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周刊:新农村建设路在何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31日13:39 新世纪周刊 | |||||||||
顾时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路仍然是任重道远 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
3月25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5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在海口开幕。在会上,专家们就“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这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缩小城乡差别是第一要务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认为,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中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 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出发,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于,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他指出,当前,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公共服务的不到位和分配的不合理性。例如,这些年教育与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大大高于中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并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医疗、义务教育、最低保障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上。2004年,中国名义城乡收入差距为3.2:1,若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障因素考虑在内,有学者估计中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已达5-6倍。 而按照这个分析,公共服务因素在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大概在30%-40%左右。这个比例,已接近拉美国家。不久前,联合国一项对智利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减少贫困的因素中,40%来源于社会政策。 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重要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今后,要做到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 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 会上有学者主张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迟福林认为,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过于庞大,有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超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虽然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但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出发,今后几年国家资源配置的重点应当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换言之,要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为缩小城乡差距、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迟福林说,从现实来看,城乡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严重缺失,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成为城乡分治的焦点所在。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户籍制度改革难以突破,加剧了城乡二元制度的格局,违反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并由此引发和激化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 这种情况说明,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是取消户籍制度和消除农民工身份歧视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要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为重点统筹城乡发展。 四大措施为农村护驾 展望“十一五”,应当努力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方面有重要突破:第一,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第二,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三,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 而2006年起,提高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就是一个具体的体现,这将使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 迟福林最后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为此,要把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作为今后几年乡镇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按照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要求,加快推进乡镇政府改革。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