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青年》杂志专题 > 正文

一张爱心纸条的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7:09 中国青年杂志

  文、图-澜涛

  爱心纸条,尘封九年后是否依然光鲜

  2005年8月20日傍晚,当王翠再一次看到外出借钱的父亲愁眉不展地走进家门,她知道,父亲一定又没有借到 钱。她黯然地躲进自己的小屋,听到父亲无奈的叹息声:“现在想
卖房子也来不及啊,可怎么办啊?”长久的沉寂,她听到母 亲哽咽着说道:“实在不行就不去念了吧,谁让这孩子命不好,生在咱家了呢!”父母再没有说什么,但父亲和母亲一粗一细 、一重一轻努力压抑着的抽泣声还是传进了她的耳内。

  原来,就在四天前,陕西省商州市镇安县丰河村的小姑娘王翠,收到了来自东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让王家上 下非常欣喜,但很快,通知书上写着的一年7000元的学费、书本费和住宿费让一家人头疼起来。

  出生于1986年的王翠是家中的长女,种地为生的父亲王保山、母亲李高兰每年从那可怜的6亩地上刨出的粮食仅 够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夫妇俩开始向亲友们借钱,距离报到的日子越来越近,才勉强凑到一半的费用。

  想到自己的大学梦可能就此夭折,想到自己可能会像大多数乡亲那样一辈子挣扎在耕种土地的贫困之中,王翠感觉阳 光仿佛刹那间消失了,她眼前只剩下无尽的黑暗,她在向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中坠落着,她嘶喊着、挣扎着、哭泣着,但一切 都无济于事。

  清冷的泪在王翠的脸颊滑落,她的目光茫然地在小屋中游离着。突然,当她看到那个陪伴了自己十几年学习的书架时 ,心头闪过一道亮光,她扑奔过去,打开上面一个盒子,颤抖着双手将盒内的一张纸条取出来,端看良久,然后快步跑进父母 的房间,将纸条递给父亲,兴奋又忐忑地问:“爸爸,可以向这个叔叔求助吗?”

  这是一张九年前的纸条。

  1996年10月,贫困的镇安县丰河村又像以往一样得到外省市的物资捐助,村委会把全国各地捐赠的棉衣发放到 各家各户。王翠得到的衣服是一件灰色格子的棉夹克。她试穿时,在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红格子信纸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字:“ 孩子,当你穿上这件衣服时我们就相识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还在上学吧。如果你在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请与我联系, 我会尽力帮助你……”署名是中国农业银行南京中华门分理处李思俭。

  这个普通却带着浪漫与传奇色彩的纸条让王翠一家人十分惊讶和感动,王保山叮嘱着王翠:“这是一个好心人。咱家 现在还过得去,就不要麻烦人家了。把纸条收好。”王翠小心翼翼地将纸条收藏到装着自己各种宝贝的盒子里,接下来的几天 ,她的思绪总会飘向那个叫南京的地方,想像着那个叫李思俭的叔叔的样子,感觉着来自李思俭叔叔那无私的关爱。

  如果说陌生的李思俭的无私关爱带给王翠的是温暖,王保山的坚韧则叫王翠懂得了坚强。渐渐地,那传奇般的爱心纸 条成为王翠获取抗争困难、痛苦的力量,成为鞭策王翠好学上进、坚强坚韧的动力。

  在坚韧与执著中,大学梦终于近在眼前,但沉重的学费却再一次将她逼到困境……已经再无办法的王保山这一次没有 反对,但却有些迟疑:“已经过去九年了,当年写纸条的人还能找到吗?就是能找到,是不是还肯资助呢?”一心渴望继续读 书的王翠决定试一试。当天晚上,王翠给李思俭写了一封信:“李叔叔,您还记得九年前,您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袄里放了一 张纸条吗?我就是穿那件棉袄的小孩。当年我家里生活还能勉强过得去,所以没有联系您。可这几年,我们家发生了很大变故 ,我弟弟得了脑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母还借了很多外债,但是没能救回他的命……现在我考上大学了,父母正天天 到处借钱,但是没有人愿意借给我们,看到他们每天回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我想放弃了,可是我不甘心……”

  王翠述说了李思俭那张纸条带给她的感动、温暖以及对善爱的信心,也述说了家中的困境和自己的渴望。

  2005年8月21日一早,王翠将这封满怀希望的求助信挂号邮寄出去后,开始了急切又忐忑的等待,她不知道, 九年的岁月流变,那个写信人是否还能收到这封信;她不知道,那写信的人是否还能秉承这小小纸条上的诺言……

