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金三角“绿色禁毒”凸现商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6:14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缅甸、云南报道

  昔日烟农已成为橡胶农场工人

  站在中缅边境183界碑旁的山顶上,云南思茅德福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飞一脸豪迈,“凡是你视力所及的缅方的这片山地,从今年起都是我的农场了,五年内我要在这里种植
15万亩橡胶树、五万亩茶叶和40万亩经济林木。”

  高飞所说的这片土地位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当地习惯称呼为佤邦)。就在缅甸总理梭温今年2月中旬访华前夕,高飞和缅方当地政府迅速签订了投资金额高达五亿元的种植合同。这个项目的名称有些特别——罂粟替代种植项目。合同中对此专门做了解释:指原种植罂粟、现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

  “梭温总理访华,肯定要谈到毒品问题,协助毒源地搞替代种植,是中国近年来开展境外禁毒工作的一个重点。到毒源地开展替代种植项目,在今后会受到政府更大的扶持和鼓励,商机无限。”高飞分析说。高飞在金三角地区做了十几年的生意,在缅甸涉足木材加工、宝石加工、

房地产开发等多个产业。

  新华社的报道显示,温家宝总理2月14日与缅甸总理会谈时指出,当前中缅边境地区的毒品泛滥对当地社会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严厉的整治措施。中方希望与缅方加强双边和多边禁毒合作,早日签署禁毒合作协议。据介绍,中缅两国还具体商谈了在靠近中国边境的缅甸北部发展替代经济的事宜,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中国公安部网站的消息称,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至2004年底,中国政府和企业共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并提供大量的技术支援力量,帮助金三角地区发展替代植物,昔日的40万亩罂粟花海已变成稻田和橡胶园。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称此为“金三角”绿色禁毒工程,是“全球禁毒史上的创举”。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将从今年起,加大对金三角“绿色禁毒工程”的支持。

  烟农成为橡胶农场工人

  龙潭特区的百姓岩果见到高飞,怯怯地叫了一声“老板”。

  龙潭特区隶属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和云南省西盟县接壤。从今年2月起,岩果正式成为云南思茅德福经贸公司的一名员工,目前他的工作是开荒,为7月雨季到来前的橡胶定植做准备。每月初的时候,岩果都会从当地政府那里领到一袋大米和一些盐巴。这些大米能让他一家四口吃饱肚子,这也是公司付给他的报酬。

  45岁的岩果种了一辈子罂粟,但45年来,每年二三月,家里都要为断粮而发愁,不得不把刚刚收割的大烟贱卖。就这样,日子一年不如一年。2005年6月,岩果也曾接受过《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的采访,那时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向全世界宣布开始全面禁种罂粟,岩果当时对政府的这个做法感到非常困惑,他曾问记者:“以后吃什么呢?”

  “这份合同目前刚开始实施,但已经解决了我们区2196名劳动力的就业,更为重要的是,让一万多名老百姓有了饭吃。”龙潭特区负责人鲍俄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当然,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上,还要让他们有钱花。”鲍俄水说。他给《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他们和德福公司签订的合同,每100亩橡胶以后每月的管理费是320元,如果按种植11万亩橡胶算,光每月的管理费是30多万元。如果开始割胶,每公斤胶德福公司要付给1元钱的劳务费,11万亩橡胶的年产量在两万多吨,那么每年的劳务费在2000多万元,平均到一万多名老百姓头上,每人每年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快到小康水平了。”

  “你想想,如果老百姓能吃饱肚子,还有零花钱,谁还会去种罂粟呀?”高飞说。在金三角生活了多年的高飞认为,用这种方式禁毒,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方法。

  云南省公安厅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资料佐证了高飞的分析。这份资料称,金三角地区的罂粟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已经成为这里的主要经济作物,让这里的群众禁种罂粟,就必须教他们如何种植其他的农作物,帮助他们解决生存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毒品的源头就除不掉。毒品仅仅靠堵,是难以完全堵住的,“公安机关将‘堵源为上’转变为‘除源为上’,转变禁毒理念和战略战术,为禁毒工作闯出了新路。”

