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老百姓需要怎样的公共服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5:44 新民周刊

  特约撰稿/陈 宪

  前不久“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他递交的提案《关于党政机关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传统的建 议》中,就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列举了一组数据,并指出,一些党政机关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是其主要原因。

  前几天,当我和几位同事谈起这件事时,他们说,好像有人称这个提案中的数据并不准确。我当时看到这组数据时, 也马上有个反应:行政管理经费是按现价计算的,其实际增长要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然而,即便如此,中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在 政府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仍然以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长,应当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如任玉岭所指出,行政管理经费占财政 支出比重从1978年的4.71%增加到2005年的19.03%,以及这个比重比日本、英国、韩国、法国、加拿大和 美国高出几倍的比较,是有较强说服力的。

  我们知道,政府是一个专司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易言之,为了提供公共服务,才需要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当然,公 共服务和商业服务一样,是需要成本的,而且,二者同样需要在既定投入下获得最大产出。根据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公式:商品 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即利润),商业服务价值是与之相同的,而公共服务价值则不包含利润部分。可见,对于公共服 务来说,最大化公共服务就是最小化成本价格。粗略地分,公共服务的人工成本有两块,一块是

公务员工资性收入,另一块就 是办公经费,如任玉岭在提案中提到的会议费用、考察费用和招待费用等。

  政府的经费来源是征税,也就是说,政府的经费来自于纳税人。在现代社会,老百姓纳税是为了购买公共物品,国家 征税则是为了提供公共物品,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然而,由于作为个体的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即具有自利倾向的、理 性的效用最大化者,因此,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中,政府的每一笔开支都必须是师出有名的,透明的,且符合现行财务制度的。 其中,透明是最为重要的。目前正在公务员中实行的“阳光工资”的改革,可以基本锁定公共服务人工成本中的工资性收入。 然而,在弹性很大、透明度却很小的办公经费中,不少地方就严重地存在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问题,所谓“公关费”、 “跑部费”、“干部考研读书费”等就难免混迹其间,而且有腐败的黑洞。

  政府行政经费过快增长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尤其是承担了许多本来不应该承担的经济职能,进而使政 府机构过于庞大,使大量行政经费无谓损耗,没有产生相应的公共服务。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是遏制行政经费过快增长的根本途径。而且,一个时期以来,政府消费出现日渐严重的追求豪华、甚至追求享乐的倾向,这是 政府行政经费出现过快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不可能没有消费,然而,政府的消费标准只能是社会消费的平均水平,但 现状如何,大家心知肚明。这一倾向得不到有效制止,政府行政经费的过快增长就无法避免。

  政府并不能直接创造财富,对政府来说,本来没有“开源”的问题,只有“节流”的问题。长期以来,不少地方、不 少部门的政府机构从事“创收”,或以各种审批权寻租,试图通过各种“灰色的”甚至“黑色的”途径“开源”,来满足其更 多地花钱的需要。在一定时期,资源总是既定的,政府用得多了,社会其他主体就用得少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挤出效应”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由于铺张浪费和无谓损耗,使本来就稀缺的公共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再加上分配的不尽公平,使许多农 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这是当今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症结之一。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公共服务不足,不 如说公共服务太贵。一旦能够大幅度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就自然会上升。就像老百姓需要廉价优质的商品一 样,他们同样需要廉价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否廉价,取决于政府是否廉价。而且,今天的老百姓只养得起廉价的政府 。将来即使我们富裕了,政府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仍然应当是廉价的,这是由政府组织的行为目标——公共利益最大化决定的 。

  有效保证政府及其提供的公共服务廉价的基本制度建设,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我国长期以来的财政体制,是行政财 政体制。当前,改革行政财政体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已经作为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到了议事日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 义,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界定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使各项用途去向公开透明,并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尽管在 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还需要时间,需要其他改革的配套,但是,对于公共服务型透明政府这一改革目标来说,公共财政体制 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为上海大学教授)-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