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批评的态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7:40 财富时报

  文/杨 博

  今天,批评的环境空前的宽松,学界的声音也越来越自由。毫无疑问,这样的环境是有利于大家接近真理的学术要求的。今天,有这样一个影响广泛的批评的案例,让我们觉得有必要重提批评的话题:

  3月9日下午,政协经济界小组讨论会上,吴敬琏提到了郎咸平:“郎的总判断是‘中国的社会5000年来没这么坏过’,他的理由一是单纯发展经济的路线;二是市场化。市场化的改革使得著名的企业几乎无一漏网,都是盗窃国有资产;医疗改革市场化是教人们看不起病;教育改革以市场化为手段,结果是教育部门的人通过教改大肆搜刮、中饱私囊,包括中国目前这种‘人吃人’,侵吞弱势群体的水平上升到恶意侵吞民有资产的行政暴利手段合法的超高水平,总之极其严重。”

  吴敬琏对郎咸平的批评态度是明显的,他的结论提高到了改革讨论“不能捣糨糊”:“对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应该讨论清楚,我不是赞成用行政压制讨论,但不能用造谣、煽动弱势群体的这种办法来讨论,如果用这种办法,就是‘捣糨糊’,把事情搞得一团糟,有的时候不一定是有心,但结果往往如此。”

  吴敬琏说,“改革开放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的战略措施,现在改革碰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反对,有人要否定改革,否定以市场为中心,去年10月‘反改革’的声音达到高潮,我认为这个是值得气愤的。”

  对郎咸平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他肯定不是真理的化身,也肯定不是上帝的使者,他对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环境与相关问题提出过许多被人们认为敢讲真话的观点,这些观点毫无疑问也无法代表真理,肯定是有对有错,但从总体上说,其基于学术探讨的态度普遍认为是真诚的。

  批评的态度在于讨论,谁也没有理由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并且以真理的名义要求对于批评观点的无条件认同与接受。对于学界,我们也从来没有过那样苛刻的要求:学界的观点必须是真理才能发布或者推广。真理的复杂性决定了许多人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也只能是尽量接近真理的过程。批评从理性上说,就是不同观点的陈述,对于批评对象的反面或者不同意见只能用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为批评而批评的态度已经被历史唯物主义与实事求是的态度所否定。

  在过去,一切为了阶级斗争,学界同样只能配合政治的需要,那样的年代只有政治而没有学术。那样的年代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批评的,批评的目的不是接近真理或者事实的真相,而是尽量接近政治的要求。至少,那样的批评不是学术的批评。但是,那个年代,培养了学界空前绝后的批评技巧,从任何角度都能找到价值取向的自圆其说。自圆其说最无懈可击的基础是政治。政治的需要就是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自然比学术的真理的或是其他的需要来得更加崇高与天经地义。

  毫无疑问,当把郎咸平的观点提高到反对改革,反对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的战略措施的高度上来进行批判,是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无法认同的。吴敬琏的批判超越了郎咸平观点是否正确的一般思维,釜底抽薪,直指郎咸平对于国家与民族的态度。

  我们当然也没有理由要求吴敬琏成为真理的化身,我们想要讨论的是,这样的批评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术的批评?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