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专题 > 正文

83次谈“改革”透出了深刻意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7:19 新京报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字眼出现了83次,与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大致相同。令人关注的还有,在今年的报告当中,提及“体制”的29处,无一不与“改革”相连。联想起此前人们关于“改革”的种种争论,中央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即改革不可动摇,并且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各项改革,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我们取得的成绩无不与改革相联,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发展,也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历史上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本身中产生的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需要随着环境、技术、时代和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因为平衡和稳定是在动态调整中保持的,并没有绝对和静止的平衡和稳定。

  可以说,是否需要改革不用争论。不过,如何进行改革,如何使得改革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何使得改革进一步促进发展,这些却都是值得讨论的话题。对此,正如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成言所言,解决一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改革必须在广度、深度、连续性上下工夫,改革需要相互协调、全面推进,与此同时,要谨防有人借改革之名,侵害群众利益。

  改革是复杂的,它涉及各种利益调整;改革是困难的,因为利益既得者很难放弃对改革的抵制。而改革中的体制改革更是举步维艰,可以说是改革中最困难和最复杂的环节和部分,也是争论最为激烈的地方。就拿此前人们关于

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等问题的争论,就可窥见一斑。

  既然改革不能停步,那么正确对待改革的态度,就是为改革确立合理的价值诉求和政策目标。如果改革的价值诉求和政策目标过高,任何实际的改革成果都会因为与预期的理想状态不符,而遭受到反对,这种反对可能破坏改革的方向,使得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丧失。与此同时,那些以改革为名义,实际侵害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人,也会以这种过于理想的价值诉求和政策目标为自己辩护,试图掩盖个人私利。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对改革不利。相反,如果改革的价值诉求和政策目标过低,改革就可能不会触及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也不会使改革的效果明显,这同样有可能使得人们对改革失去信心。

  改革一旦有了合理的和可操作化的价值诉求与政策目标,那么,对于改革的争论,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改革实践进行检验。如果改革的实践与预期的价值诉求和政策目标不相符,那就需要思考到底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而对具体问题的争论,也会使得公众更加理性。

  当然,在体制改革中,如何通过公开的程序吸引改革利益各方相关者的声音,如何监督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保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如何使得改革的直接相关者参与改革的评论,如何引入学者和专家的学识完善改革的政策、程序和措施等,这些都是在进一步深化改革中所要面临和重视的问题。

  相关评论:数字化的政府工作报告意味深长

  相关专题:新京报2006全国两会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