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邹春兰这样窘迫退役运动员在体育界并非少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1:39 京华时报 | |||||||||
新闻退役运动员有个“潦倒群体” 据《中国青年报》3月27日报道,全国冠军靠给顾客搓澡过活,夫妻俩住在浴室提供的5平米小屋内,午饭就是白菜和米饭……媒体几天前关于前全国女子举重冠军、现年35岁的邹春兰,为生活所迫在长春市一家大众浴池打工的故事,引来唏嘘一片。其实,像邹春兰这样境况窘迫的退役运动员,在中国体育界并非少数。甚至包括亚洲冠军、世界冠军,退役
直评该对体育机制进行反思了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中国体育看重的是奥运会冠军和全运会冠军,特别是重竞技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项目,如果没有这两种金牌,退役以后的日子肯定难过。”国家在体育系统的大量投入,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奥运金牌去的。 在这种异化的体育机制下,每位运动员也被异化成“夺金机器”,夺冠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文化课学习或者其他技能的培养、知识的传授,都因为与这个目标相抵触而被忽视、被排除了。据国家体育总局的相关统计,基层体校小运动员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在专业体校训练体制下,文化课学习并没有被提到相应的重视程度。这种“重体轻文”的直接后果就是运动员退役时面对社会无所适从。 所以我们会看到邹春兰这样的退役运动员,虽然曾经是全国冠军,却只有不到小学3年级的文化水平,拼音都不会。像这样的运动员还有多少,他们的日子能不潦倒吗? 毕竟,能够夺取奥运冠军的只有极少数佼佼者。运动员们沿着“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的路径一步步向上攀登,注定有大多数人不能“修成正果”。谁来对他们的命运负责? 该对现行的国家体育机制进行反思了。 摘编自《燕赵都市报》3月28日文/莫林浩 求是竞技体育应以何为本 邹春兰的人生让我们反思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反思运动员培养机制不合理———很多运动员从小就终止了文化学习,被选入少年体校进行专业训练。一旦他们退役离开自己的“老本行”,文化知识的缺乏将使得他们无所适从。比如,反思退役运动员救助机制不健全———很多运动员从孩童到青壮年,一直都在为国家体育事业奋斗,为国家或地方赢得了各种荣誉,但当他们退役之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得归因于我们长期引以为豪的竞技体育观念。在竞技体育中,我们一直把金牌和运动成绩看得高于一切,把“为国争光”作为最高目标,为了这个崇高目标,我们要求运动员为体育事业献身,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荣誉;要求他们为了国家荣誉、集体利益不惜奉献、牺牲自己。奉献和牺牲,成了运动员的首要道德标尺和行为准则,而运动员个人的意志和利益需求,则往往被淹没在“为国争光”的崇高口号声中。 这样的竞技体育观念,不是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本,而是以金牌为本、以国家荣誉为本。因而,为了成绩、金牌和荣誉,我们便不顾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忽视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违反运动员作为一个“人”的成长规律,甚至不惜采取体罚等非正常手段。而当运动员退役之后,我们却认为他们之前的奉献和牺牲是应该的,是无须回报的,认为金牌、荣誉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 实际上,像邹春兰这样生活贫困的退役运动员并非个别。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英年猝死,前国脚唐全顺因开设“盘口”接受他人赌球被拘留,都是他们退役后生活贫困所致。除了这些有点名气的运动员外,运动生涯中没有取得什么辉煌成绩,退役后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贫困中的运动员又有多少?恐怕难以计数。金牌成了退役运动员的痛苦回忆,是一种令人伤感的讽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3月28日文/晏扬 相关专题:新视点:昔日冠军,今日搓澡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