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 正文

北京市人事局称暂不调整人才绿卡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4日01:15 新京报
北京市人事局称暂不调整人才绿卡政策

  演艺界委员姜文和潘虹离开会场。昨天下午,全国政协会议开幕,教育问题依然是本次两会的热点。本报记者陈杰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北京市教委回应本报报道,称“绿卡”子女高考受限政策暂不调整

  本报讯(记者 王荟)本报“两会10+1”前日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线访谈教育公平问题。

  为此,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线联平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在
京借读的学生由于学籍问题无法顺利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借读学校将会出具借读证明帮助解决。

  但是,北京市目前还不会放开“绿卡”子女的高考问题,只有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人才能在京高考。

  根据北京市教委的规定,北京市引进人才的子女、

留学回国人员的子女以及在京投资企业高级人员的子女持父母的“北京市工作居住证”(俗称绿卡)申请在京中小学就读时,居住地管片学校应批准其借读申请,按有北京市正式常住户口对待,免收其借读费。借读生可以与持常住户口的学生一起就读小学、初中。

  在报考普通高中时,借读生可以参加升学考试,取得考试成绩,并通过与学校协商进入高中。

  但是,按照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规定,只有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才能在京参加高考,户籍不在北京的借读生应回户籍所在地报考。

  记者随后从首都教育服务热线了解到,借读生在北京借读期间是临时学籍,正式学籍还是在户口所在地。虽然目前有些地区出台措施,为防止高考移民,对户籍和学籍的时间进行了限制,但是,如果是借读生要回户籍所在地报考,学籍并不构成问题。

  如果牵扯到原学籍丢失的问题,这就需要与户籍所在地协商。

  线联平说,如果有的借读生由于在京借读时间较长,户籍所在地的学籍存放出现问题,北京的借读学校可以给原籍开具相关证明,帮助其解决报考问题。但是,北京目前没有打算要放开“绿卡”持有者子女的高考限制,仍然只允许持有北京户口的学生才能报考。

  市教委 民办公助学校将逐步取消

  市教委将总结体制改革校的办学工作

  本报讯(记者 王荟)针对昨日本报报道的“取消民办公助教育”的百姓建言,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线联平透露,目前北京正在解决这一问题,预计几年后这一教育形式将会逐步取消。

  “民办公助”校在北京的叫法为“体制改革校”,与外地民办公助教育近似。目前,北京有49所体制改革校,多为初中校。据线联平介绍,以前优质教育资源缺乏,是体制改革校出现的一个因素。随着教育资源的丰富,体制改革校也要改变。

  线联平说,目前,市教委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将总结体制改革校的办学情况。按照有关的教育法规,应由政府举办的学校,将转为公办校,其他的会转为民办校。预计几年后,体制改革校将会逐步消失。

  人事局 北京市暂不调整“人才绿卡”政策

  市民来信要求北京人才绿卡更加优惠

  本报讯(记者 申剑丽)市民王先生看了本报《无处参加高考孩子求助人大代表》的报道,给“两会10+1”发来邮件,在同情秦先生遭遇的同时,王先生还提出一些对“人才绿卡”的意见,他希望代表和委员们能呼吁对“人才绿卡”进行改革,让它在吸引人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北京市人事局昨日回应本报称,“人才绿卡”政策暂时没有调整的计划。

  王先生在来信中写道,“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是北京市引进人才的特殊政策,对北京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他所在的公司有部分骨干都持有“人才绿卡”。

  但是,目前“人才绿卡”所提供的待遇已无法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吸引人才,因为原来提供给“绿卡”持有者在购房购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已逐步放开,对所有人员基本都不设限制。而且,“绿卡”子女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可按市民待遇,但高考要回到原籍,这使“绿卡”的优势大打折扣。

  王先生说,他的公司有部分技术骨干都遇到秦先生同样的难题,这些人在事业的顶峰时期,却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来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北京的“人才绿卡”没有真正达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北京市有必要对“人才绿卡”的功能和优惠领域进行调整,让它真正惠及外来群体。

  为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人事局,该局相关人士介绍,由于人口管理等因素,暂时还将按照原来的“绿卡”政策执行。

  这位人士称,就他了解,该政策目前尚没有考虑改变。因此,持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者,其子女在参考高考时仍然要回原籍,不能就在北京考试,这主要由于现行户籍制度,尚没有放开;高考仍需在户籍地参加。

  “两会10+1”今日进程

  “两会10+1”进行到第6天,已经收到百姓各项提案、建议近300余封。

  如果您有好的意见建议,欢迎您发邮件至xinjinglianghui@vip.sina.com,或者在新浪网上提交自己的建议。

  两会日记 一个春天的约会

  2006年3月3日晴

  今天,是政协大会开幕的时间。天气晴朗,春天的气息通过暖洋洋的风映在了委员们的笑脸上。

  上午是委员的自由支配时间,我早早起来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五洲传播中心《今天的中国》摄制组的现场录制。

  节目的题目怪“吓人”的:《他想改变中国的教育》。

  导演告诉我们,她专门考察了我们的实验学校,听说了许多新教育实验的故事,非常感动。节目录制时,参与的观众都很投入,他们对新教育充满了感情和期待。

  下午3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次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了开幕会。贾庆林主席和罗豪才副主席分别做了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报告。这些内容在常委会都讨论过,但是在人民大会堂再次聆听,仍然有些兴奋。

  贾庆林主席在报告中指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人民政协将在“三个更加关注”上下工夫:更加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这些提法彰显了政协工作的基本特点。

  的确,如果人民政协更加突出自己的人民性、人文性,完全可以“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晚上,苏州大学科研处的领导来商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工作,《光明日报》、《中国图书商报》的记者来驻地采访,2006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第30届世界大会的秘书长张明舟先生、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徐国静女士来商量共同主办“亲近经典,亲近母语”活动的具体事宜。

  10:45,所有客人离去,才有时间写下这篇日记。

  朱永新(全国政协委员)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