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遗产天天在损失 文化生态应入国土空间战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1日11:55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一日电 题:两会访谈:“民族遗产天天在损失”——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廷皓 中新社记者 沈嘉 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廷皓拿出列满二十条文物保护建议的笔记本。“现在已经有
大足石刻的命运说明了他的忧虑。据说这一世界遗产的管理权已被交给高速公路投资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对待我们自然文化遗产,结果将非常可怕。”张廷皓说。 他不赞同丽江古城把当地居民迁出、商人涌入的做法,“一个城市最大的活力是市民,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不能只给后人留下一个历史横截面。” 张廷皓认为,保护古城必须和保护市民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提到现在即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张廷皓也连连摇头,“我们提的危旧房改造、旧城改造是有误区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旧’的。是“旧”就要改造吗?危旧房加固行不行?” 张廷皓说,如果城市发展的一个方针错,最后可能导致文物遗产保护上满盘皆输,“最主要原因在于政绩和利益的驱动。这两个驱动不解决,历史文化遗产永远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 张廷皓向人大递交的最重要的一项建议,是关于制定《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希望以此解决当前文物保护方面“法出多门”、自相矛盾的情况。 此外,他还建议从规划、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立法配套,例如建立督察特派员制度,对各级政府形成监督,中央给地方以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官员考核。 张廷皓说,现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国土战略,这是文物保护发展的良机。当前功能区的划分主要从环境生态考虑,他建议,文化生态也应列入国土空间战略规划,在有自然文化遗产的地方,适用限制或禁止区的政策。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