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东洋镜里的风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5日15:44 新民周刊

  BY 劳艾叶

  纽约苏富比2006年春季拍卖会首次举办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专场,不少买家冲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来,一 番激动人心的举牌之后,相当多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名列成交榜单首页。比如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120号》被一名新加 坡买家以97.2万美元的高价拍走,也创造了画家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岳敏君的《狮子》以56万美元成交,王广义的《 大
批判》也卖了24万美元。方力均的《无题》卖出27万美元。刘小东的《私人空间》以超过估价一倍多的价格30.6万 美元成交。

  据了解,这次苏富比春拍当代艺术品专场的题目为“亚洲当代艺术:中国、日本、韩国”,但中国作品占了大部分, 不少买家也是冲着中国当代艺术品而来的,有人因为日本、韩国的同类作品拍得不如中国作品就发出“生不逢时”的感叹,其 实是一种误会。因为日本和韩国的当代艺术品较中国更早为西方社会及收藏家们认识,在审美疲劳后再看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往 往会获得一种陌生的欣喜,这也是中国艺术家占便宜的地方。

  还有一种看法是,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在西方艺术市场受欢迎是必然的趋势。 但这也是一厢情愿的估计。

  对这场可能鼓舞中国人的拍卖会如何认识,我认为值得小小地庆贺一下,但不能过分乐观,更不必将此作为中国艺术 家走向世界的路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修正我们艺术家和收藏家的评判眼光。

  张晓刚、方力均、岳敏君、王广义等艺术家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创作活动的,他们的艺术思维轨迹,也与西方文 化大举进入中国的尖峰时刻暗合。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的创作思路很大程度上自觉地迎合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符号性的认识, 特别是一些带有政治波普的作品,在西方人心中特别容易激起简单的共鸣和喝彩。从10年前开始,西方人士在国内大城市以 各种艺术活动为名,大力扶持初出茅庐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进而邀请出国讲学办展等,很大程度上引导了他们的创作活动。而 且还有一批外国收藏家在收购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是一些艺术上不怎么成熟的作品他们也要,就拿这次拍卖会来说,比如 徐冰的《会飞的鸟》和张洹的《和平》等观念性的装置艺术,不适宜陈列在居室和办公环境里,收藏家的用意不外两点,一是 欣赏它们的隐喻性,二是看好的它们的商业价值,但后者的市场流通性相当差。如此看来,西方人士对中国社会及中国人精神 内核认识还是相当符号化的。

  西方人士为什么不欣赏中国油画家的架上作品?这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看惯了这种风景 ,但深层次上说,他们没有看到让他们激动的东西。技巧对他们而言,前面已有数不清的大师表演过了。轮到中国人登场,无 非是重复而言。这一点,怪不得老外,只能怪画家自己。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