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上网大兴网络文明新风座谈会(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8日14:00 新华网 | |||||||||
4月28日下午15时,新华网将举行主题为“文明上网:大兴网络文明新风”的网上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嘉宾有: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李伟、人民网副总裁廖玒、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陈立思、新华网发展论坛网友代表孙启江等。以下为实
[主持人]各位网友、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网络座谈会!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一次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我国上网人数已经增长到1.11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人群占69.4%,学生占32.4%。也就是说,也就是说全世界每10位“网民”中就有一位是中国人。 [主持人]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充斥在网上的不文明现象极大恶化了现在的网络环境,毒害了青少年网民的身心健康。网上出现的黄色影片、图片,容易引发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另外,网络成瘾也不容忽视。一些青少年无节制地日夜“奋战”在网游中,逃学旷课,致使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此外,盲目网恋问题也存在,通过QQ等各种视频聊天工具结识异性网友,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了极大威胁。这些不文明的现象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 [主持人]为了让广大网民了解文明上网的重要意义,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网络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今天,在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新华网发展论坛举行主题为“文明上网:大兴网络文明新风”的网上座谈会。 [主持人]出席今天座谈会的嘉宾有: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李伟、人民网副总裁廖玒、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陈立思、新华网发展论坛网友代表孙启江先生,欢迎你们。 [主持人]今天的座谈会将主要采用嘉宾与网友在线交流的方式,充分发挥网友参与的积极性。由新华网发展论坛进行图片、文字直播。本次座谈会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承办单位为: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国际在线、中国日报、央视国际、中青网、中国经济网、中国广播网、中新网、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TOM网、中华网、腾讯网。您可以同时登陆以上网站参加我们的在线交流。 [主持人]本次座谈会前,新华网发展论坛网友主动发贴提出倡议:做文明网民,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截止我们座谈会开始,该贴的浏览人数已经达到5412人。大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请嘉宾对这些提问进行回答。 [主持人]网友“爱诗的粉丝”:网络不文明的行为包括哪些,去年新华网评出的十大不文明网络行为算是吗?到底怎么样才算是文明上网?反过来网络最大的文明又应该是什么? [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组长李伟]什么算是网络不文明行为,这个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够说出一个权威的回答。网络行为的文明或者不文明一个衡量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最普遍的道德规范。第一,是否符合广大网民的共同利益。所以去年十大不文明网络行为的评选实际反映了最广大网民共同的呼声和要求,或者是共同的评判标准。应该说这是广大网民投票选出来的网上大家最深恶痛绝的现象。怎么才算是文明上网。有四个标准:第一于己无害,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无论是自己的身心还是道德都不应该造成伤害。 [李伟]第二,于人无损,如果在网上骂人、骗人,损害别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第三:于私有得,自己有所获得。第四,于公有益,至少对公众是没有害处的。这应该是网络行为的一个底线。