  承诺是金,真情之约永远不过期

  8月24日上午10点左右,王翠家中的电话响了起来,王翠拿起电话,一个女性声音:“我就是那个在衣服口袋里 放纸条的李思俭。”因为王翠一直以为李思俭是男性,她奇怪地问:“怎么是女的啊?”李思俭笑着说:“哦,我的名字是有 点男性化。”两个人在电话里聊了起来。

  九年前,时任农业银行南京中华门分理处主任的李思俭在单位的捐赠活动中,把家中一些不大穿的棉衣包在一起后, 突然想,很多同事都资助着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她也要资助一个。但她觉得那种由有关部门牵线结对子的方式多少有些“摊 派”的感觉,她要自己寻找到一个捐助对象。于是,她匆匆写下一张纸条夹在儿子穿过的一件棉夹克里,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 地址和电话。

  那纸条,虽然只是心灵刹那的萌动,却是生命中爱的长久凝结。

  当天下班回到家中后,李思俭将自己写纸条的事情说给丈夫杨俊听,杨俊说道:“你写的纸条恐怕没有多大用途,那 衣服被人整理后,一层层地分发下去,根本不会穿到最穷的孩子身上,儿子那衣服太新了……”虽然被丈夫泼了一头冷水,但 李思俭仍旧坚定地相信,那纸条会帮自己结下一份奇缘。

  几年过去了,李思俭所在单位搬了新址,当年纸条上留下的长乐路10号也改换门庭成了店家,她本人也在银行内部 换了六个工作部门。她觉得那纸条似乎很难再有回音。每年的9月新生入学,看到媒体上有关贫困学生上不了大学的报道后, 她就会萌生重新寻找一个捐助对象的念头。这时候,丈夫就会提醒她:“你还要找新的?那张纸条如果有了反馈,你能担负起 两个人吗?”于是,李思俭就会再次陷入对那张纸条回音的期待中。

  8月23日,已经是农业银行南京市城南支行信贷科副科长的李思俭突然接到被邮局转投了三次、王翠写来的那封求 助信,她这才知道,当年的纸条并没有丢失,并且被一个叫王翠的小女孩珍藏着、铭记着。她从王翠坚持了九年才给她来信, 感觉到王翠的坚强和无奈,她眼前浮现了一个女孩渴望读书的眼睛。李思俭不敢相信,在某些地方真的就有连书都读不起的孩 子。李思俭的眼泪掉了下来,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跟王翠联系上,尽力帮助她,否则,王翠将来会怎样看待社会、看待人?不 能让王翠对未来失去信心……

  有的同事提醒李思俭:“对方会不会是骗子啊?”李思俭笑着说:“我有什么可骗的?”下班后,李思俭对丈夫杨俊 说:“当年那张纸条有回信了。”她以为丈夫会惊讶,但丈夫却带着早已预料到的平静,说:“把信给我看看。”

  杨俊和儿子杨晔看着信,李思俭留意着丈夫的表情变化。因为,她知道,家中这几年发生了多大变化,现在不仅丈夫 下岗失业在家,儿子也已经开始读大学,一家只是靠她每个月1600元的工资,除去必须缴纳的儿子的学费、家中的水费、 电费、

物业费等,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几乎节俭到一日三餐中。为了省钱,丈夫一个人在家时,常常连午饭都不吃。

  杨俊终于看完了,李思俭问:“怎么办?”杨俊迟疑了一下说:“一定要帮她。”这时候,杨晔在一旁说:“妈妈, 你说话要算数。”

  毫无风波,异常平静,资助的决定就作出来了,但这个决定给李思俭带来的是怎样的负担啊!

