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幸福感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曲线不同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6:02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3月17日电 《瞭望》周刊刊载文章称,尽管“幸福”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中国的现行体制下,政府必须并且有能力从影响人们幸福的外部因素入手,提升人们的幸福度。 文章说,有时候人们不得不质疑字典的权威性,尤其当他们与中国一同变迁的时候。比如“幸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还配了
文章指出,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的调查却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现在的中国人比20多年前要幸福得多。”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说,“不过,人们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例如人们身体的健康、工作的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文章说,接受采访的两会代表委员一致认为,未来五年,有助于中国人提高幸福感的外界因素将会增加,但中国城乡居民未来对幸福的感受会如何,代表和委员们既有乐观的预期,也有谨慎的判断。 文章称,乐观的预期来自中央和地方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以及“十一五”规划对于“民生”的关注;谨慎的判断则既出自对于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理性考量,也出自“幸福”本身的难以把握。 “幸福本身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说,“它往往会和社会的预期不符。”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