这位网民问网络上最大的文明是什么,这不太好说。再抽象一点说什么是“最文明”的,今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这是我们衡量网络行为是否文明的最终标准。 [主持人]网友“九月的高跟鞋”:请问人民网副总裁廖玒,人民网的网民主要来自社会的哪些阶层?您在处理业务时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就是浏览量压到一切。说真的,浏览量是否是衡量你们工作的重要指标?而一些奇闻趣事、打擦边球的新闻往往很容易就进入前列排名。而那些费劲做了半天的所谓优秀稿件很难往前走,比如我们今天的座谈会,主题多好,不知道关心的又有几人。但无论如何,每一个有良心有道德的网民都会关心,那么您遇到这样的矛盾是否也会将自己的指挥棒一会指向正面舆论引导,一会也要适当在页面中多加一些“少女”“午夜”之类的字眼浏览量。 [人民网副总裁廖玒]这位网友的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感谢这位网友。我初步判断这位朋友有可能是媒体或者是网站的,你提的问题很专业。回答第一个问题,人民网的网民主要来自社会哪些阶层。我们有一个统计有“4个80%”,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占80%几。第二,大专以上学历占80%几。第三,在政府机关、企业做管理工作、科学研究机构、高校等教职员占80%几。第四,年龄从18岁到45岁占80%几,这是我们网站的构成群体。这些人群是中国主流人群,所以人民网的目标是“用我们的影响力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廖玒]谈到访问量指标,我做网站已经进入第10个年头,今年是人民网成立10周年,应该说访问量是我们主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我认为衡量一个媒体的影响力,仅从访问或者浏览量不足以充分说明网站的影响力,在国外有很多例子。英国有一家报纸发行量可能就几十万分,比如《泰晤士报》同发行量上百万的《太阳报》相比,两张报纸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泰晤士报》影响力的是英国社会的主流人群。中国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可能有一些都市类的报纸发行量非常大,但从影响力来说不如一些严肃媒体的影响力大。 [廖玒]同样道理,网络也是如此。作为新闻网站的负责人,我们对编辑的访问量有一定要求,但要求不是唯一指标,还有其他很多指标,选采编的稿件转载率如何,留言、跟帖如何这是综合的考虑。人民网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承担着传承文明、人文教化的功能,所以你讲的“少女”、“午夜”我们尽可能不做仅仅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社会新闻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我们承认有一些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我们做得并不是很好,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注意的,但对一些涉及暴利和性的新闻我们有着严格的要求。 [主持人]网友“网鹰”:我一直很文明地上网,可网上总有我不需要的信息在最厌烦的时候自动地映入眼帘;我一直小心翼翼地选择着文明的网页打开,可一不注意就将那些不堪入目的画面展现在显示屏上而且还怎么都关闭不了并且是越关越多最后只好将机器的电断了才解决问题。感觉文明上网不仅仅是需要自主文明的意识,还得防备那些不文明网站不文明手段的技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首先说明一点,我自己做新闻传播,对技术方面了解比较少。但就我知道的可以从大一点的方面去谈,说得不够的地方请其他嘉宾补充。中国从1994年介入互联网,1995年开始向社会提供服务。互联网本身是一个高技术的产物,互联网发展非常快,新技术不断到互联网中来,技术是很大的一个推动力。这样一个技术有时也会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利用技术做一些强行把一些不良信息推送给用户。 [闵大洪]从我国十几年互联网发展来看,2004年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非常完整的“十六字”对互联网管理的方针: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互联网毕竟是一个以高技术支持运作的信息网络,如何把在技术上带来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用技术的手段去加以解决。在我们大的方针中实际已经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从传播的角度看,利用一些技术在传播方面起作用,有两个很重要的方面。 [闵大洪]第一,大的网站。因为这些网站毕竟是互联网重要信息或者新闻的传播者,除了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还要有非常好的技术保障自己网络的安全运营。另外,能够及时发现有害信息,要有能够保证的技术和支持的机制,能够快速发现有害信息。