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2005-2006中国小康公共服务指数为65.4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18:10 《小康》杂志

  关键词:失衡、不公平、改革

  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但比例失衡

  ★ 文/《小康》研究部

  2006年1〜2月,《小康》杂志社会同有关专家对我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进行第二次抽样问卷调查(包括有效回收的调查表、手机短信等方式),结合网络调查,就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测量数据,得出第二期中国公共服务指数为65.4分,比第一期公共服务指数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由于对指数刊期的调整,本次指数主要测评2005〜2006年的公共服务质量。

  据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在过去一年,发布了诸多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并增加了很多公共领域的投入,使公共产品的供应越来越充足。在上升的2.5个百分点中,相比较而言,公共安全、市政建设及环保、行政管理、文化娱乐等方面有明显提升。

  但整体而言,公共服务并不乐观,在《小康》与新浪网进行的“您最关心的焦点问题”调查中,排在前十位的问题多数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问题。其中,公共服务投入失衡、城乡差距显著、各种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尽管公共服务投入上升,但是占GDP的比重仍然很低,人群覆盖面也非常有限。教育、医疗卫生仍然是社会痼疾,在公共安全方面还有很多疏漏。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6000余份,地域覆盖东部、中部、南部、西部、东北部。经加权处理后,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为: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其中18〜50岁读者占64%,50〜70岁读者占36%,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78%,男女性别比为57%和43%。

  2005〜2006年度指标分数对比

  一级测评指标权重2005年2006年变化

  科技1083.5分85.6分2.5%

  公共安全1077.8分80.1分3.0%

  文化娱乐1072.3分79.8分10.4%

  行政管理1261.5分64.0分4.0%

  市政建设及环保1360.0分66.8分11.3%

  社会保障1556.8分58.9分3.7%

  教育1552.3分53.6分2.5%

  医疗卫生1549.0分51.3分4.7%

  深入解读

  公共服务:有限政府的全线改革

  ★采写/《小康》记者陶盈竹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因为措施众多,而被许多媒体称为“改革年”。

  全能型政府退场,有限型政府在社会各个领域相继得到了确认,中国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已经开始持续推进。但“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和不到位,与我国全社会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严重不适应。”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表示,我国进入人均1000美元以后,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问题更加突出。

  2005年,很多与公共服务有关的政策出台,其中,被专家视为重要性仅次于《宪法》的《公务员法》经过多次酝酿,已于2006年1月1开始实施。专家指出,中国目前有500万公务员,这个庞大的队伍是政府施行各种公共服务措施的执行者,相应法律的出台,有利于规范公务员队伍,这将成为有限政府为整个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有力保证。

  财政支出增加 多项指标上扬

  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从1998年到2005年,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

  由于财政支出的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某些方面得到较大改善。在医疗卫生方面,我国的很多指标已经达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将近72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改观。社会救助水平近年来也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已有2200.8万城镇居民、496. 4万村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5年底的2600万。

  在环保方面,虽然部分地区情况有所恶化,如松花江流域污染事件,但是从整体来看,仍取得了一定进步。而且有些地方政府已将环保列为官员的政绩考核之中,如山西省。

  在教育领域的“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费)开始在一些省市推广,如海南、广东、成都、山东东营等。广东省从2005年开始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试点,并准备在2006年秋季逐步推广。

  公共安全有所改善

  管理体制仍需改进

  2005年,公共安全在社会治安案件、交通事故、火灾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根据公安部、交通部等公布的数据,各种案件事故呈下降趋势。同样,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年全国公共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中,近9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治安“安全”或“基本安全”。

  2006年1月8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为重点提高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事故灾难的处理能力,国务院又于1月22日发布了9件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两项预案的陆续出台与我国近几年突发事故频出有密切关系,它们也是预防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方案。

  另外,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行政级别由副部级擢升为正部级。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公共安全问题非常重视。

