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蒋经国夫人蒋方良:蒋氏豪宅中的隐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9日10:07 青年参考

  随着两蒋日记在美国的一步步公开,蒋方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她本是一位豪爽的俄罗斯姑娘。她思念故乡,却把这种思念深深藏在心底。在埋葬了丈夫和儿子们之后,她仍然恪守着对爱的承诺。

  她是引人注目的,不仅因为她是个会讲流利中国方言的外国人;她是受人关注的,不
仅因为她有大名鼎鼎的公婆—— 蒋介石和宋美龄,不仅因为她有身世显赫的丈夫——蒋经国。

  何适

  军事学院的高材生

  选择了与父亲对抗

  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不久,苏联政府宣布在莫斯科成立中山大学,专门招收中国的优秀青年。300名幸运者脱颖而出,国民党主要领导人蒋介石15岁的儿子蒋经国就是其中之一。

  让儿子到莫斯科学习,表达了蒋介石希望与苏联合作的政治姿态。蒋经国从小就表现出来的对政治的浓厚兴趣,也是蒋介石派他出国学习的重要因素——蒋经国12岁时离开浙江老家到上海接受教育,15岁到父亲身边时,已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被学校开除过两次。

  1925年冬,蒋经国等22人出现在中山大学的校园里。此后,蒋经国住在列宁的姐姐安娜家里。蒋经国按照俄罗斯人的习惯,为自己取了一个完整的俄文名字: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利扎罗夫。尼古拉是列宁用过的笔名,弗拉基米尔是列宁的名字,叶利扎罗夫是列宁的姐姐出嫁后用的姓氏。

  中山大学在课程的选择上非常有特点:中国革命运动史、东方革命史、西方革命史……曾到莫斯科看望这批留学生的冯玉祥将军曾说:在其他国家,大学生学习技术、建筑、采矿和医学,在苏联,他们学习革命。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苏联展开了对蒋介石叛变革命行为的大讨论。蒋经国选择了与父亲对抗,他在苏联媒体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与蒋介石断绝关系,还无情地咒骂了他。

  一年后,蒋经国从中山大学毕业,随即到喀山坦克兵军校学习,毕业后,他被送到塔尔马切夫军事政治学院学习,1930 年6月毕业。

  走出校门的蒋经国成了莫斯科狄那摩工厂的一名钳工学徒。蒋经国后来回忆道:“以前我没从事过重体力劳动。两天后胳膊就肿起来了。辛苦一个月只能挣45卢布,有时只好空着肚子去上班。为了改善生活,我在工厂里找了份教军事的差事。我坚信,这种锻炼对我的将来非常有益。”

  “你要把我领到

  芬娜的车床前!”

  1933年年底,蒋经国被派到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工作。蒋经国工作起来非常忘我,他的才能和成就很快得到了肯定,大家对他的评价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小伙子完全是自己人!”

  担任机械车间副主任后,蒋经国的乐观和爽快很快让他和共青团小组长费德尔·阿尼基耶夫成了好朋友。一天,他对费德尔说:“你要把我领到芬娜的车床前!我总算是个领导,直接找人家不合适。”在朋友的介绍下,蒋经国有了第一位女友 ——芬娜·瓦赫列娃。

  金发、蓝眼、身材窈窕、清纯可爱的芬娜那年17岁,对男友的中国身份没什么好奇心,吸引她的只是他的成熟、老练和体贴。当她发现他是中国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的儿子时,她也很快明了:男友没有从显赫的家庭中得到任何幸福和财富。于是,她和他去滑雪、溜冰,教他打排球、游泳,用快乐包围他。1935年,蒋经国与芬娜登记结婚。

  蒋介石:

  我是一个很差的父亲

  蒋介石从没忘记儿子。在1930年的日记里,蒋介石这样写道:“就少我的儿子了!我是一个很差的父亲,不能为他想些办法。”

  1936年,日本准备大举入侵中国,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同意共建抗日统一战线,他给驻苏联大使发了一封电报:请找到我儿子并将之弄回来。大使向苏联方面提出了请求。一天夜里,大使被电话吵醒,一个不愿意说出姓名的人请求立即见他,那人就是蒋经国。