互联网是海量信息,完全靠人工监看或管理工作量非常大,首先要有一定的技术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进行排查,及时发现有害信息进行删除,不管它是什么形态的,也包括一些新的做法,比如搜索引擎、论坛管理上应该有一些比较好的技术发挥作用。 [闵大洪]另外在用户端或者客户端,现在有一些厂商研制出了避免青少年在网上接触不良信息的软件,安装在用户端,家长就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安装和设置,最大限度减少青少年接触这些信息。总的看,互联网技术发源于美国和发达国家,技术、安全产品上都走在前面,我们在发展上也应该比较重视开发或者研制带有创新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是和互联网发展同步的工作。 [李伟]我补充一点,闵教授说到用户端的工具软件,不少商家已经开发出这些产品。中央文明办和信息产业部今年委托有关部门正在制订一个标准,对过滤软件有一个测评标准,究竟哪一款软件封锁能力和过滤能力比较强。这个标准出来以后,能够对市场上已经面市的软件进行测试,然后向家长推荐。如果家长对孩子有管理要求,我们能够告诉家长哪一款软件主要是封锁哪些内容的。今年我们将尽快制订这些标准。 [主持人]对企事单位以及机关有没有这些封堵软件? [李伟]有的软件开发商已经开发出这样的软件。为什么要开发这个标准,研制商拿出软件来说很好,可是拿到测评机构测评,认为封堵能力不够强,所以需要有一个标准。社会上主要要禁止哪些东西。我刚才讲到了家庭软件,家庭禁止的东西比较明确,比如网友讲到的色情、暴力类内容,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才比较好定位。 [闵大洪]国际上比较重视对未成年人封堵淫秽色情信息,对此制订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下的力量比较大。 [主持人]家长们最担心哪些内容? [李伟]孩子处在青春期,好奇心很强,对外界新鲜信息接收的评判能力比成人要弱一些。我们首先担心淫秽色情信息。其次,我们担心成瘾性强、带有暴力或者侵害色彩、赌博成分的游戏,作为家长对这两类东西是最敏感的,我们有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由于网络游戏本身的成瘾性在孩子的学习期、成长期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主持人]您一般采用什么办法解决? [李伟]我现在还没有用过滤软件类的东西。家长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共识,比如不让孩子浏览不良网页。其次,孩子在自己房间里上网,我们可以去看着孩子上网,在时间上也可以进行控制,比如考完试可以让孩子玩一些游戏。 [主持人]网友孙先生在阅读帖子时会不会遇到不文明网站的侵袭? [新华网发展论坛网友代表孙启江]经常有,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关机不看了。 [主持人]会不会自己尝试搞一些软件? [孙启江]这属于科学技术范畴的,科学技术过滤到什么程度,主要是门户网站控制,我们是用户终端,控制不了门户网站发出的东西。 [主持人]网友“虫而”:我有一个小朋友,现在即将小学毕业,我发现浏览互联网已经成为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还好,学校里面为他们提供乐上网的场所和固定的时间。但是我们依然无法捂着孩子看这个世界的眼睛,因为有些东西即便是健康的,对于孩子来说,也还是不合适的?我们无法停住社会前进的步伐,但是有时候想,时代本来就不一样了,这群特定的小人群即便比我们那个时候成熟的早点,也许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陈立思]这位网友的观点很有意思,我们没有办法捂着孩子的影响,也不应该捂着。这位网友把网络的前进和普及看成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时代的新特征,我很同意,这代青少年比我们成熟的早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大家首先达成共识,青少年上网利弊都有,个案也很多。它关系到成年人对待青少年上网的态度以及对策,这个问题很值得讨论。互联网刚刚兴起时,我想的很简单,认为互联网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媒体,但我的学生不断给我“上课”,纠正我的思想,说你的理解太简单了,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陈立思]什么是网络时代?我们现在培养青少年主要是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问题,他们要顺利实现社会化。假如孩子们对网络时代不了解,将来一定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会造成他社会生活的障碍。所以对青少年上网问题应该放得开一点,站在时代的潮流、大趋势来看。为什么说互联网是生活方式。网络有咨询,社交,社会参与,在线学习、在线休闲娱乐,政治经济活动,比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功能。这些对未来公民非常重要,所以他们应该了解网络、掌握网络技术和知识,适应未来网络化生活。至于互联网产生的利弊,我们哲学的信念:任何问题产生的同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必然会产生。