  虽然2005〜2006年度的几项关键数据呈良好态势,但是对于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仍然显得经验不足。比如松花江污染事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志忍对《小康》说,“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我们要反思整个管理体制。这些问题根子上是背后的利益,但是政府的管理体制也要改进。如果事前有详尽的规定,比如流入了一吨污染物向谁汇报,怎么处理,流入两吨向谁汇报,怎么处理,那就不会出现这样严重的情况。”

  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教育投入比例偏低

  “在我国,公共投入优先顺序明显颠倒,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基本民生方面投入比例小得可怜,世界倒数第一;豪华型投入方面比例过大,也是世界第一。比如,中国行政成本、公务用车、公款吃喝、豪华型建设都是世界第一。中国举办奥运会各地投入的综合资金达4000亿人民币以上,几乎超过历届奥运会投入之和。”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说。

  据统计,2003年我国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为0.95%,而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3.1%。社会保障占GDP的比重仅为2.6%,而美国于1999年已经达到了12.2%。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极为有限。以养老保险为例,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4亿人,仅占我国总人口的13.38%,大量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没有覆盖在内。

  教育领域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更是亟待整治的痼疾。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28%,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8%。与之相比,我国落后了1.5个百分点。

  迟福林向《小康》透露,我国原计划在“九五”期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现在“十五”已经结束了,还没达到这个目标。而泰国在1990年代中期已经超过了4%。也就是说,即使与邻国,甚至发展程度比我国落后的国家相比,教育投入还是严重不足。

  “相比之下,基础性教育领域的投入越来越可怜。高速公路一投就1万个亿,地铁也是几千个亿,连北京石景山区改造都投入了几百个亿,济南市也投了600个亿进行城市改造,而且还要再投入1000多个亿。” 吴忠民说。

  上述数据反映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公共服务失衡的现象。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建立市场经济必须有配套的利益均衡机制,可这套机制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如果不对其进行调整,最终结果将表现为利益格局的严重失衡,成为我国实现和谐社会最大的拦路石。

  城乡差距显著

  农村医疗保障程度低

  据统计我国医疗行业资源分布不均衡,高达80%的资源分配到了城市,只有20%的资源给了农村。按人头平均的话,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38.3元,农村仅为9.9元,农村与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比为1:4。政府对农村卫生领域投资偏低,使部分农民的健康状况受到影响。农民看病很困难,医疗保障程度低,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大量存在。

  针对《小康》提出的“您所在的地区,就医看病的便利程度”的调查,选择“不方便”的读者占到了27.3%。

  2005年,有人大代表指出,“医护人员的年薪达到了平均7万的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所以,从表面上看,国家的医疗投入是增长了,但是究竟落在了谁身上,是否落在了农民等亟需的人群身上却不得而知。

  农村的医疗条件差,服务水平低,满足不了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农民患病要长途跋涉到城里就医,不仅增加了城市的医疗服务负担,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从公共卫生体系来看,农村的公共卫生网络不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不完善,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必然会给医疗卫生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在城市化过程中,中国农村将有8亿左右农民迁移到城市,随着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释放出巨大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公共服务领域不公平现象突出

  联合国发布的《2005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认为中国的不平等现象比较突出,包括收入分配不平等、财产分布的不平等、就业和工资报酬的不平等、教育机会和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公共卫生和健康、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税收和财政支出的不平等、弱势群体受到的待遇不平等。

  周志忍对《小康》说,“现在的公共服务管理方式是典型的运动式管理。比如,当教育、医疗的问题出现了之后,政府的主要精力就放在这里了,治理的方式是突然加大力度,不计成本。这种方式有短期效果,但是却治标不治本。再比如,拖欠农民工工资,中央力图治理,但是却可能破坏解决事情的基本规矩。”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把日常收入积蓄起来应对如教育、医疗等大宗一次性消费。据统计,2005年居民储蓄超过14万亿元,居民储蓄率达到了50%。中国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高储蓄率的真正根源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至人们只好通过各自的储蓄来为自己和家庭建立保障。在中国,“社会保障”在很大程度上被“私人保障”取代。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