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徐枫:开展海外青年志愿服务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1:25 中国网

  [张梅颖]:

  现在请王蒙委员发言,纪明波委员准备。

  [王蒙]: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发展的要务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为了营造适合创新型人人才成长的大环境,我提如下意见:

  从教育入手,克服单纯灌输式、加时加量式的教育方法,提倡鼓励青少年与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切实减轻课业负担,使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有因材发展自己的可能。

  改变单纯靠课业延长时间和加压的教学方式,改变将一切可以讨论的命题变成呆板的选择题的考试方法。我看到过一个试题,是对我一个作品的主题的选择,看完以后,我是完全不会回答的。改变小学生讲话就念老师代起草的充满套话的稿的八股气。有时候听到活泼可爱的儿童,用天真烂漫的腔调念不知所云的陈词滥调,心里也是不好受的。

  鼓励讨论,鼓励切磋碰撞,鼓励殊途同归的探索与另辟蹊径的尝试。我们要求少年儿童在学习中掌握规范,尊重规范,同时也鼓励从小有主见,有个性,敢想问题,敢发言。

  做好学风文风的创造性进展工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提倡学习上的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提倡活泼生动、富有新意的文风,提倡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说有新意的话。人才问题、创新问题,与学风文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学风搞本本主义,文风搞八股腔的国家,当然不会是创新型国家。

  更好地贯彻“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允许和鼓励不同学派、不同方法、不同见地的争鸣齐放。

  文学艺术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表面上看,它们与科技和生产力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它们影响着社会公众,尤其是影响着儿童与青少年的想像力、创造力、分析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如果连文艺作品也只会迎合时尚,亦步亦趋,陈陈相因,那不是民族的创造力弱化的表现吗?童话尤其是对下一代极有意义的科学幻想作品(小说、戏剧、影视、游戏软件等),一直是我们的文艺弱项,这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相称的。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

  我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提倡的成才之路是德才业绩的全面发展,全面体现。我们拥护各级领导对于人才工程的关心和安排。同时我们也理解,如毛主席喜欢引用龚自珍的诗:“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不拘一格的。我们帮助人才也理解人才。

  有些人某方面确有才具,但也会有种种毛病,如骄傲自大,孤僻自闭,与同行搞不好团结,情绪不稳定等。还有些人才,在他或她的专业领域,颇有造诣,而在其专业以外的领域,却缺乏最最起码的常识,甚至表现出低能低智商和种种谬误。有些人才甚至还有某种心理生理方面的问题。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极多。达·芬奇、王尔德、柴可夫斯基,都有私生活方面的麻烦。爱因斯坦这方面也受到诟病。梵高甚至自己割下自己的耳朵寄给女友。我们当然希望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里,一切人才都能健康茁壮,平衡幸福,四肢五官都完美无缺。但也要有面对某种偏、窄、异人才的准备,不能求全责备。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不承认他们是人才,也不能因为他们是人才就无视他们的缺陷。有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可以做的是尽量帮助我们的人才身心健康,积极向上,却没有把握使他们个个全面完美。

  目前各部门各地方都有培养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的计划部署,这对我国新世纪的人才工程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也有杞人忧天的一些想法:不要以计划经济的方法搞人才工程。搞人才工程不能搞拔苗助长与形式主义。有个别地方甚至还有为上人才名单而奔走的现象,值得警惕。

  人才的涌现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才问题主要不靠领导审批、不靠列表造册,而靠正确的、恰当的经济、文化、教育、学术、技术与人事政策。人才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变数,一些不确定性。今天小有成就的人,是不是就是人才?今天屡屡碰壁的人,是不是明天也不会有大作为?完全不一定。要边走边看,要受实践的检验,要不断地修订领导部门的人才计划与人才名单,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

  谢谢!

  [张梅颖]:

  现在请纪明波委员发,徐枫委员准备。

  [纪明波]: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代表,我代表全国总工会发言,发言的题目是《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在整体上有较大的提高。但从结构上看,国有垄断行业及经营者的收入水平高、增长幅度大,而相当一部分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包括改制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工资多年得不到增长,导致低收入者数量继续扩大,收入分配的“金字塔”结构进一步强化。

  据全国总工会2005年对10省20市万名职工调查,2002~2004年企业职工工资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人数占81.8%,低于社会平均工资一半的占34.2%,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占12.7%。与全总对1998~2001年职工收入情况调查相比,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职工增加了28个百分点,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一半的职工增加了14.6个百分点。

  调查的万名企业职工2004年平均工资收入为10901元,仅为同期全国城镇社会平均工资的68%;万名职工2005年4月份的工资收入调查中,月收入在750元及以下的占被调查职工总数的34%。这表明我国低收入职工群体数量正在扩大。同时,企业经营层与一般职工收入差距加大,有的高达几十倍。农民工工资偏低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不仅是影响我国职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消费不足的重要根源,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为此,我们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健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正常增长机制的问题。

  企业工资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坚持企业与职工共同决定企业工资分配的原则、坚持职工工资应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把职工劳动报酬增长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让“涨工资”成为考核各级领导政(业)绩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职工工资收入要同企业效益增长而同步增长,决不能以不给职工涨工资、拖欠职工工资换取所谓“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

  二、加强政府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加大对企业收入分配调控力度。

  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工资调控手段——企业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人工成本预警制度。指导和促进企业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经济效益好的、较好的企业应按上线、基准线安排本单位的人均劳动报酬增长。企业要根据经济效益状况,参考劳动力市场价位来确定职工的工资,不得故意压低一线生产操作岗位职工的工资。