社会角度已经找到了问题的出路。 [陈立思]互联网上确实有一些少儿不宜的东西,但它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原因不能孤立看待。青少年为什么对这些内容着迷,有网下的原因,比如网下实现自我可能性很小、学习负担过重、和家长无法沟通,这些原因促使他沉迷于网络。很多孩子恨老师和同学、家长,他就沉迷于游戏。有的孩子对社会生活很好奇,又不能问家长,比如谈恋爱怎么回事,性是怎么回事,一问家长可能会挨骂,他就会上网。上网中未成年人受到的毒害和上网成瘾社会根源比较复杂,所以我认为应该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不能“就网谈网”。我概括治理的对策有两句话:第一,清洁卫生。第二。疏导而不是堵塞。 [陈立思]我看到很多家长采取围追堵截的现象,某校校长提出“告别网络”的口号。我希望他说的是一个口误,准确讲应该是告别黑网吧。但如果校长提出“告别网络”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他没有看到时代的大趋势,我认为也是无效的。所以网络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但要“重在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是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现在很多人讲以人为本比较多,大家印象比较深刻。但是“重在建设”的方针贯彻的还不够。青少年有很多需求是正当的,我们在网上应该更好的提供网络产品满足青少年的需求。现在网络游戏的创意太单调,总是打打杀杀,我们可以挖掘出美好的东西编成游戏软件。所以我认为这方面还是应该重在建设。 [主持人]听了您的讲话我想,我上学时如果能有您这样的政治老师该多好啊。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不是也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 [陈立思]这非常重要。我们岁数比较大的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学习他们身上好的东西。我研究青少年,不是把他们当成研究对象了解,因为“世界毕竟是属于他们的”。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感受世界新动向、新走向方面比我们敏锐,掌握高新技术比我们快。所以我认为沟通、了解,知道年轻人的内心需求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主持人]您提到未成年人喜欢上网,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网名是虚拟的,他不需要付太多的责任。网友“佳音传到紫禁城”:新华网发展论坛网友代表孙启江,请问,你在网上叫什么名字?您如何看待这种虚拟的名字给网友带来的安全感,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选择实名发贴? [孙启江]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生下来父母取的名字也是一个符号,网名也是自己的一个符号。个人有个人的爱好、背景和经历,所以自己起的网名就不一样。怎么有安全感,通过“文明上网”,你在网上每一个帖子、每一个言论是属于文明类,没有超出这一范围,通过发帖子、言论对自己负责的情况下,渐渐你在网上的名字就会响亮起来。有一些青少年、小孩起一些非常有趣的网名也是有的。要想在网上感到安全就是要“文明上网”只有文明上网,人家才会记住你。 [主持人]之前和孙老师交流时,他说有一个本事,通过长期看某一个人的帖子可以知道他是谁,您好象把平时和人交往的方式用在了网络和网友的交流上。 [孙启江]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传播在中国十几年非常快,科技发展非常快,我们防守的东西跟不上科技的发展,有思想、科技、人力、物力的准备。通过他的网络语言、网络帖子了解这个人的一些情况,一个帖子、两个帖子可能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可以分析出这个网友的年龄、性格,他是什么地方的人,男的还是女的,还有年轻人肯定用“哇噻”,各个地方人说话的方式也不一样,我能够在网上大概分析出来。 [主持人]国外怎么看待和处理未成年人上网浏览信息? [李伟]中国的网络比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晚一些。现在从我国网络发展和管理现状看,管理滞后于网络本身的发展。孙先生讲我们很多东西还来不及去应对、处理。我前一段时间看过资料:现代通讯和传媒进入中国的情况。资料说从第一台电话进入中国到进入家庭,变成普遍的生活方式用了100年;电视用了30年时间;网络现在如火如荼到这个地步用了10年时间。这样一个速度,互联网的互动、广泛的参与性和虚拟性给我们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很多方面我们都跟不上。 [孙启江]一个总的原则,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待未成年人在网络问题上都要有限制和保护措施。家长对未成年人有义务监护他的网络行为。国外有很多媒体介绍美国、法国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是家长对孩子的监护。