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刘永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企要发挥积极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11:25 中国网

  [张梅颖]:

  现在请刘永好委员发言,王敏贤委员准备。

  [刘永好]: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民营企业要发挥积极作用》。

  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三农”问题作为当前和“十一五”期间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来自农业、来自西部的民营企业家,我由衷的感到高兴。民营企业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做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围绕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我谈两点认识并提出三项倡议。

  一、民营企业是推动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有经济在农村的比重已经很小,农村的非国有经济,包括民营经济、乡镇经济和个体经济解决了1亿8千万人就业,超过农村就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贴近市场,民营企业家勤奋敬业、勇于创新。很多民营企业在农村坚持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在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建立了生机勃勃的商业模式,一大批民营农牧企业迅速发展。目前,排在前20名的民营农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总和超过1000亿元。国家级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58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00多家,市、县级的龙头企业近万家,90%以上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民营企业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做了有益的探索。

  我国有13亿人口,是农产品消费第一大国,但是我们的农牧业发展情况和国际水平的差距还非常大。我们应该在引领农牧业生产方式变革和发展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这方面,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首先,进行组织创新,成立农业技术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转变生产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为农民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在技术引进、资金担保、产品销售等环节帮助农民,切实带动农民致富。

  其次,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投入,靠自主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例如,通过改良猪的品种,可节约粮食10%,提高瘦肉率20%,增加农民收入20%。

  第三,进行生产模式创新,建立示范性农业生产基地,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形成先进的产业体系,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要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新的伟大历史任务。贾庆林主席指出,民营企业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些天,我们几个涉农企业的政协委员一直在思考,我们都来自于农村、发展于农村、受益于农村,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自觉的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去。

  新农村建设是一场伟大实践,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将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以前涉农企业基本是游击队,以后将变为正规军,而农民朋友是主力军。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上,民营企业要争当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因此,我和韩伟、徐冠巨、韩真发、郭占春、王祥林、王茂祥、刘志强、张文中、郑跃文等十位民营企业家政协委员发起提出以下倡议:

  一、倡议现有的农业类民营企业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做起,发挥各自企业的优势,实行一个企业帮助一个村或者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的发展计划,带动更多的农民朋友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其它适合的方式求得发展,并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开拓更大的市场,让农民掌握更多的技术,增加更多的收益,实现所帮助的村整体脱贫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倡议更多的民营企业家到农村去创业,在农村求发展,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和帮助更多农民朋友走上富裕道路。

  三、倡议非农的民营企业家们为新农村建设献爱心、做贡献,开展“一帮一、手牵手”活动。

  帮扶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活动,包括帮助农民开发产品、融资担保、开拓市场、技术培训,也可以结合企业的发展定点招收帮扶村的农民到企业务工,帮助农民扩大就业,带出一批创业的骨干,回乡创业。或者在教育、医疗、道路、房舍、农田设施等方面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使帮扶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帮助一村、一户或一个项目的发展,可以是一个企业帮助一个村,也可以是几个企业帮助一个村。积极推动、促进建立以产业或村为基础单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国工商联有63万个民营企业会员单位,如果有30%的民营企业投入到“一帮一、手牵手”活动中来,就会带动超过十万个村庄发展经济,带动上亿农民致富。

  我们所倡议的这项活动应该是光彩扶贫事业在新形势下的延伸和发展。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指引下,在政协、统战部、工商联的帮助和支持下,我们民营企业家发扬有责任、有良心、有知识、有能力的“四有”精神,尽心尽力地帮助农民发展和致富,一定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多贡献。

  建设新农村,民营企业大有可为。我们倡议广大的民营企业家们联合起来,到农村投资和发展,在广阔的田野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最终实现农业创造价值,农民分享价值,价值留在农村,城乡和谐发展的美好局面。

  [张梅颖]:

  现在请王敏贤委员发言,崔世昌委员准备。

  [王敏贤]: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谭耀宗和我联合发言的题目是《发挥香港优势,配合国家落实“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国家中兴、关系全中国人民福祉的规划,将有力调动全国人民的建设积极性。

  香港以往经济起飞及繁荣有赖内地,回归后更得到了国家的有力支持。作为中国一分子,香港广大市民深感有责任为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作出应有贡献。香港作为国际性的金融、商贸、航运等中心,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国际经济接轨,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配合国家落实“十一五”规划。我认为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香港的集资中心功能

