父亲在师傅那里也学到一手。18岁那年,父亲跑出老家到了重庆,开始以卖药为生。”

  在重庆生活时,赵子虬继续拜访名师,博采众长。民国初期的江湖要靠拳头打拼,赵子虬也不例外地常和别人“抢手”,渐渐地他的名头越来越亮。

  1928年6月,在原西北军统领张之江的倡导下,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张之江担任馆长,它是民国时期主管国术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取消了原来实行的武当、少林两门制,改设教务处,下设教授班和练习班。国术馆教学强调泛学博通,要求学生广学各门派拳种之精华。为壮大国术馆实力,张之江遍请各方名师来执教,研究整理武术文化遗产,开展教学、训练工作。

  同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主要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的消息,通过朋友传到赵子虬耳里,他决定到南京试试身手。来自全国的高手大约几百人,经过预试淘汰还有一百多人,赵子虬顺利进了正试。正试分为散手、摔跤、长短兵、对劈刺等项目,采取单败淘汰制,赵子虬还是一路过关斩将并拿到了任教聘书。任教一段时间后,张之江非常器重他,又聘赵子虬为家庭教师教他峨嵋武功。

  躲抓捕再回重庆城

  赵子虬一家最后落户在重庆江北县(现渝北区),这与他到中央国术馆后的一段经历有关。“父亲说过他曾是冯玉祥将军的保镖,但在哪一年我记不清楚他讲的时间了,好像就是张之江介绍的。家里过去有一张父亲做保镖穿军装拍的相片,文革时期就是这张相片让父亲打成了‘反革命’。”在当保镖的时候曾出现过一次险情,幸好父亲反应快捷。“父亲说,有一天刚把冯将军接到车里正要离开,突然从马路对面冲过一个戴礼帽的人要强行拉开车门,当时我站在前车门外一看情况不对,甩起一脚把他踢飞了,我们也赶快发动车走了。后来有人讲,那个人是来刺杀冯将军的。”

  跟随冯玉祥一些日子后,赵子虬辞了保镖的职务,辗转到了华中大学任体育教师。“在大学父亲主要还是讲授武术。”但就是因为这里发生事情他才重新回到重庆。赵幼生说,“学校外面的大街上,有一个大块头洋人经常对中国老百姓拳打脚踢,还用语言侮辱他们。也不知道洋人从哪里打听到有个武林高手在大学教课,几次到学校找我父亲挑衅。一天洋人在上课的时候又来了,父亲忍无可忍当着同学们的面,没有给洋人一点还手余地,接连3次把他打趴下。”那个年代,官府也怕洋人。没多久,警察就到了学校要抓赵子虬,理由是他像共产党。为躲避抓捕,赵子虬只得逆江上行。

  回重庆后为了找个栖身之地,颇有文学底子的赵子虬到当时江北县洛碛镇一个女子中学教国文。解放后因为赵子虬有一套行医本事就到了医院工作。“父亲退休时我到医院顶替的他,我当知青时行了5年医,这些医术还是父亲传授的。”

  赵子虬在解放后参加了许多全国比赛,他的峨嵋派拳术、断门枪和青萍剑等先后获得过一等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