有一些国家明确建议家长把终端放在家庭的公共部位,不给孩子创造单独的上网环境,减少诱惑他的机会。不少国家也开发出了家庭过滤软件。 [主持人]有网友问:网络上有很多假消息,我们怎么能够做到更好的甄别? [廖玒]假新闻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有,若干年前中国好一点,现在随着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假新闻的出现也越来越多。我查了一下资料,2005年中国有1922种报纸为了生存发出一些吸引眼球的新闻,包括媒体从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从某种程度上不如老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不够,包括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未加核实就发布出去,包括一些传统媒体和一些网络,近些年也出现一些假新闻、丑闻,比如比尔盖茨遇害等。 [廖玒]一场球赛提前曝出某某队输了,其实人家赢了,主要原因是媒体之间的竞争。媒体之间为了竞争,之前预发的东西一不留神就发了,在业内成了丑闻。对待这个问题,首先从网站管理者到编辑、记者都要有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主持人]闵教授是否也可以给网友一些建议? [闵大洪]基于互联网传播的特点,网络谣言很容易生成,每一个人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功能都可以传播出去,出于各种各样不同目的,会制造一些谣言在网上,应该说是常见情况。但如果成为假新闻,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一些有影响的网站或者传统媒体通过它的平台和公信力传播出去,产生的危害性和社会影响非常大,过去有过很多案例。一些网民发的帖子,如果网站没有很好的甄别谣言信息,通过网站把网上留言发出去,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虚假信息会引起社会不安和负面影响,网站要认识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在网络时代在所有环节,包括选取新闻、发布新闻环节把好关,避免假新闻产生不良影响。 [主持人]网络编辑在选编新闻时会非常注意,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每天筛选的帖子是海量的,如何保证这些帖子信息正确,有正确的舆论导向,人民网如何管理社区? [廖玒]网上很多不是从事互联网的同志可能会说这个新闻是网上的,是假的。实际网站是分层的,一是网上发布的新闻,二是网上发布的信息,论坛里发布的东西。一般而言,网上新闻的真实性会远远超过社区里发的帖子。2004年中国社科院做过调查,结果很有意思,有三句话:中国的读者和受众最信任的是传统媒体;中国网民看的最多的是商业网站;中国网民最信任的是人民网、新华网等传统媒体所办的网站。 [廖玒]人民网有一个口号:重大新闻首先看人民网。也有网民给我们留言:当出现重大新闻的时候,在看商业网站拿不定主意时恐怕还要到人民网、新华网核实一下,他们心里才踏实。新华网周锡生总裁有一个观点:互联网无改稿,互联网三分钟的东西就传遍全球,这时你发改稿,转载你的网站没有注意到你重新的更新,让原来的受众全面接受你的改稿几乎不可能的。所以作为网站、作为网站编辑恐怕要慎之又慎。 [廖玒]网友说到论坛的引导需要作两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加大正面引导。比如中宣部等部门组织网上座谈会,这是非常好的形式,加大正面引导的力度。第二方面:把违法、人身攻击、虚假新闻在发布之前进行人工控制,使我们的论坛比较干净。“强国论坛”发展于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开始,到现在有很多年,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人民网也下了很大的力气,抽调精兵强将尽量把论坛做好,国外称“强国论坛”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也是中央领导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我们想让这个窗口尽量干净。 [主持人]网友“风海”:近期新浪博客上发生的“网络韩寒事件”使人们的目光开始投向网络道德和网络环境。一个生于80年代且写过几本书的年轻人,因为不满文学评论家白烨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对他的评价,竟然大开网络脏口。“网络韩寒”这种现象已非个例,“网络韩寒”竟被一些年轻网民视为打败一切权威的英雄。这位网友还呼吁,让网络文明从摒弃网络脏口开始吧!闵教授,您如何看待这种网络脏口? [闵大洪]网友提出这一问题,说明大家非常关注今年3月发生的这一事件,网络上争论非常激烈。围绕这一事件,这场文学的争论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都介入了,很多媒体也在分析、讨论,我也做了分析。最新一期新闻报道的专题:博客病了。博客在2005年大众化,到完全兴起,现在病了。我围绕这个事件,从传播角度谈一下。一场学术或者文学批评引起争论,在学术领域、文学领域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以进行批评,当然批评者也可以进行反批评,另外一方可以再批评,其他人也可以介入这场辩论。 [闵大洪]在互联网,由于提供了技术可能,很多人建了自己的博客,更多的人也介入了这场辩论,产生了全民开讲,这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样的争论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和争论的本身是相辅相成的。过去和现在在论坛里也经常看到就某一具体问题、观点或者事件展开了激烈的网上辩论,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尊重知识。批评、反批评、争论双方都应该以理服人、以分析服人、以严密的逻辑服人,绝对不是以粗口、脏口占上风、夺取优势。年轻一代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作为年轻一代,你掌握了互联网的很多功能,如果用这样一些手段,论辩的对手根本就无法回应。就这一事件,很多网友不是拿理性的态度去讨论,有时完全是骂一句或者以不文明的方式发表观点。 [闵大洪]80年代后的文学人如何评价和如何看待,完全可以展开有意思、有价值的讨论,但如果完全通过人身的诬蔑、攻击等形式,造成这样一种环境,把能够讨论的价值就完全破坏掉了。今天我们谈的主题是文明办网,24号文明办发起“文明办网”。今天我们座谈会的主题是“文明上网”,广大网民不管是在论坛还是博客,在进行讨论的情况下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氛围和规则,要尊重别人,实际也是尊重自己。往大一点说,技术文明带来的应该是精神文明。 [主持人]网友“发展老庄”:有网友建议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指导自己的网上活动。您如何评价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文明上网的引导作用?怎样深刻体现? [陈立思]“韩寒事件”就是典型的是非不分,以谩骂为能事,把原来严肃的学术批评或者讨论变成一场混战。这种现象还是挺多的。在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对文明办网、文明上网都有很好的作用。文明上网、文明办网有两个层次,对网站,包括上游、下游都有“文明办网”的任务。其次,网民个人做到“文明上网”。两方面都很重要,“文明办网”方面,胡总书记讲以见利忘义为耻,点到了非常关键的地方。 [陈立思]“文明上网”强调最多的就是自律问题,网上行为要自律,但还有一些迂回的办法。网上表现和他网下的表现是分不开的,可能有一些人是人格分裂,但关键是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素质培养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现在针对网民自律性差的问题,主要是网络原来法律的约束力、道德约束力比较松驰,所以要根据网络特点想办法恢复网络道德约束力。 [陈立思]我们学校最近有一个尝试,为响应中央关于“文明办网”的号召,举办了“中青论坛—文明网民”评选活动。今天到新闻中心了解了一下这个活动,我认为作为一种探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青论坛—文明网民”第一次是对虚拟身份的评选,不是实体身份的评选,为什么学校敢于开展这项工作,前提是我们实行了实名制。根据教育部规定,学校网站全部实行实名制,在校大学生有两千万,这块我们控制住了,实名制是前提。 [陈立思]发起人和主要评选机构由学校中青论坛管理委员会、学生会发起,属于学生活动。网络论坛管理委员会有三个总版主,现已有11人自动申请做候选人,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评选中要公布候选人的“ID”和“马甲”。候选人公布的是真实的还是假的,网管中心已经控制住了,对应的人物是谁都能够查大,还要经过群众的检验,发布的有益的帖子都要提供连接,读者们可以追查你的情况是否属实。11人要经过评审委员会的严格审查,我问如果有一两次发现不文明行为,但主流是好的怎么办?评审委员会说要看不文明行为的性质,如果言辞恶毒就没有候选条件了。 [陈立思]它恢复了网上舆论道德的监督和约束力,这是一项尝试。所以需要大家慢慢探索,这项活动开展以后我认为非常好,学校也很支持这项活动,我们这次评选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还不清楚。这项评选也有争议,不是对评选活动的意义有争议,而主要集中在隐私权保护问题。有一些网友自己很文明,但他认为我为了得到这个荣誉,就要把所有的资料公布出来很不值,认为涉及到网络隐私问题,但学校大部分学生还是赞同。 [主持人]这项活动开展以后,随着开展的更多形式的活动,网络文明之风就会盛行。网友“土豆和布丁”:作为一名网友,能不能谈谈你在上网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是否也有被不法网站侵犯的经历?另外您是怎么诠释文明上网的? [孙启江]我举一个例子,我在网上搜索90年代初期一篇访问埃及一片通讯的稿子,我一搜,搜到一家私人网站,打开的标题是我这篇稿子,但这个网站是收费的,它变成了私人的财产,这点我感到比较困惑。我另外谈一个问题,互联网传输的速度很快,中国与世界几乎同步。中国网民与世界网民同步,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多,纸媒介的东西越来越跟不上了。 [孙启江]我们“文明上网”也要提高警惕,国内外敌对份子也可能会利用我们的网络论坛提出问题,或者套我们网友的信息,可能网友并没有意识到。