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6:38 中国青年报 | |||||||||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今年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李汉秋是参与讨论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首席专家,他连续三次向有关起草部门建议,希望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加入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而这
李汉秋认为,“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从“五四”时期否定传统文化,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扫荡一切封建残余,再到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这表明,我国文化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仁义礼智信”,将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他说。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李汉秋进行了新的诠释:“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文化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在市场经济中尤应大力提倡,以此来抑止见利忘义、赚昧心钱等道德沦丧之风。 “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构建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行为规范,以达到和谐。“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提倡创新。“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现在社会上有一股风,津津乐道于如何弄权术。干部、政治家,尤重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取信于民,提高公信力,推动社会风气好转”。 李汉秋认为,现阶段我国道德价值观混乱,因为我们过去对传统文化道德采取了摒弃的态度,而新的革命道德又因为“四人帮”等因素而权威性大减,市场经济和欧美强势文化的不断冲击,使人们过分追求利益,过分追求极端个人自由,“课堂上讲大公无私,课下买东西就受骗,特别是青年人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这种背景下,李汉秋建议重建新的社会道德观念,而新的道德观念必须和人们头脑中已有的传统道德观念结合,进行新的诠释。 “为什么要和传统道德观念结合,因为传统道德观念中有很多任何历史时代都共有的美德,全新或外来的道德观念,存活率太低;为什么选择这个阶段,因为很多人的脑子里还有传统美德的因子,如果再不激发出来,可能就晚了。” 李汉秋认为,传统美德的代表概念不必多,也不能多;要简明扼要、易记易传。选择“仁义礼智信”就比较合适。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的传统美德,可以对市场经济所诱发的如过分重利等观念和风气,起到某种调节和抑止作用。 目前,教育部门正在组织编写伦理道德方面的教材,用于中学教育中选修课本。李汉秋建议,在学校教育和整个国民教育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分量,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本报北京3月2日电 本报记者 李健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