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七大关键词解读:新农村建设居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02:52 新京报

  -解读

  中央财政3397亿支持“三农”

  关键词1 新农村建设

  报告摘要: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要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

  报告解读:针对报告中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农业税彻底取消,增加对农村教育和医疗投入方面“真金白银”的数字,此间分析人士指出,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今年将全面启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并非一个新概念,在党和政府文件中曾多次出现。但是以前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追求的憧憬和发展的方向。“而这次的提出,则是既把它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又把它作为一项紧迫的现实工作任务。”

  “之所以有这样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政府有了比以往更多地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经济实力,也更有条件去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陈锡文说。

  “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画地为牢,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针对目前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国

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实质就是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镇带乡村的运行机制。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促进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减少农民”从而“富裕农民”。

  能耗指标首进宏观调控目标

  关键词2 环境能源

  报告摘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

  把节能降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从今年开始,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区和主要行业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情况。

  强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执法检查,健全环境保护的监测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报告解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能耗指标与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并列成为中国的宏观调控目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能源经济学的重要指标,但把它上升到经济政策这么重要的位置,在世界各国中是罕见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今后将成为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效益的一项“硬指标”。

  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了经济翻两番。但在这一轮以投资为主要拉力的经济增长期中,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明显增长,能源弹性系数大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

  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生产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1.5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美国的4倍以上,这表明中国在节能降耗上有巨大的潜力。中国如何解决实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供应问题,也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热点。

  调控房价重点发展经济适用房

  关键词3 物价调控

  报告摘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

  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整顿规范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

  报告解读:相对于去年1.8%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今年3%的调控目标留有了一定的余地。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价格改革的描述,我们能够发现背后的深意。“价格改革的重点,是逐步理顺和完善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尤其要考虑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今年物价调控指标定得比上年实际情况略高,是考虑到以下三个因素:———资源性产品价格扭曲必须调整,会对其他行业产生关联影响,会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这项改革要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

  ———公共事业服务价格还要调整,水、垃圾处理、公交等公共服务价格很多还要财政补贴。一些地方已经作了调整,也会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但这方面的调整国家会控制幅度。

  ———国际市场价格。我国能源原材料进口量相当大,而这几年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必然会影响居民消费价格。

  -解读

  今年适当提高养老金和低保标准

  关键词4 社会保障

  报告摘要:今年国家将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标准。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

  报告解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孙群义认为,国家提高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基于5点:第一,和谐社会需要防止贫富收入差距过大。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不是富人太富,而是穷人太穷。第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民应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第三,着眼于拉动内需。第四,促进国内各人群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的平衡。最后,在解决社会发展的社会矛盾中,也需要做好社会保障。

  对于报告提到的公务员工资改革,孙群义认为,应由国家决定津贴补贴的发放标准,防止各地方自行决定发放多少。目前工资增长的通道不很通畅,在职务没有变动的情况下,工资增长非常有限,这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要不升官,就不涨工资”的现象。改革后,工资的增长方式将更科学,其增长水平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相协调。 本报记者刘英才

  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国家财政保障

  关键词5 教育

  报告摘要: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今后五年国家财政新增义务教育经费累计将达2182亿元。

  报告解读: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董险峰说,全国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关键在于各个部门的落实。

  董险峰认为,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其一,在于义务教育应该强调政府的责任。虽然东部发达地区家长能够承受这些费用,但义务教育并不是看家长能否承担的问题,而是政府的义务。其二,这是基于财力上的允许,去年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3万亿。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这是有财力上保障的。另外,《政府工作报告》还表示,要“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也说明中央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 本报记者郭少峰

  三管齐下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关键词6 医疗

  报告摘要:着眼于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监管。规范医院、医生的医疗和用药行为。

  报告解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胡永华教授说,实行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可以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也能够节约城市医疗资源。很多人也不想生小病就去大医院,但由于病人与公共医疗机构的关系没有理顺,导致到社区医院、一级和二级医院看病的人比较少,同时也加重了大医院的负担。

  胡永华认为,在第三个方面,更多是解决看病贵的难题。看病贵也是因为公立医院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公立医院不应以盈利为目的,其本身的职责就是要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郭少峰

  反“台独”写入报告体现中央决心

  关键词7 反“台独”

  报告摘要: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报告解读:胡锦涛主席去年3月4日发表的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今年被正式列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孙升亮指出,这既表明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的一贯决心,也体现了对台工作的新进展。

  孙升亮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也就是外界所认为的对台工作强硬一面:“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则体现出大陆对台工作的柔性一面。“与《反分裂国家法》一样,在对台工作中,它们一个都不能少。”孙升亮说,“将‘四个决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其相对稳定化,提高了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本报记者司徒北辰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