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上海国际花卉节进入第五届 献花消费增长快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15:00 新民周刊
上海国际花卉节进入第五届献花消费增长快速

专家估计,年轻人将成为上海花卉消费的主要群体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引领风尚的城市而言,花卉消费远没有达到世界同等城市的水平,每年人均38支的消费量可能只及瑞士人的百分之一。因此“卖花姑娘”的歌声就成了生活方式的“谆谆教诲”。

  撰稿/沈嘉禄(记者) 摄影/潘文龙(记者)

  花卉消费与GDP

  “1986年,上海农展馆举办一场荷兰花卉展,不少市民蜂拥而至,看到如此妖艳的洋花,纷纷提问:是真的还是假的?甚至还有人动手去摸。当时上海人对花卉的认识很肤浅。”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舒大慧对20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还有一件事也大大刺激了上海市民,浦东某条道路通车,道路中央摆了数百盆鲜花,但在一夜之间被人搬个精光。现在你到西藏中路看看,人行道上的樱花开得正艳,没有人动它一根指头。比利时杜鹃大花坛设在南京路上也没事,闵行还开放了上海首条千米花道。”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上海人也不例外,甚至比其他城市的人更急于表现一种审美天分和优越。但在很长时间里,上海人的生活开支里没有买花的预算,塑料花和纸花流行的时段几乎与以《庐山恋》为代表的国产电影的热播同步。还有一些人对公共场所里的鲜花恶意蹂躏,这是一种占有欲的变相反映。

  欣赏鲜花,要有一种与鲜花一样美丽的心灵。舒大慧告诉记者,俄罗斯在十多年前经济陷入困境,但莫斯科市民有两个习惯没有改变,一是看芭蕾舞和歌剧,一是买鲜花。有些男士每天会买一支玫瑰送给太太,虽然他口袋里只剩下买面包的钱了。

  有一份资料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增长10%,或人均收入增长10%,市民的奢侈品消费会增长30%以上。在欧美国家,家庭花卉消费一般占工资收入的千分之三左右,上海还没有达到这个数。不过上海国际花卉节每两年一届,到今年是第五届,敏感地见证了上海鲜花消费的快速增长。

  这朵“花”开慢了一拍

  鲜花消费有它的特殊性,一定是诉诸感官后引起强烈的购买欲。同时,环境对赏花的要求也相当严格。这两点,在10年前严重制约了上海市民。当时上海只有公园自行举办的花展,很少发生交易行为。上海人的居住条件还没有得到普遍改善,台风一刮,阳台上花盆掉下来砸破行人脑袋的事常常发生。鲜切花消费量少得可怜。上海人在鲜花面前显得很自卑。

  由中国林业研究所、中国花卉协会等主办的中国花卉博览会每四年一届,前三届都在首都举办,上海市民“木知木觉”。第四届引进市场机制,由各个城市申办。普陀区代表上海向组委会提出申请,申办条件中认为面积达37万平方米的长风公园是上海仅有的城市山林公园,整体呈狭长型,水域面积达17万平方米,非常有利于花卉的养护与展示。普陀区还有6个成熟的花卉市场,建国前有以盆景艺术著称的赵家花园,文化底蕴丰厚,群众基础广泛。

  结果上海普陀区从菏泽、顺德、成都、鞍山等城市中胜出,取得承办权。在该区政府的支持下,这届花博会办得相当成功,全国各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以及20多个国家都拿出最美的鲜花、做了最亮丽的展台参展。国家领导人也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花博会走出北京,一着走好,全盘皆活。

  花博会大大激发了上海市民爱美的热情,会展期间有100多万市民参观。“从金沙江路到长风公园门口像大游行,公园里更是人山人海,一座小木桥也差点被游客挤塌。小卖部饮料供应不上,自来水也抢来喝。附近的宾馆旅馆全部爆满,梅川路一带的浴室也供外地客商住宿。公园门口的彩扩店排起长队,一个摆茶叶蛋小摊的徐老太动员全家人日日夜夜烧茶叶蛋供她销售,十多天就赚了一万多元。”说起当时的情景,花卉节组委会新闻负责人范小峰非常兴奋。

  举办花博会尝到了甜头,普陀区就在第二年开始举办首届上海国际花卉节,希望通过造节来集聚人气,改善城区面貌,甩掉普陀区“脏乱差”的帽子,并引导上海市民养花赏花,做好花卉经济这篇大文章。

  但是坦率地说,这个花卉节办得晚了一步。如果提前5年,上海市民养花爱花的热情和知识会更大地推动花卉经济的发展。有专家认为,花卉消费走在上海前面、至少是紧紧跟上的城市有青岛、广州、大连、杭州、威海等。

