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剥离不良贷款将健在贷款人写成死亡(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8:54 新华网 | |||||||||
这张农行报损表上的借款人蔡长亭已经被银行认定“死亡”(2005年12月21日摄)。 记者采访到仍然活着的蔡长亭本人,而在农行报损表上的借款人蔡长亭已经被银行认定“死亡”(2005年12月20日摄) 被银行认定为“死亡”的贷款人或实体的单据表格(2005年12月21日摄)。 看着银行的报损表格,贷过款且被认定为“离异、伤残”的农民滕仁福(左)一脸茫然(2005年12月21日摄) 新华网石家庄2月28日专电 “盖棺论定、人死账结”,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若是掌握着银行贷款注销大权的人,用瞒天过海的手法来运用“人死账结”时,出现的情况就不能用“正常”来形容了。 记者近日接到举报,反映中国农业银行河北黄骅支行在剥离不良贷款中,将一批仍然健在的贷款人“编造”为“死亡且无偿还能力”,从而达到列为损失类贷款的目的,造成国
1994年,黄骅市张巨河村村民蔡长亭从农行贷款168100元,用于发展养殖业。记者从1999年10月26日的《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损失类贷款审查认定表》上看到这样的内容:该户已死亡,生前系养殖海虾大户,受自然灾害影响,该户连年亏损,债台高筑,且担保人系同一虾地受灾,丧失担保能力,列入损失类,本金168100元。 在“县级行意见”一栏中,行长王仁发签字同意说:符合损失类条件,同意列入损失类。就这样,一笔168100元的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资产,被全部剥离。 按照蔡长亭贷款单据上标注的住址,记者来到张巨河村暗访,沿路所问村民均说认识蔡长亭,是个做煤生意的老板。经多方打听,记者在村西一家修理门市部见到了蔡长亭本人。 看着银行单据,他承认自己确实贷过这笔款,但早已还清了。对于银行为什么把他写成“死亡”及对贷款报损,他说:“不清楚”,并表示不理解。一位村民笑着对记者说:“大老板活得好好的,怎么会死了呢?” 黄骅市岐口村村民赵玉祥自1993年以来,分四次贷款共计65000元用于发展养殖业。银行同样在损失类贷款审查认定表上注明:该户早已死亡,生前从事养殖海虾业,由于遭受自然灾害连年亏损,债务累累,无可变现财产,担保人同时受灾,连带无清偿能力,损失本金65000元。行长王仁发签字同意列损。 此外,中花寨村张兴耘前些年分五次贷款22150元,银行通过审查认定:借款人失踪,户口注销,同意列损。 近日,记者走进黄骅市岐口村赵玉祥家里,问赵玉祥是否还健在、有没有贷款时,他老婆表现出几分警惕,但隔着窗户十分肯定地说,赵玉祥贷过款,他出去打工了。记者此后又来到中花寨村张兴耘家,正在他家玩牌的几位村民说,张刚刚出门了,很晚才能回来。记者问该村有几个张兴耘,他们笑着说,只有一个,活得好好的。 对于该市孔店村的滕仁福,农行在报损他的一笔贷款时认定:遭车祸严重伤残,妻子离婚另嫁,无偿还能力。 记者来到滕仁福家里时,其妻说滕出去打工了,两口子是闹过矛盾但没有离婚,贷的款已经还清。随后,记者在村边见到了开出租车的滕仁福。看着银行账目,滕仁福表示的确贷过这笔款,但已经还了,法院早就执行过了。他气愤地说:“早过去的事了,怎么还来找我,我得找法院问问去。”当地熟悉情况的人同时还提供了另外数名贷款人姓名,银行在报损时均认定为死亡或失踪等情形,记者还与其中两人通了电话,情况大致相同。 与普通个体贷款人一样,某些仍在正常生产的企业同样遭遇了被认定为“死亡”的现象。上世纪90年代,黄骅市华奥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用设备、房产等作抵押,先后多次从农行贷款共53万元。为此,黄骅支行曾分三次起诉该公司要求还贷。记者看到法院案卷存档时产生疑问:三起诉讼在时间次序上竟然全是颠倒的,分别是1999年2月1日开庭审理,2月2日立卷,2月3日立案。而且,这三起诉讼案中,银行均没有出庭,也没有签字。记者从法院存档卷宗上看到:“企业已关停,无任何资产清偿贷款,终止执行。” 那么,这家企业还在吗?它还具有偿还能力吗?记者从工商部门近年开具的财产转移证明上看到:“经协商同意华奥塑料制品厂将厂房及机器设备等实物资产价值1024439元,投入黄骅市北方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作为投入资本。”记者在该公司采访时看到,该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企业负责人贾兆槐反映,该公司与农行经过协商,用18吨电焊网、10辆五洋125摩托车、5吨童车配件抵偿了银行债务。而银行也将此贷款上报了损失类贷款。 记者在农行沧州分行采访时,主管副行长马云水说,对记者所说的情况,他不太了解。如果贷款人没有死亡,银行认定为死亡进行报损确实不对。他认为,当时银行情况比较特殊,程序不规范的现象是存在的,但现在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任何人或单位也不能再找银行的“毛病”了。另外,黄骅市的情况也特殊,贷款人很多都是搞养殖业的,容易受自然灾害,贷款收起来十分困难,剥离时就挑些损失大的报损了。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的几位贷款人和企业负责人都明确表示,他们已经还清或部分还清贷款。可是,他们已偿还了的贷款却仍被银行作为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 那么,这些健在的贷款人和企业为什么被认定为“死亡”呢?已经归还的全部或部分贷款究竟到了谁的手里?农行黄骅支行为什么编造出这么一个“死亡”闹剧?记者为此来到农行黄骅支行,但该行办公室负责人态度明确地拒绝了记者采访。(完) (新华社记者杨守勇、程双庆) 相关专题:法治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