  蒋经国很坦率:准备回中国,但没有护照,也没有钱。大使答应解决这一切,并邀请蒋经国夫妇第二天一起吃晚饭。大使仔细观察了芬娜后得出结论:她是个“农村的普通人”,于是邀请她一同去中国。

  芬娜告诉朋友们,尼古拉被派去影响他的父亲,她将和他一起。

  “骨肉团聚,儿子从俄罗斯回来了!”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分离了12年,做父母的终于可以平静了。”

  无论是芬娜,她的一双儿女,还是蒋经国,都面临着一个重要任务:变成中国人。

  随后的8个月是蒋经国的“康复期”。12年的苏联生活已让他对汉语感到生疏。“你最好将自己俄罗斯之行的总结用中文写出来,”蒋介石为儿子布置了任务,“你应当专门学习汉语,并达到自由地在纸上用汉字表达思想。”

  芬娜也积极参与了“汉化”。她学会了宁波土语,这种连蒋介石都讲得不太好的方言从此陪伴了她的后半生。她还学会了做中国菜。然而,蒋府里有一件事一直让她受不了:家中竟然有仆人。于是,在家人痛苦的目光下,她亲自做所有家务,一边唱歌一边做。

  有传言说,蒋经国曾拒绝父亲让其离婚的要求,几个月后,蒋介石接受了这位俄国儿媳,并亲自为其取了中国名字:蒋方良,还让他们补办了中式的婚礼。

  1938年,蒋经国夫妇从溪口搬到赣南城,蒋经国开始走上仕途,而蒋方良这位在苏联农村长大的姑娘,也走出家门,担任了一家孤儿院的院长。

  蒋方良

  沉默以对章若亚

  忙碌间,蒋方良总喜欢从外面欣赏客厅里的一幕:丈夫高踞上位,客人们以其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圆,他时而回答客人们恭恭敬敬提出来的问题,时而大谈自己在俄罗斯的历险。听众都面向讲述者,所以蒋方良不可能注意到,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战友投向蒋经国的目光是那样的充满热情。她就是章若亚。

  终于,蒋方良听到了一个睛天霹雳般的消息:章若亚生下了一对双生子,孩子的父亲就是蒋经国。人们都在等待蒋方良“爆发”。然而,爱情战胜了嫉妒,她选择将痛苦深藏在心底。而非常了解妻子的蒋经国,则至死都拒绝出席女战友双生子的生日宴会。

  从那时起,蒋方良停止了一切社会活动,躲入了蒋家越来越大的豪宅。很快,蒋经国将家搬到了重庆,接着又搬到了上海。蒋方良又生了两个儿子,在花花世界上海过起了隐士般的生活,甚至不肯走出公馆的大门。

  1949年,国民党余部退入台湾。在台湾,蒋经国担任过各种职务,并最终成为最高领导人,他的妻子却始终没有改变隐士般的生活,甚至拒绝别人称她“蒋夫人”,因为那有可能让别人想起她著名的婆婆宋美龄。

  不愿和任何人

  说汉语、英语或俄语

  军事飞行员科兹洛夫曾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中国执行对日作战任务。在《在中国的天空上》一文中,他讲述了自己与蒋方良在赣南大街上相遇的情景:“听到有人讲俄语,她非常高兴,立即走到飞行员身边,与他聊了起来。他问她是否想回家。‘你也看见了,’她指了指两个孩子,‘我拿他们怎么办?’”

  1988年,蒋经国因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蒋方良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络。

  从1989年开始,蒋方良的3个儿子相继离世。埋葬了丈夫和儿子,她仍恪守着对丈夫的承诺:独自忍受爱情、亲情及回忆带来的痛苦!她甚至不愿去碰会给她带来怀念的伏特加酒,不愿和任何人说汉语、英语或者俄语。2004年12月 15日,88岁的蒋方良终于实现了最后一个愿望:随自己的先生去了。

  参考资料

  来自苏联的“蒋夫人”

  蒋方良,本名芬娜·瓦赫列娃,1916年出生于叶卡捷琳堡一个白俄罗斯的工人家庭中。第一次

世界大战打得昏天黑地之时,他们举家从叶卡捷琳堡搬到了乌拉尔。到了乌拉尔之后没多久,芬娜的父母双双故去,在大姐的帮助下,她才得以从工厂技校毕业,成了乌拉尔重型机械厂的一名工人。认识蒋经国那年,芬娜17岁。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