  金三角替代种植业的现实困境

  尚强是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南帕乡的乡长,佤族。尚强的家相对来说显得比较富裕,院子里晒满了陈年的谷子,还有一辆皮卡车。但提起将来的日子,尚强还是满心忧虑。尚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南帕乡有3000多人,2005年禁种罂粟后,乡里的百姓种的谷子基本上只能维持四个月。今年下半年怎么办,他们还不知道。

  随本刊记者采访的翻译是第二特区的一名警察,他说南帕乡过去曾是种植罂粟的“大户”,老百姓种罂粟换来的钱买来粮食可以吃半年多。

  记者在南帕乡的老百姓家里采访时,很少能看到男主人在家。一名叫依排的女主人说,她的丈夫上山去挖药材了,每天能挖三公斤左右,每公斤的价格是一元钱。

  南帕乡乡长尚强介绍说,他们乡的老百姓曾想多种一些稻谷,但因为不会管理,好多家的稻谷最后颗粒无收,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外他们这里都是山地,种稻谷也不合适,而种橡胶、茶叶等因为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村民根本没办法做。

  “罂粟是一种懒植物,种子撒到地里等着收割就行了,所以这里老百姓越来越懒,施肥除草都不会。”随行的翻译补充说。

  第二特区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称,自从去年开始实施禁种罂粟的行动后,村民的生活比以前更苦了。联合国粮食署佤邦项目处主任刘大耕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他们现在最担心出现当地百姓大规模外迁异地继续种植罂粟的情况,“我们准备调整下一步的援助计划,加大粮食的援助计划。”

  “国际援助可以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要根本解决毒品种植问题,还是要大力发展替代经济,这主要还是要依靠中国政府和企业。”周大福说。周大福认为,金三角的罂粟种植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都有责任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存在了上百年的问题。”

  而中国在援助邻国发展替代种植上的态度也日益显明。国家禁毒委相关负责人在2005年国际禁毒日明确提出“打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禁毒人民战争”,以发展替代种植的“堵源截流战役”被列入五个战役之一。

  中国之所以把发展替代种植作为禁毒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迫于国内毒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公安部禁毒局局长杨凤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金三角”流入中国的毒品应是中国毒品问题的主要危害,在破案查获的毒品中和市场上消费的毒品中,海洛因类95%以上来自“金三角”。

  据公安部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已有2102个县、市、区发现吸毒人员,约占县、市、区总数的73.5%,其中,吸毒人数在1000人以上的217个。按照全国现有吸毒人员估算,每年因吸食海洛因就至少耗费270亿元人民币,政府每年需要投入几十亿元用于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面对国际国内严峻复杂的毒品形势,必须真正打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禁毒人民战争,才能彻底扭转中国毒品问题日益严重的局面。”

  开辟境外禁毒除源战场

  云南德福经贸公司董事长高飞近日从思茅市财政局领到了10万元钱,用于补助其在缅甸的替代种植项目。对于一个民营企业从政府领补助资金,高飞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云南省思茅市商务局局长纪纳解释说。纪纳近日来也特别忙,频繁前往缅甸北部。

  “2005年以前,思茅市的企业在金三角的替代种植只有19.9万亩,但今年短短几个月内,包括德福经贸公司在内的三个公司就报了近80万亩的种植计划。看来企业在金三角的投资已经热起来了。”纪纳说。

  纪纳认为,中国企业在金三角投资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前几年主要是企业自发地搞一些小项目,现在中国政府有了明确的号召。”

  在缅甸掸邦第二特区采访期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不时会遇到来自中国官方的考察团,有国家开发银行的,也有中国驻缅甸曼德勒领事馆的工作人员。据介绍,国家开发银行已经明确要向搞替代种植的中国企业提供贴息贷款。

  纪纳说,中国对缅甸北部替代种植的最关键的转折在一年多前。2005年1月,由中国13个部委组成的考察团到云南边境一带调研,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替代种植,要把替代种植上升为替代发展。

  纪纳称,中国近日对境外禁毒工作的部分业务进行了调整,原本由公安部门主管的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工作交由商务部门牵头实施,“理顺归口,就是为了加强发展。”