  “卖花姑娘”赚了吆喝又赚钱

  花卉节一开始定位就是“人民大众的节日”,强调科普性、参与性、娱乐性,如何用好政府资源,如何保本赚钱,就成了普陀区打造花卉经济的第一道题目。

  据范小峰介绍,每届花卉节,普陀区政府投入1500万元左右,这笔钱主要用于在国际市场上采购、租借名特奇的观赏型花卉,比如来自荷兰的郁金香是会展上最适宜布景的花卉,一买就是数十万球,花费150万元。今年还引进了黑玫瑰、黑牡丹、老虎须、大花垂兰、万代兰、兜兰等珍稀名品,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花卉巨魔芋。租借的名贵花种盆景也是一笔颇大开支。今年租借的名品有价值百万余元的日本大阪松十余盆。为丰富花卉节的文化内涵,组委会还会策划一些文化展事,比如今年的周代及历代皇帝使用的精美玉器,华东地区顶级根雕艺术家的130件国家级精品巨制。

  那么收入情况如何呢?据了解,花卉节的门票控制在30元一张,比本埠类似的花卉展低,这笔收入约540万元。企业赞助100万元,冠名权与广告收入500万元,出租场外5000平方米的摊位也有60万元进账,交易额可达到2500万元。大型主题性花坛的搭建交给企业承办,省下了300万元。还有衍生产品的开发销售,在会展期间都销得相当不错,统算下来略有盈余。

  节日期间,组委会还每天组织多场专业及社区文艺工作者以花为主题的歌舞表演及民间艺术,与观众互动,制造节庆气氛,一些驻沪领馆的官员和太太也是常客。

  范小峰说:“普陀区政府要求我们把花卉节办成人民大众的节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支持,群众参与。这一点,我们基本做到了。比如首届花卉节期间我们策划了玫瑰婚典,由团市委和一家婚庆公司牵手,100对新人在鲜花丛中或海洋世界的水中订下山盟海誓,然后进行花车游行,轰动全市,现在玫瑰婚典成了上海的一个品牌。过去一向是政府投资办大事,现在我们通过市场运作,同样能为民办实事,树立普陀新形象。”

  在长风公园里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自从参观花卉节后,我们小区里不少人开始懂得爱花赏花了,“普陀区嘛,楼低路狭人多,以前种花的人家很少,没有条件,也没有闲心,现在你到我们小区看看,绿化非常好。‘下只角’不应该是被鲜花遗忘的角落。”

  这朵花还要开得再鲜艳些

  据专家分析,世界花卉业是二战以来传统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增长以及科技进步都促进了这个产业。正因如此,世界花卉业的生产、市场及消费就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其生产方式、市场变化和消费趋势左右着世界花卉业的基本走向。

  美国花卉产业是随着上世纪60年代高速公路的建设才开始快速发展起来的。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使得花卉产品的运输变得十分方便、快捷,从而带动了花卉业的发展。目前,美国花卉产品销售额占世界花卉产品销售总额四分之一左右,即500亿美元。欧洲国家的人们有着爱花养花的传统和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因其自然条件、设施栽培、良种研发和不断进步的栽培技术使这里成了全球最大的花卉产品生产中心。仅荷兰而言,其花卉产业的总产值达到300亿美元,欧盟国家花卉产品的销售额占到世界花卉产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这些国家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花卉品种和数高质优的花卉产品,主导着全球花卉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我国的邻居日本,1990年的花卉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3%,到2001年就上升到4.8%。十多年来日本经济一直低迷不振,农业产值下降,而花卉业却有所上升。

  中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墨西哥等国成了美国的后花园和鲜切花生产基地。哥伦比亚生产的鲜切花有90%出口到美国。哥伦比亚自1965年开始发展鲜切花生产,当年出口到美国的鲜切花产品货值仅为2万美元,1975年上升到200万美元,目前达到6亿美元的规模。

  据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舒大慧介绍,据《2003年世界花卉消费年鉴》分析,人均消费切花的金额来看,前10名的都是欧洲国家,最高的是瑞士,人均330美元,第10名是法国,人均40美元。日本和美国相当,分别是人均30美元和28美元。但是,由于这些国家人口数量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排名只代表某个国家的花卉消费水平,而其花卉经济的规模与此并不一致。那么我们中国呢,这20年来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人均消费切花仅1美元左右。上海算是名列前茅的,2005年的市场交易额10个亿出头,近年来的鲜切花消费量为5亿支左右,人均38支,而10年前才15支,包括集团消费和政府采购在内。这个数字是日本每人均年消费量的三十分之一。上海现有种植面积10亩以上的花卉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8000人,产销规模均较小。2004年花卉节期间,荷兰一个花商与组委会接触,但得知上海的花卉交易额时就不敢进来了,他们一个市场的交易额就达到25亿欧元。据他们估计,在中国一个城市要高于15亿欧元的交易量才能盈利。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中国花卉经济规模要大于一些欧洲花卉消费水平很高的国家,如挪威、芬兰、奥地利等国。

  近年来上海人的鲜花消费形式越来越丰富,可以预见,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市民素质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普遍改善,花卉消费量会有大幅度的增长。而上海市各级政府在最近10年时间里通过举办花卉节、建设大型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也是相当成功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