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视点:他们曾书写交大史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8日12:25 东方网 | |||||||||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江苏省武进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秋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大学堂(亦称北洋公学)。次年秋向清政府上奏(请设学堂片)提出仿津学之制在上海成立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896年冬至1905年春任公学督办。同时,聘何嗣昆主持校务。在他任公学督办的8年多中对学校发展建树颇多。1916年在上海病逝。有《愚斋存稿》、《盛宣怀未刊信稿》等著作。
盛宣 怀 交通大学创始人 盛宣怀在洋务运动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就是在办理洋务事业中,尤其是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盛宣怀深刻体会到因“不谙文语”,则“每逢办理交涉倍尝艰苦”。他认识到要是洋务事业不断发展和巩固,必须培养通晓外语和掌握技术的新式人才,否则将一事无成。因此,他提出了“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主张和对旧式书院进行改革的意见,并立即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在清政府的支持下,盛宣怀在徐家汇捐购学堂基地,常年经费由他自己所经营的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岁捐十万两,并参照西方的惯例,定名为南洋工学,并亲自担任公学督办。 盛宣怀在任的十年,工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到高,走过了一条巩固、发展、壮大之路。 盛宣怀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分层设学盛宣怀深知,当时中国社会所需要的是新式的高级人才,而新式的高级人才需要新式的高级学校来培养,他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创“首设四院,分层设学”,实行新式教育,在创办南洋公学的同时就采用了分层设学、自成体系的办法。他语1897年首先招收师范生,设立师范院。南洋公学师范院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示范学校,标志着中国示范教育的开始。盛宣怀有仿照西学师范院有附属小学的做法,成立了“外院”,外院就是小学堂,由师范生分班教学。接着于1898年开办二等学堂,也称中院,即中学。条件成熟后又开设了头等学堂,也就是上院,即大学。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二、重视实践盛宣怀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工商业,他办学的宗旨即求西方科学技术、利用西方科学技术以达到求富自强的根本目的。所以他特别要求学生在研习“西文”“西艺”“西政”“西技”时,注重实践。他强调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设置学科、安排课程、布置教学。当时南洋公学外院主要开设地理、理科、笔算、珠算、习字、图画等课程,完全不同于中国旧式私塾和书院的课程,具有广泛的社会实用性。他要求学生讲求实用,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动手操作,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普通学科的专长,不至于像旧式的儒生一样,仅仅会填词吟诗。 盛宣怀在管理中注重“高标准,严要求”,无论招生考试还是学籍管理,课堂教学还是实验实习,升级留级还是留学出洋,操行评定还是体育锻炼,一律严字当头,严格要求,所以当时南洋公学培养的学生“国内外享有声誉”。盛宣怀对南洋工学教习的待遇非常优厚,有利于培养和稳定师资,促进了公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盛宣怀在创办教育上,对近代中国教育进行了一次顺应历史潮流的创新,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他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 叶恭绰 将四所学校合并改组并定名交通大学 叶恭绰是一位交通救国论者,但他对教育却十分重视。 1920年8月,叶恭绰首次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后,即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材”为由,着手改组部属学校。交通部当时有四所部属学校,叶恭绰提出“以南洋为中坚”合并成一所学校,首次定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业学校改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改为交通大学北京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改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简称交大沪校)。在学校领导体制上,第一次实行董事会制,校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因为叶恭绰认为“久远之图,宜免受政潮之影响。”1921年3月,叶恭绰由董事会推选为校长,1921年9月10日,改组合校后的交通大学正式开学,京、唐、沪同时举行开学典礼。 叶恭绰掌校之初,主张针对交通事业的需要,设置学科,培养人才。当时议定,在上海开办造船及纺织科,在唐山开办市政及营造科,在北京开办商业及银行科,使学科结构向综合化方向推进。为了发展本国工程教育,叶恭绰校长在大学成立后“曾与美国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暨法国巴黎大学均有接洽,拟双方合作,改进我国之工程教育,并由双方各出巨款,以为实行之准备”。 叶恭绰在自己的办学实践中深深认识到:我国实业之不发达。所以在大学组成之初,他就有创设研究院的打算,把研究学术,服务于社会,看成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叶恭绰任校长期间,倡导交通救国,为交大的改组并校和排除各种困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并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转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教研结合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对学科和课程设置作了调整和充实,仿照国外教育对学校学科及其内容进行了仔细厘定。叶恭绰从主持教务时就认为“各科之内容,亦力加整顿,不仅程度提高,务使媲美于国外大学,且为适应本国需要及提倡技术研究起见……此殆为我国专门教育中之创举,亦即欧美最新之趋势也”。因此,他对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加强理化基础,提高课程程度,增加设计类课程,加大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校的课程设置趋于完善。 本校第一次改组合校,叶恭绰总揽交通大学校务仅一年有余,但随着他教研结合办学思想的初步确定,教学制度也开始相应发生了变化,教学环节与教学管理日趋完善,“求实学、务实业”的传统进一步得到发展,形成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及朴实的学风。在教学上以工程教育见长,保留、继承和发展了本校的特色。这些为我校在30年代发展成为近代理工科大学初步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科学研究活动开始兴起,师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有的编写各类专著;学术交流及学术演讲活动也蓬勃开展,为我国高等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开创了一个先例。 凌鸿勋 促成台湾新竹交大建校 凌鸿勋1918年回国后,先在交通部路政司工作,1920年2月回母校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后代理校长。1921年学校改组定名交通大学后,任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副主任等职。1921年夏回交通部任路政司副科长。1923年9月第二次回校任教。 1924年12月3日,凌鸿勋被任命为交通部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执掌校务期间,正值国内军阀战争频仍,政局动荡,学校不时受政潮干扰,但交大的教育管理仍能继续发展,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这和凌鸿勋努力办学是密不可分的。