  “有了政府的支持,企业投资的风险小了很多。投资风险也是中国企业到金三角投资的最大障碍。”纪纳分析说,政府支持的动机主要还在于解决毒品问题。

  支持企业到金三角搞替代种植,被云南警方称为“开辟境外禁毒除源战场”。云南省禁毒部门在近日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也称,云南今年将积极加强与“金三角”周边国家在双边联合禁毒、打击境外毒枭和毒贩、开展境外替代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有效打击毒品犯罪活动。

  有着4065公里边境线的云南,毗邻“金三角”毒源地,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境外毒品流入中国的重要通道和毒品重灾区。云南省禁毒委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资料称,云南多年的禁毒斗争实践表明,在境内查缉和打击毒品犯罪活动,是云南省禁毒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但要彻底根除毒品危害,还必须在境外开辟禁毒战场,进而根除毒源。

  据介绍,在国家禁毒委员会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与缅、老、越、泰分别签署了《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2001年8月在北京召开四国禁毒合作部长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与“金三角”周边国家的禁毒合作。在此背景下,云南积极开辟境外禁毒战场。同时,本着“政府支持,企业经营,双方平等协商,取得邻国政府同意”的原则,帮助境外开展替代种植等一系列禁毒除源工作,从根本上减少境外毒品种植的数量。

  云南省禁毒部门的一位官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今年以来,云南的毒品交易价格上涨了不少,“这说明一个问题,金三角的毒品数量在减少。”联合国禁毒署向《瞭望东方周刊》提供的资料证实了这一点,“金三角的罂粟种植面积已从顶峰时期的16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四万公顷。”

  民资禁毒的利益空间

  谈到在金三角投资的利益回报,高飞掰着指头为记者算了一笔账,“100亩橡胶的种植及管护成本大约在十几万元,生长六年开始割胶,每棵树一年的产量在8公斤左右,每公斤的价格目前市值为24元人民币,每100亩为3000棵树,一年的收入就在50多万元。”

  “如果我的11万亩橡胶园全部开割,那每年的收入将是以亿计算的,平均下来,就接受你采访这会儿时间,我就有几十万元进账了。”

  高飞介绍说,橡胶种植的区位要求比较高,必须是要热带,中国每年的橡胶需求量是200万吨,而国内的产量只有60万吨,大部分要依靠进口。作为战略物资,橡胶的需求在逐年加大,但国内的好多橡胶树已经开始老化,“金三角地区大部分属于热带,其热带作物对中国有很大的补充。另外,缅甸、老挝等国的资源非常丰富,开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到金三角地区投资的大环境已经成熟。”云南省思茅市商务局局长纪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一个是政策比较好,中国对橡胶、大米等替代种植产品的进口实行关税、增值税全免;另外,国际社会尤其是中国对禁毒工作非常重视,对到金三角投资的企业有了一定的保障。”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办公厅副主任周大福称,为了吸引投资,他们在立法方面也给外国投资者很大的倾斜,他们的《投资法》有较为详尽的免减税政策,“老板发财,我们发展。”

  据悉,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也曾向全国各级会员发出通知,呼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到“金三角”地区开展替代种植、加工生产、资源利用等经营活动。

  不过,对于投资风险,纪纳也提醒大家要注意,“缅甸国内局势比较复杂,对于长线投资和直接投资风险会大一些。”据介绍,国内保险公司对中国企业到金三角投资的保险业务目前还没有开展。

  纪纳还称,如果在金三角地区投资工业,原辅料都要从中国进口,如开矿需要的硫酸、盐酸等化学用品,“这些东西也是制作冰毒的原料,出口受到严格的限制。”

  就在缅甸总理梭温访华不久后,云南省发布消息,在2006年,将进一步推进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和替代发展,为激发企业参与替代种植的热情,还将出台一系列境外罂粟替代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包括为境外替代发展企业提供贷款融资担保和建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的机制等。 此外,云南省将同缅甸、老挝建立政府间替代种植的协调机制,制定“境外罂粟替代发展五年规划”。

  这条消息,让高飞底气十足,“我在金三角的投资也是五年计划,五年后你再来看,那些曾经种植罂粟的土地上,将会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橡胶林。”-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