  李思俭当年写纸条时,月薪1500元左右,丈夫也有着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而九年后,在物价攀升消费提高中, 她的月薪只涨到1600元左右,丈夫却下岗了,儿子又考上了大学。但一切困难都阻止不了李思俭心中的爱,阻止不了她对 诚信的秉承。第二天,李思俭拨通了王翠家中的电话号码。爱善跨越千山万水,跨越九年时光风尘再一次明艳起来。

  李思俭询问着王翠的个人情况、家中状况以及还缺多少钱等,也述说着自己家中九年来的变化、目前的状况。李思俭 想让王翠知道,她对当年的承诺依然会尽自己的力量,但她同时要让王翠了解,以她目前的经济条件,单独资助一个大学生四 年的学业太不现实,希望王翠也能同时想办法,共度难关。王翠立刻对李思俭说道:“阿姨,您的那张纸条带给我的温暖和信 念就很让我感动了,现在您又能给我回电话,我已经很满足了。您家中现在也不富裕,您就不要为难了。”李思俭斩钉截铁地 说:“做人要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我如果失信,会让你对这个社会失去希望,也会让你对我失去希望。但阿姨目前的能 力,单独资助你读完四年大学不是很实际,阿姨先寄500元给你做路费……”

  8月28日,李思俭再次给王翠打来电话:“我已经把500元钱打到了你的卡里,你先去报到,别着急学费,阿姨 再想别的办法。”王翠放下电话,起程赶往哈尔滨去报到,她不知道,那一天一场气氛严肃的家庭会议在李思俭家召开了。

  美有涟漪,诚信博爱唤起爱潮一片

  2005年8月28日,晚饭后,李思俭将压在心头的话说给丈夫和儿子:“我今天给王翠打过去500元钱,王翠 去上学了,可她至少还要1500元钱才能缴上各种费用,怎么办?”

  杨俊沉默了。良久,杨晔说:“我不住校了,节省下来那900元钱给王翠吧!”李思俭看着儿子,有酸涩,有感动 ,更有骄傲。可是,钱仍旧不够。李思俭试探着问丈夫:“我们先借借,先让王翠把学费缴上?”杨俊沉思良久,提醒李思俭 :“现在这么帮,将来怎么办?”李思俭也陷入了沉默,良久,又是杨晔打断了沉默:“妈,你要帮就帮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的。”李思俭看了看儿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一家人最后作出决定:“借钱,先让王翠顺利报到。”

  8月30日,李思俭再次往王翠的卡里汇了1500元钱,王翠知道那1500元凝聚着怎样的爱,超越亲情、超越 血缘……

  王翠顺利报到了,但李思俭一家人却开始了更加精打细算的生活。为了节约支出,李思俭不仅将

化妆品降低到最低廉 的品牌,还取消了回老家探亲的计划;杨晔最初每天乘公共汽车往返家和学校,看到母亲如此“苛刻”自己,他向亲属借了一 辆旧自行车,开始骑自行车上学;本来就吸不了多少烟的杨俊将烟彻底戒了……

  王翠的坚强和无奈以及李思俭的无私大爱感动着李思俭的同事们。李思俭所在农行一位分管领导动情地对李思俭说: “李大姐,我们一起来养这个孩子吧!”和李思俭年龄相仿的谢成霞、吴家楠也表示:“算我们一份。”爱的传奇被悄然传说 着,江苏省农行营业部副经理张虎听说王翠和李思俭的故事后,立刻发动全行员工捐款资助王翠。很快,王翠大学期间的学费 全部得到了解决。

  当王翠得知这个消息后,异常感动:“这个世界上的好心人都让我遇到了,谢谢你们……”李思俭动情地对王翠说: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有的人的爱被浮躁掩埋了,但只要能够用爱去点燃,去召唤,那爱就会复苏,要相信我们生活的世界 ……”

  2005年10月,下岗多年一直苦苦寻找不到工作的杨俊终于在一家私营企业找到一份月薪600元的工作。这让 杨俊异常喜悦,他连声感谢李思俭:“‘与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是借了你的香气啊!”李思俭笑了。一旁的杨晔问她:“ 妈,你现在是不是感觉特别自豪和幸福!”李思俭点点头,笑着说:“有爱的人最容易感觉到温暖,有爱的人最容易感觉到幸 福。”

  2005年10月26日,王翠和同学们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感恩的故事”的班会。会上,王翠与21名同学每人都 回忆了一个感恩故事,记录成文字,并将文稿折叠成心形,邮寄给李思俭。

  2005年11月16日,这份代表着22颗纯净心灵的礼物送到李思俭手中。儿子杨晔建议:“你应该每个月拆看 一封,这样就可以将这份幸福感延续得更长久。”

  九年前,一位母亲一个偶然的爱的善举,成为一个陌生女孩爱的信念;九年后,女孩的坚强和无奈将那最初的爱重新 起伏起来。这该是怎样的无私与纯净?这该是怎样的信守与博爱?

  相关专题:《中国青年》杂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