  回归前,香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集资中心,对内地改革开放筹集资金起了重要作用。回归后,这种功能得到更大发挥。资料显示,2005年香港证券市场总成交额达45,204亿港元,市场总值逾81,800亿港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全世界的排名亦由第九位跃升至第八位。在集资额方面,全年集资总额高达2,950多亿港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融资平台。

  2005年优异的成绩主要得助于成为内地的集资中心。自1993年首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以来,至2005年底,已有335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集资,总集资额超过10,970亿港元;内地企业约占香港上市企业总数三成,总市值则占市场的近四成。

  为了配合落实“十一五”规划,我认为香港证券市场不能躺在成绩表上睡大觉,当局除完善监管制度、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等措施外,重点应加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吸引内地企业来港上市的新策略。

  鉴于以往来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多在沿海及中部富裕省份,而西部地区其实也有不少具潜力的企业可以来港上市,有关当局应考虑加强在西部重点地区及企业的推广,配合西部发展。

  由于内地企业来港上市集资对香港、内地发展是互利双赢的事,我们希望中央政府继续支持香港作为内地集资中心地位,采取措施鼓励更多内地企业来港上市。

  二、发挥商贸优势,协助内地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

  香港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商贸中心,商业制度与世界接轨,业界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成商品,并能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及专利申请,纳入知识产权保护范围。相对而言,这种能力较内地要强。

  例如,据有关专家指出:发达国家占据97%的主要知识产权,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有3%的空间,2005年中国外贸总额1.4万亿美元,占世界第3位,而自主创新技术产品仅占2%,中国仅有21%的企业有商标,50%完全靠贴别人的品牌,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另据香港工商及科技局提供的最新资料,香港高科技产品出口值的成本效益较高(以高科技产品出口值除以研发活动的总支出),新加坡最高,其次为香港,比韩国、芬兰、日本)及美国都高。另外,反映研发活动表现的指标(每1,000名研发人员可得到美国专利商标局颁布的专利数量),香港为55.1,比台湾、日本、韩国、芬兰、新加坡都高。

  正由于香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方面有独特优势,因而吸引不少外国企业来港搞研发。特区政府对这方面的优势是心里有数的。2005年9月署理财政司的负责人在谈到香港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努力时指出:“我们主要的路向是朝着商品化方面发展”。

  为了配合国家落实“十一五”规划,将科研成果商品化,我认为,首先香港应重视自己这一优势,做好总结经验的工作。特区政府还要采取措施,鼓励在这方面有成绩者。同时,吸引内地企业在香港建立研发基地,或同香港有关商业咨询顾问公司合作,利用香港相关优势。内地企业亦可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方面,请香港有经验的商业咨询服务公司提供服务。建议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香港这方面优势,例如可组织力量到香港“取经”,推动合作。

  三、发展香港新工业,加强同内地的创新科技合作

  “十一五”规划着重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维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这一新形势下,民建联最近发表了一个题为“香港发展新工业的建议”研究报告,对香港现时要发展何种工业,发展的必要性,优势及不足作了详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十一条建议。

  报告首先指出,根据香港的实际,要发展的新工业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国际上新兴的工业,尤其是高科技、高技术产业;第二是高增值的工业;第三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对于发展新工业的原因,报告提出七个“有利”,包括有利推动香港向知识经济转型,推动服务业稳定持续发展,改变地产主导经济实现结构多元化,创造就业机会及扩大与内地合作领域等。报告在正视困难的前提下,提出香港发展新工业拥有十大有利条件,最后提出十一个建议。

  报告发表后,社会反响较大,有评论指出有助解决香港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们认为发展新工业将有助扩大香港同内地的合作领域,推动两地的自主创新。我们已把这一报告呈交特区政府,并会送交中央政府,并希望中央有关方面认真研究这一报告,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支持香港发展新工业,一定要做到令内地、香港做到互利双赢。

  以上的建议请委员和有关部门指正,我们的联合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张梅颖]:

  现在请崔世昌委员发言。

  [崔世昌]: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委员,我发言的题目是《充分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为加强两岸交流反对“台独”分裂做贡献》。

  维护台海地区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也符合当代的历史潮流。经过两岸人民的多年努力,两岸民间交流、经济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力也一直威胁着台海的和平稳定。

  最近陈水扁不顾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强行宣布终止“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的适用,在“台独”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危险的一步。广大澳门同胞和全国人民一样,对此强烈愤慨,并严正谴责。澳门作为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地区之一,要旗帜鲜明维护国家的主权与尊严,坚决反对“台独”。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