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办学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主张教研结合;重新提倡国文;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积极进行就业指导;多方筹措办学经费;大力提倡体育。在他任校长期间,举办了工业展览会、修订了规章制度、恢复了每年一次的国文大会、创办了工业研究所、确定了校徽、规模宏大的体育馆也竣工落成。 凌鸿勋任校长的二年半时间里,继承了交大的办学传统,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思想。他希望把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用的人。这一时期为交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人才辈出,很多学生成为日后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1949年凌鸿勋退出政界,寓居香港。一年后去台北,初在台大任教,并被聘为“国策顾问”。经旅美校友的倡议,1957年,成立了新竹交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并筹建电子研究所,凌鸿勋担任主任委员。在台三十多年中,新竹交通大学的成立和发展、台湾电子工业的引入,都与凌鸿勋密不可分。 不久他担任“中国石油公司”董事长,在职二十年后退休。他1981年8月15日病逝于台北,时年88岁。 凌鸿勋著有《铁路大意》、《台湾工业概况》、《抗战八年交通大事记》、《桥梁学》、《工厂设计》等书,被誉为“一代工程巨子”。 唐文治 国学大师,工科先驱 欲成学问,当为第一等学问;欲成事业,当为第一等事业;欲成人才,当为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 ———唐文治在任职14年期间,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办学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崇德1913年经他修改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章程,把“极意注重道德,保存国粹,启发民智,振作民气以全校蔚成高尚人格”列入办学宗旨,突出了道德教育。唐文治强调学生要“明是非,重廉洁”。他认为教育学生具有是非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唐文治为学生编写了《人格》一书作为道德教育的范本。书中提出“诚、有恒、有耻、尚志、爱敬、尊师、公德、勤、俭”等为学生修养德行的基本准则。唐文治还制订了“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这是交通大学最早的校训)。 二、尚实唐文治的尚实思想是1911年在《邮传部转咨学部咨文》里提出的,中心意思是“求实学、务实业”。 为贯彻学成致用的原则,满足我国实业发展的需要,唐文治创设了铁路、电机、铁路管理、航海等专科。其中1918年设立的铁路管理专科,标志着学校的体制走向工管结合,是教育中的一个创举。工厂管理法课程的开设也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的首创。 三、重文唐文治极意注重中文,强调保存国粹,因此对国文特别重视,开创了我国高等工科学校中工文结合的先例。 四、健身唐文治非常重视体育。他作为校长亲自主管体育,成立体育会,悉心提倡,做到普及与提高并举。 唐文治任校长14年,是我校稳定发展阶段。唐文治既是国学大师,又努力把交大创办为一所较完备的工科大学,为我校日后发展成为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当时学校以“中学(中文)好、科学好、体育好”而驰名,是我国东南各省中国人自己办的一所工科大学,有“东南表率”之称。 黎照寰 带领交大进入建国前的“黄金时期” 黎照寰(1888-1968),字曜生,广东南海人。1929年6月,他以铁道部次长身份兼交通大学副校长,1930年10月被正式任命为交通大学校长后,逐辞去铁道部次长职务,专心办学。黎照寰任职12年间,继承和发扬了交大的优良办学传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思想,加上黎照寰校长的兢兢业业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奋发努力,精勤求学,使学校成为一所理、工、管理结合的大学。1968年9月16日逝世。著有《中山先生之革命政策》、《中国国民党政策》等书。 黎照寰(1888-1968),1930年10月至1944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担任交大校长职务长达13年。 黎照寰的教育思想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行培养交通建设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形成了“部校合作体系。主持交通大学工作后,即将培养交通建设专门人才作为办学宗旨。 二、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针。这个时期学校倡导的校训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三、提出注重基本学科,务求实用的教学原则。 四、促成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黎照寰认为,发展铁道交通,首先必须完善有关的工科学科,同时要加强基础理论科学和工程应用科学的关系。黎照寰极为重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培养科学管理人才,指出“有创造之人才,无管理之人才,则必无效率之科可言。”1931年春,他正式建成管理学院,自此,交大形成了独特的以工为重点、理为基础、兼重管理的教学体系。 黎照寰主持交大时期,是交大学生人数较快增长和英才辈出的年代,他继承了发扬了交大的办学传统,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思想、办学方针,从而推进了学校建设的大发展。使1928至1936这段时间,成为交大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鼎盛时期。 彭康 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教育家 要为国家多培养几个钱学森。 ———彭康1952年9月23日,教育部提名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11月3日,毛泽东主席签署彭康任交大校长的任命书。1953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批复同意彭康任交大党委书记。 彭康是一位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哲学家、教育家。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懂得运用唯物辨证法及按照教育规律开展学校工作的重要性。他有两句办学箴言:“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就是两条,一条是党的领导,一条是师资队伍。” 交通大学优良办学传统之一是“基础厚”,彭康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一直强调学生到学校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常说“先打基础,再建高楼”,“只有在学得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专”。1954年,交大成立一年级办公室和二年级办公室,之后在此基础上合并创建基础课程部,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一、二年级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 彭康一贯重视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提出“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根本所在。要求全校师生把钱学森作为学习的楷模,希望学校能不断培养出钱学森那样的杰出人才。这一人才培养观是彭康办学理念的一大特色,也成为全体交大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关键是抓好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因此,彭康十分注意建设师资队伍,尊重知识,关心爱护教师。他说,教学质量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水平。 相关专题:交大110周年校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