一些搞经济情报的可能会利用网络论坛、QQ等东西获得。有很多青少年和年轻同志没有经验的,自己应该适当提高能力,哪些新闻跟帖,跟帖到什么程度。现在网络无限大,有些东西发出去就收不回来,给国家造成了损失,个人在法律上可能也会受到约束。文明上网”中,网民要注意保守国家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 廖玒]大概3、4周之前,人民日报办的《环球日报》报道:台湾情报机构利用互联网窃取祖国大陆情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抓住了几个间谍。他就是在网上和你聊天,问你做什么的,发展你入他的组织,给你经费,没有经验的人可能就会被这些人蒙骗。 [主持人]我想正是因为有了陈所长刚才介绍的这样的活动以及我们今天一系列的活动,才能够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最后请李组长回答这位网友的问题:网友“三月春风吹神州”:李伟组长您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掀起大兴网络文明新风的活动?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净化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环境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伟]这个问题很好。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中实际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互联网在中国影响的现状,中国有1亿多网民,网民的构成是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高的,年轻人很多。第二,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第三,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网上需要建立的秩序和大家形成的共识,这方面的差距非常大。 [李伟]所以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网络空间改变我们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学习的有效性。但我们又面临着大量的垃圾信息、不良信息、不文明行为,危害着这块刚刚开辟出来的土地—虚拟空间。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净化这块空间只能是网络行为的参与者,通过自己的行为解决网络的不干净。所以这时倡导这一行动,就是网络本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说它的重视程度和互联网本身的影响力成正比。 [李伟]如果现在互联网是我们生活中不太重要的工具,不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社会道德的选择,它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中央也不会花那么大的力气,它已经成为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一个领域。我想这一行动收益最大的就是未成年人,成年公民,第一,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有相当的判断能力,思想比较成熟。第二,对他自己的言行负有责任。未成年人恰恰在这两点上不具备,第一,是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第二,本身选择能力差一点,他们获取网络的讯息和爱好比上一代要强很多,所以这一行动的开展对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及时的。 [主持人]谢谢嘉宾的精彩回答!也感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据不完全统计,自座谈会的预告在网上发布以来,各网站共收到网友以留言、跟帖等方式的提问千余条。刚刚在座谈会进行期间,广大网友又陆续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各位嘉宾也深切地感受到网友们的热情。但非常抱歉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对网友们的这些提问,嘉宾不能全部一一作答。 [主持人]一位网友在留言中说:“人类创造了网络,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网络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不应该被不文明的行为所玷污,是该还网络一个洁净的天空的时候了,从我做起,从大家做起。”确实是这样,共同维护好互联网这个大家园是我们每个网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对于“文明上网,大兴网络文明新风”的倡议活动新华网还将以多种形式跟进宣传,欢迎广大网友继续关注。再次感谢各位网友和来宾,今天的座谈会到此结束! 相关专题:大兴网络文明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