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代表把脉农村两大痼疾:债务与医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8:31 法制日报

  两会焦点

  如何走出赤字阴影

  新华社记者 李亚杰 熊言豪 高风

  近年来,乡、村两级不良债务是农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成为乡村两级组织的沉重包袱,不但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运转,也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日前,一些全国人大代表看了记者手头上的某县调查统计表后非常感慨。统计表显示了这个县乡村两级债务达2.1亿元,其中乡镇债务0.67亿元,村级债务1.43亿元。这样的债务对于一个年财政收入1亿元的县来说,是一个不堪负担的数字。

  债务问题确已成为影响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一个难题。刘荣喜代表说,“关于乡村债务,几乎每个村都有,比较发达的村少一些。”申纪兰代表说,“中央建设新农村的政策很好,很鼓舞人,但执行起来一定要实事求是。当前农民减负增收难,乡镇政府冗员裁减难,乡村债务沉重缓解难,仍是存在的突出问题。”

  记者调查也了解到,乡级政府和村级组织债务形成的时间较长,既有财政体制造成的政策性欠债,也有乡、村机构膨胀,“养员”过多形成的债务,还有一些因为村组干部素质差,村务管理混乱,造成欠债较多。

  据了解,为了化解乡村不良债务,确保乡村两级工作的正常运转,中央明确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各级党委、政府也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对此,长期生活在吕梁山区的段丽卿代表认为,“有一些问题是政策因素造成的,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对乡村不良债务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一些代表建议,最好能够明确规定县(区)农村工作部门在化解不良债务中的职能、职责,同时也要防止新的乡村不良债务发生,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裁减临时人员,减轻财政负担。对乡村办公经费和日常性开支,要实行最高限额控制,谁超出标准谁负担,大力遏制农村财务混乱的现象。

  许多代表都强调,“根本消除”乡村两级不良债务关键是要增强乡域经济,要立足当地实际,创造宽松环境,搞好全方位服务,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农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培育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债务问题。

  怎样克服看病难题

  新华社记者 李亚杰 熊言豪 丁锡国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连日来,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只要提起农村医疗这个话题,就会说起这些顺口溜。

  于保法代表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地区特别是边远农村“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更不是个别现象。目前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不仅关系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还关系整个社会的稳定。

  有关资料显示,在经济收入还不高的农村,农民面对疾病,80%以上人的态度是“实在不行才往

医院抬”。在必须住院治疗的人群中,有一半左右的人因缺钱而放弃治疗。

  “同城市相比,农村所占有的卫生资源到底有多少?”汪春兰代表说:“一些乡镇卫生院简陋到不能开展普通外科手术。另外,加上要改善基础设施、购置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业务进修,部分乡镇医院因此负债累累。”

  记者了解到,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乡镇卫生院还有一定的拨款,但村卫生所(室)几乎是个零。房屋破旧不说,除了血压计、听诊器和体温表“老三样”,其他的医疗设备寥寥无几。

  王秀君代表说,要像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一样重视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建立一种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低成本运行的农村医疗体系。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国家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

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尽快提高乡、村两级的医疗技术水平,让农民就近得到及时、低廉、有效的治疗。

  一些代表反映,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卫生技术队伍素质低、业务能力不强的问题,高技术、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工作环境、待遇等问题,又很难引进。据调查,在一些老少边穷县,全县的医卫人员中无学历者高达50%以上,中专学历占40%左右,中专以上学历者仅能占10%左右,缺医现象十分惊人。

  汪春兰代表说:“要重点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让农民能看得起病的乡村医生。”汪春兰建议,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大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进修学习和培训,要制定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到农村地区服务的优惠政策和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加快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王秀君代表则认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决不是

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其关键是缩小城乡差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城市居民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政策和各种财政补贴平等地惠及农村的每个角落。

  虽然农民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得到了好处和实惠,但仍存在着农民个人筹资水平较低、成果巩固难度大等问题。于保法代表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建立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的关键。究其原因,除了经济上和医疗风险意识上的原因之外,也有对农村卫生工作和医疗服务不满意、不信任的成份在里面。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