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暂不修复刻痕”的多重理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01:42 华夏时报 | |||||||||
在长城墙体“整容”方案征集活动结束之日,中国长城学会却透露,尽管此次征集活动收到国内外建议近6000件,但学会以及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将尊重多位专家“修复刻痕会对长城再次进行破坏”的意见,决定暂不对长城墙体刻痕进行修复。 长城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给长城的“精神载体”蒙上了厚厚的污垢。人们强烈要求擦去这层污垢,心情不难理解。但是“暂不修复刻痕”的决定,透露
其一,历史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把这些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让后人看看他们的祖先还有如此并不光彩的一面,同样具有“警醒”的积极意义。 其二,既然“任何一种修复刻痕的方法,都会对长城再次进行破坏”,也就意味着暂不修复的举措,正是出于保护的初衷。在不少地区出于利益诉求,以非常浮躁的心态给古迹“洗洗脸,穿新衣”时,这样的保护,无疑更符合其本身的客观规律。 其三,在资金有限、保护手段有限的背景下,对长城本体的实质性保护,其意义要远胜于修复刻痕之类的“整容洗脸”。 其四,把长城刻痕的严重程度通过媒体公之于众,公开征集修复意见,继而作出“暂不修复”的决定,这个过程本身,事实上已达到了教育民众遵守公德、爱护文物的目的。 理性的人都清楚,爱我长城,不该仅是一种情感寄托,而是要通过理智的行动来体现。怎样才算是理智的行动,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的导向,“暂不修复长城刻痕”就是一种可资借鉴的良好导向。 作者: 马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