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战略寻求立体合作 石油管线跳出定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23:27 财经时报 | |||||||||
先达成天然气管道协议,不等于石油合作不做或往后推。推动中俄能源结构的多样化,是中国这次主动提出的新思路。双方企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开始逐步走向上游开发和下游加工销售等新领域 中俄本周二签署的29个文件中,除了联合声明带有政治性外,其它文件都同经贸有关,这显示了普京的这次外交之行的重点。
这些协议涉及双方在天然气、石油、电力等领域数十亿美元的合作。俄罗斯《生意人报》认为,文件的签署表明,两国正在建立史无前例的能源联盟,未来的5-10年俄罗斯将成为中国能源市场上的最重要伙伴之一,而在未来的15年里,俄罗斯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供应者。 天然气是重中之重 目前中国主要的能源进口地区仍是中东,但现在看来,中国希望同作为自己战略协作伙伴的俄罗斯建立更加紧密的能源联系。 在同胡锦涛会晤后,普京在中俄工商界高层论坛上宣布,双方已达成一致,将从西伯利亚的东部和西部分别建设两条输气管道向中国出口天然气。普京说:“我们有非常清晰的想法,将有多大数量和规模的天然气出口给中国。这两条线路,经过每一条线路每年可以向中国提供300到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样,每年将可以向中国输送800亿立方米天然气。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天然气储藏量都很够用。” 陪同普京访华的俄气公司总裁米列尔在接受俄塔社采访时透露,其中一条管线的走向已基本确定,即从西西伯利亚到边境城市阿尔泰,再到中国新疆西北部。管道全长大约3000公里,整个方案造价为100亿美元,预计五年之内建成通气。双方已经就天然气的价格达成了一致,俄方将按照国际市场价格向中国出售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投资费用将由俄方承担。 《财经时报》从本届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论坛能源合作分论坛了解到,200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近400亿立方米,消费比例占一次性能源的2.6%,远低于24.2%的世界平均水平。 鉴于此,中国已将天然气放在了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初步设定将全国天然气消费量到2020年提高到每年2100亿立方米以上,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8%左右。因此,接下来的十五年中,中国将成为俄罗斯天然气向东出口的最大、最稳定和最安全的市场之一。 而对俄罗斯来说,开拓中国市场显然可以在天然气销售方面减少对欧洲的依赖。俄罗斯地缘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雷诺金认为,由于目前俄罗斯的天然气主要出口到欧洲,俄罗斯可以通过宣布开拓中国这一新市场来同欧洲周旋。尤其是今年年初俄乌斗气之后,面对来自欧洲的不满和压力,普京此次访华已经开始在天然气问题上打中国牌来压制欧洲,以便在同欧洲下次交手时能处于强势地位。 石油管线跳出思维定式 此次普京访华,中俄之间并未就修建远东输油管线中国支线达成正式协议,中石油和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只是就此签署了会谈纪要。一些媒体认为,这表明双方有意改变能源合作的重点,即如果在石油领域尚无法达成妥协的话,那么天然气先行。 对此,社科院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国家商务部专家组成员李建民研究员认为,“先达成天然气管道协议,不等于石油合作不做或往后推”。李建民表示,“中俄能源合作要跳出油气输送这样的思维定式,两国的能源合作和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样,是一种战略合作,互利共赢的事情。两国在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气、抑或其他领域的合作都绝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考虑,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权衡处理”。 作为本次能源论坛的与会专家,李建民告诉《财经时报》,在这次能源分论坛上,国家发改委透露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中国未来的能源战略将继续“立足国内”,“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以开发煤炭资源为主,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将排在煤炭开发的后面。”此外,中国还将积极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从而实现由高耗能向节能型的能源使用模式的转变,在开源和节约上,将继续把节约能源放在首位。李建民强调,明确树立“多元化、多样化”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这正是发改委在这次能源分论坛上释放出来的一个重要信号。 投资推动立体合作 此次中石油与俄方签订的三个协定中,《关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罗斯石油公司在中国、俄罗斯成立合资企业深化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提出了罗斯石油与中石油联手进军炼油业与燃料零售业务的设想。 随同普京访华的罗斯石油总裁博格丹奇科夫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俄两家国营公司将争取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探勘执照,双方将在罗斯石油有开发权的地方进行探勘。 此外,据俄罗斯塔斯社的报道,普京在中俄工商论坛的演讲中专门提到,未来中国在俄罗斯将有大约20个投资项目得到实施,总计投资金额将超过20亿美元,俄罗斯在中国的项目投资也超过了5亿美元。 目前还无法得知这些投资中将有多少是用于油气领域,但这一协议已经很清楚的表明,中俄双方企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开始逐步走向上游开发和下游加工销售等新领域,这也预示着中俄能源合作正在从最初的单一的原油贸易向全面、多元的方向发展。 李建民告诉《财经时报》,推动中俄能源结构的多样化,是中国这次就中俄能源合作主动提出的新思路,中俄未来几年除了要推动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上游开发等重大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煤炭、新能源开发利用、电能、核能、节能等其它合作领域,以及能源生产、建设、贸易、投资、技术、人员交流等方面都将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本报记者 梁强 相关专题:普京访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