  三、强化政府对劳动定额的管理,规范企业工资标准的确定。

  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尽快健全国家劳动定额管理委员会。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专门的劳动定额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加强企业 劳动定额管理的指导意见或办法。

  同时,应明确各行业协会负有制定本行业劳动定额标准的职责。各行业协会应在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定期发布各行业、各工种的劳动定额标准,所发布的劳动定额标准对企业具有约束力。

  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应根据所发布的标准来核定计件工资的单价。政府劳动监察部门也应将行业协会发布的劳动定额标准作为执法检查的依据,有效地制止企业随意制定劳动定额,肆意压低工人工资。

  四、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防止随意侵害职工经济权益的行为。

  实行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与企业效益、职工工资增幅“双挂钩”的办法。实行年薪的企业,不能因为提高效益年薪而侵蚀职工工资、社会保障和福利。企业职工人均工资未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企业经营者收入的增幅不得高于企业职工工资增幅。

  五、充分发挥我国最低工资制度的保障作用。

  政府应适时调整提高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加强对其实施的监督,确保企业职工尤其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能够随经济发展得到提高。沿海发达地区在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方面应发挥示范作用,并积极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六、大力推进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政府要制定相关法规和文件,规范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明确要求除极少数垄断行业和特殊行业外,所有企业都必须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把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作为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内容。在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积极探索开展区域性、行业性的工资集体协商。政府部门对集体合同的履约情况进行监察。

  七、加强有关工资分配问题的立法和执法监督。

  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将《工资法》、《集体合同法》纳入人大立法规划,国务院尽快制定《工资支付条例》,加大对侵害职工劳动报酬权益的处罚力度。对拒不与职工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或故意拖延协商的企业经营者,政府有关部门应依据《劳动法》、《工会法》、《集体合同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时予以纠正。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张梅颖]:

  现在请徐枫委员发言,刘永好委员准备。

  [徐枫]: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代表共青团中央发言,题目是《开展海外青年志愿服务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

  1938年,国际友人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自愿为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提供医疗援助,并献出了宝贵生命。68年过去了,白求恩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和广大人民,也在我们内心深处播下了中外友好的种子。

  2002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集中选派的方式,派遣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等发展中国家服务。2005年,团中央会同

商务部,将海外志愿服务纳入国家援外工作范围,60名中国青年志愿者赴老挝、缅甸、泰国、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汉语教学、中医治疗、农业科技、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等服务。

  2005年2月,18名潜水员志愿者首次参与国际救援,赴泰国海啸灾区开展近海水下打捞服务,赢得了泰国政府及人民的高度评价;8月,12名志愿者首次前往埃塞俄比亚服务,进一步展示了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也为中非传统友谊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结这项工作,给我们许多宝贵启示。

  开展海外青年志愿服务,有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中外友好与合作。志愿精神具有普世的价值观,能为不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向国外派遣志愿者也是很多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开展海外志愿服务,可以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在中华文化与世界多民族文化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增进民间友好,进而为发展国家关系服务;可以宣传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传达中国青年和人民对世界的爱心,凸显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正如温家宝总理2004年在老挝接见正在那里服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时指出的那样,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海外服务,完全是无偿的,同我们对外的其他援助一样,是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这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的态度,说明中国人有感情、有同情心、有责任感。

  开展海外青年志愿服务,探索了我国对外援助工作的新途径。海外志愿服务具有投入少、收益大,方式灵活、受援国易于接受等特点,是其他援外方式的有益补充。我国派遣懂外语、乐于奉献且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对外援助,能更好地满足受援国的需求。

  中国青年志愿者在海外已经开展的汉语教学、农业科技、中医治疗、体育教学、沼气开发等志愿服务项目,深受受援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在商务部支持下,当前已初步形成“政府支持、共青团承办、青年参与、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工作模式,为通过志愿服务方式在更大范围开展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开展海外青年志愿服务,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海外志愿服务,是中国青年工作同国际接轨的一个切入点。志愿者走出国门,深入受援国学校、医院、社区等基层单位,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同工作,直接为普通百姓服务,经受了磨练,丰富了阅历,结交了朋友,增长了才干,从而为培养一大批既具有国际眼光,又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开辟了新途径。

  我国海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人员规模、服务国别、服务领域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面向未来,我们应站在国家对外交往与合作的战略高度,从服务于党政外交大局,增强国家对外交往的“软实力”出发,进一步加大这项工作的力度。

  为此,我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高度重视,把海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建议把海外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整体框架内统筹考虑,明确发展战略,提出实施目标,制定长期规划,逐步扩大规模,提升国际影响。

  第二,着力建设,建立健全海外青年志愿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建议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与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组织参加的,既统一领导、又分工协作的协调机制;完善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训派遣、安全管理、考核评估、宣传表彰等运行机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完善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强化人才储备,推动这项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开展。

  第三,着眼发展,不断丰富海外青年志愿服务内涵。要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周边国家和非洲、拉美国家为重点,拓展服务规模和内容;与推动国内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培养中国青年的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加强与国际志愿组织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

  第四,完善政策,鼓励和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海外服务。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激励政策,充分调动青年参与海外服务的积极性。志愿者出国服务期间,应对其家庭和子女的学习、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志愿者服务期满回国后,要为其升学、晋职和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对服务期间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应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

  第五,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海外青年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建议加大对志愿服务理念和海外志愿服务典型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海外志愿服务的认知度,推动形成关心、支持海外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