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广播电台系列广播《小镇风流》:上津怀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4日16:28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 |||||||||
早就听说郧西县上津镇保留有湖北省唯一完整的古县城,我一直心驰神往。 三月,草薰风暖,我怀着急切的心情,踏上了这次怀古之旅。车过十堰,沿山路逶迤往西北而行,经过3个小时的颠簸,来到上津。 上津果然是个好地方,只见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这里留出了一大片开阔地,清澈的金
在上津镇宣传干事樊永成的陪同下,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古城。. 上津古城位于如今上津镇的偏南方。据史料记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开国初,为土城,后次第塌毁,明正德年间加以维修,用石砖垒砌,加宽加高。清顺治七年、嘉庆七年均对古城作过修复,至今古城墻砖上仍有“上津公修”、“嘉庆七年”等字样。古城呈靴子状,周长1.24公里,四方各有一个城门,分别叫做接秦、达楚、通汉、连郧,背靠险峻的下马岭,,三面环护城河。面积虽小,但保存完整,古貌依然。 老樊是个本地通,他告诉我,金钱河是汉江一大支流,当年金钱河环城西而过,西城门下台阶数十步便是河水,为防河水冲击古城,便在两岸广为植柳,因此,上津城又称柳州城。清代举人王霖有一首《長堤柳浪》诗,写出了柳州城之美: 青青堤上柳,飘忽自成春。 欲作三眠式,应来九烈神。 波平分鸭黛,浪咸起鱼鳞。 若向江中渡,风流自有人。 老樊自豪地说,要説古镇之风流,还要数其作为“天子渡口“的繁华。 按当地人考证,“上”乃天子,“津”为渡口,上津即为“天子渡口“。历史上,南粮北运有三条要道,东边是沿海漕运,中有京杭大运河,西以汉口为集散地,穿汉江,翻秦岭,达长安。在西线通道上,无疑自汉江入金钱河,至上津,再以骡马驮运翻越秦岭小道直至西安,是其中最便捷的通道。险峻的楚塞秦关,加上南北物流的交通要道,使上津建制具有悠久的历史。据郧西县志记载:上津建县始于三国曹魏,距今已有近1800年历史,其间曾14次建县,六次设郡,两次置州。这在一个莽莽群山环抱中的荒芜之地实属罕见。但可惜的是,因水灾战乱,明代以前的古城如今已踪迹难觅。 历史上,上津一带是金钱河流域最大的冲积开阔地。金钱河河床腹地宽阔,水势浩荡,从隋唐开始,这里就是一个舟楫穿梭、商贾云集之地。据史料记载,清末年间,仅棉纺从业人员就达1100多人,土织布机发出的声音三更不息,五更有音,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可惜因战火不断,河床淤塞,上津码头繁华不再。 漫步古镇,可以欣赏距今200多年的郧西县保存最完好的山陕会馆,可以看到外籍传教士1905年在鄂西北建立的第一个天主教堂。这都见证着上津昔日的繁华。 如果说上津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显赫一时的话,那么,他踞秦楚要塞,自古以来就以雄关当道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就把上津设为军事重镇,扼守中原关口;南宋年间,上津成了宋金反复争夺的桥头堡,岳飞和金兀术的部将曾在此多次交锋;元世祖忽必烈攻打武昌时,将此镇作后方屯粮基地;明朝末年,李自成.张献忠都在此安营屯兵;清嘉庆年间,白莲教首领王聪儿在此浴血奋战,后兵败在阎王碥跳崖自尽,年仅22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更是战马嘶鸣的战场,1947年11月13日,刘邓大军陈谢兵团解放鄂陕边陲两个重镇——漫川关和上津镇,在上津宣布成立上关县民主政府,这是我省第一个解放的县级人民政府。直到1949年5月23日,上关县在上津宣告撤销。 如今,在古城明清街上,当年的“上关县人民政府”旧址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大砍刀、煤油灯、发黄的文件袋,在向人们述说着烽火岁月。 明清街是指古城里外相连通的一条老街,长约一里,两旁全是明清古民居。 这些民居多为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四周小屋,飞檐斗拱,青砖黑瓦,雕梁画栋, 古色古香。一般三四户一院,温謦而和谐。门为铺板门,房屋为砖木结构,基础多为石砌,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走在狭窄的古城小巷,发现这里虽已老旧,但地上整洁干净,就象步入老年的大家闺秀,仍然时时保持着自己的矜持。 徜徉大街上,时不时的会有惊艳的感觉。60多岁的樊大妈坐在门口绣枕套,绣的图案是丹凤朝阳、鸳鸯戏水,其绣品用色大胆、艳丽,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鲜活的生命力。40多岁的范先生一边雕印章,一边辅导孩子写字,而门口的招牌告诉我们,他是雕刻世家。76岁的杨瑞天老人说话咳个不停,但提起这里的戏种山二黄,他一下来了精神,对这种汉剧和山陕梆子融合的产物说个不停,说到兴头,老人禁不住亮开嗓子唱了起来,声调高昂激越。67岁的许刚杰老人坦言从小爱玩,对小时候玩过的高台故事、马台故事、龙灯等记忆犹新。他说,以前逢年过节,这里的游玩队伍长达数百米,声势浩大。老人给我描绘了一幅朴素的中国传统“狂欢节”的盛况。 走进老街北头的李锡兵的家中,他的家收拾的洁净明亮,看得出,主人对老屋呵护有加。 原在县电影院搞宣传工作的李锡兵今年54岁,谈起上津,他可以一口气说上半天。去年首届古城文化节期间,他自费1万多元,拍摄照片,制成宣传组画对外展出,介绍这里的秀美风光、历代先贤、丰饶物产,他说,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上津早日走出去。他说,其实,这里许多老百姓都有这样的想法,也在去年,为修复在文革中毁坏的古城墙,镇里号召大家将家中散落的古砖捐出来,每块砖补助1毛钱的务工费,结果很短时间内百姓送来了10多万块砖,许多人连务工费都没有要。 上津如今是郧西县仅次于城关的第二大镇,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1998年,省政府将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边贸口子镇,集镇建设日新月异,个体经营繁荣昌盛。但是,这里目前还不富裕,去年农民人均收入2300元。这里的支柱产业只有黄姜、烟叶、小水电等,主要还是靠打工经济,全镇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外出打工。但记者发现,这里的人没有怨天尤人,他们自信、乐观,小城是他们发自内心的骄傲。 在古城短短的的几天,我为这里的一切而沉迷 。月夜,我登临古城墙,体会山高月小;清晨,我为近在耳边的布谷鸟的叫声而陶醉。晨雾中,看小镇升起的缕缕炊烟,夕阳下,漫步金钱河畔,听浣衣女的嬉笑……作为湖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县城 ,上津既不显赫,也不喧嚣,她稳重、质朴,随和,这里呈现的是一幅原生态的田园美景啊! 这样的原生态,如今不是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吗? 如今,上津古城文化开发已提上议事日程,2005年,上津举办了首届古城文化节,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城揭开面纱,它也被列入武当山大旅游圈,上津镇党委书记纪道清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成立旅游公司,在充分保持原貌的情况下,对古城进行整体包装、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津,热爱上津。 采访结束,即将离开上津的时候,我伫立古城北门,抚摩斑驳的城墙,东南眺望:武银高速公路扑面而来,这条高速公路建成后,从上津到十堰,用不了1个小时,从上津到西安,只需2个小时。那圆长的一个弧,连接起过去和未来,成了锦绣华章的结构支点,预示着上津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荣江涛)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