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卖公车发补贴有“新屁股腐败”危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09:31 大洋网-广州日报

  “公车改革陷入了深深的误区!”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黄鸿翔在政协大会发言时指出,各地公车改革方式几乎全部采用“卖公车、发补贴”,即所谓“货币化改革”形式。这样的改革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满足于从表面上减少一点点开支,但因为常常是把公车低价卖给本单位职工,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还影响了许多单位的正常工作。

  据悉,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有老百姓把官员“坐骑”比喻为“屁股底下一座楼”。

  黄鸿翔说,从一开始公车改革就该明晰两点:一是执行公务才能使用公车。公车不能简单化、一刀切地取消,但必须严格限制在“执行公务”范围内。二是公车不是待遇。除了国家为了保证高级干部的工作与安全以外,那些按职级配备不同标准的公车做法是错误的,因为不是职级越高,就一定需要功能最好的车辆,同理,按职级发放补贴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不是职级越高,外出执行公务的机会就越多。

  黄鸿翔指出,现在以“卖公车、发补贴”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有诱发新的腐败的危险。

  “第一,多数地方的补贴标准都很高,处级干部每月的补贴有的高达3000元以上,与一般工作人员的补贴相差10倍左右,但实际上往往是那些补贴额最低的工作人员外出跑的时间多。这种按权力分配利益的做法,是典型的腐败表现。”

  第二,由于取消了公车,补贴又发给了个人,所以在一些单位,该外出执行公务的也减少了外出;许多该专门去办的事改为顺路去办,影响了时效;还有一些有权的单位,本来该自己下去办的事,也改为让下级单位上来办,给下级单位增加了负担,也破坏了政府的形象。

  第三,一些车改单位宣布,“卖公车、发补贴”的办法从表面上看大约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开支,但实际上现有公车常常是低价卖给本单位职工,这就造成国资的大量流失,甚至隐藏着一些营私舞弊的操作空间。

  黄鸿翔认为,各地进行的改革多把公车作为干部按职级享受的待遇作为基本理念,单纯以减少开支为目标而进行,达不到消除腐败的要求,也与建立

和谐社会、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相违背。各单位应大量减少公车数量,一般公务活动多用
出租车
。单位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使用出租车的业务范围、批准程序和报销制度。

  不过,黄鸿翔认为,公车改革还是应该遵循该留的留,该收的收的方针,对于保留的一部分确实需要的公车,要从严管理,严禁公车私用,要加大对占用公车行为的处罚力度。而对于取消了公车的单位和工作人员,出于公务需要使用社会车辆,单位可设立一整套严格的使用范围、批准程序和报销制度。对于保留的公车,应该参考国外的经验,将公车的牌照更换成一个单独的颜色,使之与其他车辆有明显的区别,以便群众对公车使用实行监督,最大限度地禁止“公车私用”。

  不能让车补变成变相增加收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电自动化研究院总工程师薛禹胜:公车改革实际上是提高政府部门公信力度、塑造政府廉正形象的一个大问题。现在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实行用车补贴制度,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思路。但有些地方实行补贴后,车辆购买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日常办公仍然是以公车为主,用车补贴往往变成了变相增加收入。既然制定了用车补贴制度,相应的政府公用车辆一定要减少,相关开支要节俭下来。

  政府公务人员也要有充分的诚信素质,提高因公用车的自觉性。国外一些国家和我们情况相反,一般是“私车公用”,你把自己因公用车的缘由和使用情况报告上来,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这取决一个公务员的诚信,你可以一次、两次虚报因公用车冒领补贴,但是,时间长了就会露馅,可能失去更多。

  防止公车改革造成国资流失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学军:公车改革从目前来看,全国都还处于一个试点探索阶段,有些地方效果好一些,有的地方不但老问题没有减少,又引起群众更多意见。有的地方实行公务人员用车补贴,有的地方采取拍卖方式把公共用车转卖给公务人员个人,由于是把国有资产产权转移给个人,拍卖价格是否合理,价格和价值是否违反价值规律,都要进行规范的操作。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容易产生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公务用车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定要慎重,要在充分的探索后,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再推广形成制度。

  “卖公车发补贴”三大问题

  ◆不按实际需要按权力分配补贴

  ◆影响了许多单位的正常工作

  ◆公车低价卖给本单位职工造成国资流失

  委员提出对策

  ◆充分利用出租车,把单位自有公车减少到最低限度

  ◆保留的一部分公车要从严管理,严禁公车私用

  ◆将公车的牌照更换成一个单独的颜色,以便加强监督

    本报特派记者窦丰昌、刘彦广、刘旦、柯学东、赵琳琳、周方、舒涓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