  澳门同胞一直有着光荣的爱国传统,对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尽管中西文化融和,不同价值观、社会观,不同文化理念相互交流碰撞,但爱国爱澳始终是澳门的主流核心价值。近现代史上的许多伟人都在澳门留下过光辉的足迹,他们的爱国精神对澳门人有很大影响。回归后,伟大祖国的日益繁荣昌盛和“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施,更加激发了广大市民的爱国情怀,对促进祖国统一、反对“台独”分裂的责任感也更加强烈。

  近年来澳门社会先后成立了“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及“中华文化交流协会”等旨在推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社会团体。澳门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反独促统活动,参与活动的有来自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各界人士,及海外的华人华侨,今年下半年,“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将在澳门举办“全球反独促统大会”。

  澳台两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澳门回归祖国后,按中央所确定的原则和政策,澳门与台湾的关系“是两岸关系的特殊组成部分”,澳台两地各种民间交流交往关系不变,澳门在两岸关系方面处于独特的地位。台湾同胞经澳门进出内地手续简便快捷;台湾同胞在澳门经商、就业、读书、投资的合法权益得到依法保障,为扩大澳门与台湾的民间交往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回归6年来,澳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趋稳定,澳门与台湾的关系更加紧密,贸易与人员往来也逐步增加。据统计,2005年台湾旅客到澳门或经澳门的人数为140万人次,比2004年同期增长15.2%。

  近几年,澳门致力构建区域性商贸服务、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世界华商联系与合作等“三大平台”,台商是这“三个平台”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随着澳门对外联系网络的进一步系统化、多元化,每年均有不同形式的经贸推广会、世界华商、台湾商人交流会在澳门召开,这为澳门发挥两岸交流的桥梁作用开辟了新的空间。这些都是澳门开展反独促统工作的有利条件。

  当前应当进一步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通过澳门来促进两岸民间交往,遏制“台独”势力滋长,进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第一,充分发挥澳门民间组织“反独促统”的作用。

  要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开展“反独促统”活动,创造条件让民间组织参与对台工作的重大活动。通过对各种民间组织活动的协调,使之形成更大的合力。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包括通过各种宗教团体,开展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佛教、道教、妈祖文化等交流活动,来密切两岸间的各种联系。

  澳门和台湾都有许多祖籍福建的同乡会、同宗社团,可鼓励这些团体进行相应的交流。此外还有妇女社团、教育社团、体育社团、儿童社团等,都可以开展交流。

  第二,引导更多的台湾人士到澳门旅游观光、参访。

  澳门有着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还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台湾各界人士就有到澳门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的习惯。要以更灵活的方式,引导更多的台湾同胞到澳门,通过旅游观光参访,实地了解澳门回归以来的新变化,了解“一国两制”的真实内涵。

  特别对一些目前状况下尚不了解“一国两制”或对之抱有敌意的人,包括一些持“台独”立场的人,可通过适当方式让他们到澳门来,增加沟通了解,使之在与澳门同胞接触中增强国家认同感。

  第三,促进两岸之间人员往来更便捷、交流活动更频繁。

  要研究为台湾同胞进入澳门,或经澳门进入内地提供更多的快捷和便利,真正使澳门成为现阶段两岸之间交流与沟通最方便的走廊;两岸之间的交流活动,诸如农产品展销,各种研讨会和论坛,各种展览活动,可更多地安排在澳门举办;两岸间的各种谈判,也可以把澳门当成首选之地。

  第四,充分利用自由港优势,吸引台商参与澳门及内地建设。

  澳门货物、人员进出自由,实行“一国两制”条件下自由市场经济。可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鼓励和引导台商到澳门投资、经商,或经澳门与内地展开经贸合作。在这方面,要注意从促进祖国统一的战略角度来思考,真正把台湾同胞当成一家人。诸如,正在运作中的“9+2”合作能否发展为“9+2+1”,把台湾也考虑进来。

  第五,要维护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和发展,发挥“一国两制”的示范作用。

  澳门特区政府以及各界市民必须将澳门的繁荣稳定发展与促进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国家的大业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整体营商环境,致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居民综合生活质素,必须坚持“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更广泛地凝聚市民的爱国爱澳力量,并世代延续下去,从而让澳门的“一国两制”良好示范形象更鲜明亮丽。

  [张梅颖]:

  主席、各位副主席还有没有临时动议,没有的话,今天上午大会发言完毕。休会!

[上一页] [1] [2] [3] [4]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