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不能让百姓勒紧裤腰带看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7日09:33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题:不能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看戏 ——代表委员建议平抑演出市场高票价 新华社记者邬焕庆、顾瑞珍、周玮
“在北京、上海欣赏一场交响乐或者歌剧,票价相当于教授月工资的十分之一,而在欧洲相同等级的音乐会,票价只相当于教授月工资的百分之一。演出市场的这种高票价,太不正常!”全国政协委员瞿世镜在政协大会上说。 看一场电影几十元,听一场戏数百元,观摩一场音乐会、歌舞剧数百元甚至数千元,按国民实际收入比例,中国人看一场文艺演出的费用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数的三到五倍。2005年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演出,最高票价达4000元一张,令人瞠目。 “票价的不断攀升令许许多多的文化受众望而却步,正常的文化生活正在演变成一种奢侈性消费。如果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才能看一场戏,怎能弘扬先进文化?”全国人大代表黄泰康质问。 票价问题历来很受关注,票价定位是否合乎国情、民情和市场行情这一话题一直众说纷纭。票价定位不是个孤立的问题,关系到文化市场培育,关系到百姓文化消费,如何看待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票价高这一现象?如何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 全国政协委员郁钧剑认为,造成剧场票价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五点:一是舞台制作奢华攀比之风盛行,在知道无法收回成本或者难以盈利的情况下,以提高票价将后果转嫁给观众;二是创作人员和演职人员的劳务成本不断增高,很多人还互相攀比;三是赠票也是高票价的帮凶;四是组织演出的税赋过重;五是媒体对文艺演出宣传费的收取,许多国家通常按公益类广告对待,而我国则与商业广告的收费等同。 “事实上,演出市场高票价的背后,并不是一个市场真正的红火,也不是市场供需的真实反映,而是相关从业者急功近利导致的市场虚火。”全国政协委员王成喜说。 目前全国有近3000家剧场,但是除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部分剧场上座率比较高之外,大部分剧场并不景气,急于“找米下锅”。一方面是老百姓对歌剧、交响乐、芭蕾舞有需求,需求就是市场;另一方面是票价太高,老百姓买不起,剧场也就难以开拓市场。要改变这种状况,自然不能号召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进剧场,而是剧场要让老百姓轻轻松松进得去。 代表委员们认为,在推动文化市场的发展中,高票价正在成为一种阻碍。演出票价动辄几百上千,不要说工人、农民、学生没有可能具备如此的消费能力,即使所谓的“高收入人群”,也不可能把看这种演出作为经常性的文化消费活动。如此,就不会形成一个文化市场应该具备的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没有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当然也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市场。 “为了让人民群众能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必须采取措施把虚火过旺的高票价降下来。”王成喜委员说。如何切实降低票价,让普通观众真正享受到高雅艺术,同时避免演出单位承担风险、遭受损失?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黄泰康认为,政府部门应将文艺演出与商业行为区别对待,在演出市场加大公益性演出的分量,分层次分种类,该补贴的补贴,该减免税收的减免税收;演出制作单位应该想方设法降低成本,让票价趋于合理。 王成喜认为,当前的票价过高与过度强调市场化有关。剧场和演出团体应该坚守公益意识,具有平民眼光。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讲市场化,而是要走社会效益第一的市场化道路。郁钧剑认为,必须要把握合理的演出费用,杜绝中间商“转包”加价,还要从创作源头抓起,真正把钱投在艺术内容上,不要一味地以强调“大制作”为炒作由头。同时,演出场馆、演出单位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行业价格体系,合理地降低演出成本。(完)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