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会客厅:专家谈孩子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01日21:53 央视-新闻会客厅 | |||||||||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心理学方面的专家 主持人 5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柏晓莉:让青春充满亮色》,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走进《新闻会客厅》,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地方似乎是很难达到的,比方说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但是人们始终想尽办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借助外力总能达到。而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地方,千百年来人们都在想尽办法,希
2006年4月22日,在北京友谊医院的五楼大厅, 一场特殊的讲座即将开始,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它涉及的话题跟“性”有关,讲座针对的人群是那些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这个讲座的通知只是刊登在北京几家报纸上,没有进行专门组织的主办方也并不知道现场能来多少人。 柏晓莉:“平时的讲座都没有座位,但今天却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谈的是“性”,是向青少年来谈,因为中国的传统思维,这个话题在谈论起来的时候,就充满了尴尬。” 主持人: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就是刚才短片当中看到的碰到尴尬的那位医生,给你做一个介绍,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的副主任柏晓莉。您好。 柏晓莉:你好。 主持人:刚才这个场面是你们做这种讲座来讲,人数最少的一次,在这之前您想到了吗? 柏晓莉:想到了,到五楼大厅的时候,我就跟我一块的同事就说,我说我判断今天的人会非常少。 主持人:您都有这个预感了,为什么还要在这个题目当中明确地把性提出来? 柏晓莉:好像我们再不敢提那个,提的就更少了,公开的讲座我想我们是凭着一种科学的认识,给大家一个非常正面的引导,但是有时候这种黄色的,家里越遮遮掩掩,不告诉孩子性是怎么回事,孩子的青春期一样会来到,他一样会对性有很多的好奇,他如果从一个正面渠道得不到,他就会想,去看看,我不知道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再加上小孩的好奇心特别强,他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站,去猎奇。 在为数不多的听课者当中,这个穿黄色衣服的小男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不仅因为他是现场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还在于他是唯一一个和妈妈一起来听讲座的。在将近两个小时的讲座期间,小男孩曾经几次离开座位,当我们问他为什么时,他说自己听不明白,但是妈妈听懂了回家就可以告诉他。 采访妈妈:“可以说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靠的就是家长的教育。我在小的时候,妈妈是个粗心的人,很多东西是从爸爸那里学到的,但是毕竟我是女孩,有些是学不到的。我就想到,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 ,我不想让他走弯路。” 主持人:这是在您的讲座的现场,我们的记者发现的一对母子,你觉得像他的妈妈带他来这种行为,您是鼓励的吗? 柏晓莉:鼓励,因为我觉得妈妈的想法非常好。 主持人:那位妈妈呢,我们的记者也问到她自己的一些成长经历,她的一个观点就是说,概括起来就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您有同样这样的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也是这样的是吗? 柏晓莉:我比较同意这样的观点是,因为门诊特别多的病人,你能知道一代一代就是这么复制的,复制了上一代人教育他的那种模式,而他呢,带着这种模式,组建了新的家庭,在新的家庭里面,又用相同的模式去处理他的孩子的问题,这样孩子就带着一肚子的困惑和问题来看医生了。 主持人:您所在的这个心理咨询门诊,其实是针对任何人群的? 柏晓莉:是。 主持人:青少年病人来这就诊的占到多大的比例? 柏晓莉:大概占了50%。 主持人:一半都是青少年? 柏晓莉:对。 主持人:他们都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柏晓莉:厌学、打架斗殴、网络成瘾、自杀、人际关系交往障碍等等都有。 主持人:现在说抑郁症已经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在青少年当中抑郁症占的多吗? 柏晓莉:挺多的,我判断,如果50%是孩子的话,这50%里面大概有一半左右是抑郁状态或者是抑郁情绪,还有一半会是成长中的问题,比如焦虑、人际关系障碍,或者一些以各种身体不舒服来看病的孩子。 自2004年2月马家爵事件发生之后,青少年的成长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就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正处在痛苦的反思当中的时候,网瘾、离家出走、自杀、因为矛盾杀死同班同学等极端事件,又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 在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时,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调查结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心理疾病已成世界的第四大疾病。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我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率已经到了高发阶段,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 主持人: 童年应该是人一生当中,包括青春期也是童年吧,是一生当中,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一个阶段,这些孩子为什么碰到了这么严重的心理上的问题? 柏晓莉:我一提到这个问题就有点想叹气。 主持人:为什么? 柏晓莉:开始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刚接触这些孩子的时候,我可能会觉得,好,我来帮这个孩子,去跟他聊很多,告诉他这样的事我们怎么去对待,怎么样去处理,慢慢发现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你就会想,这个一定不是偶然的了。有一个故事,两个人在河边走,河里漂下来一个孩子,这个人就跳下去,把这个孩子救上来,再往前走,又一个孩子跳水里,那个人又跳下去救上来,当看到第三个孩子的时候,这个人应该往上游走,去看是谁把孩子扔到了河里,或者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孩子一个一个落水。所以我们现在是去捞孩子的同时,不做家长的工作是万万不行的,我就要求家长,你要是想让我们去帮助你的孩子,家长你也要一块进来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家长。 主持人:与其说我们讨论一个孩子的话题,孩子青春期的话题,还不如说家长该怎么做的话题,这时候家长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柏晓莉:我们还是举例子说吧,有一天我碰到一个女孩子,十三四岁,她说我不知道怎么,反正我觉得活着没意思了。我说为什么觉得活着没意思,她不说话,就哭,母亲说,她爸爸打她,她父亲说,是,打她了,是因为她跟男的交往。后来我说,是跟什么样的男的交往,班里的男同学,我说他多大了?他14岁。我问那个女孩子,是交男朋友了吧?她说不是,她说我们是一个组的,收作业,我单独的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被老师看见了,就告诉家长了,说我们俩私下有交往,结果父亲就打她。女孩子被父亲打完之后,由于自尊心受到特别大的伤害。这个孩子就跑到黄河边,她就到黄河边坐着去了,结果被父亲找回来,又揍了一顿。后来我在跟她聊的过程中,女孩子情绪稍微好了一些,我说这次回去,跟父母好好沟通一下,把自己想的事跟父母说。她父亲回过头一句话,你记住了没有,记不住,我就再给你说一遍,我说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让她坐着半个板凳,就是让她记住。我说什么意思,什么叫半个板凳。她妈妈说,他打她的时候,是抡起了木头椅子打她,把板凳的上半截给砸掉了,就剩了下面的半个椅子,他说我让她坐半个椅子,就是让她坐不稳,就是一晃的时候,她就能想起,挨打是为什么。这种时间特别短,你不能做很多的事情,但是我们只能告诉这样的家长,这样的管教方式最终孩子会背叛这样的家庭,你说这事应该管谁。 主持人:貌似是因为孩子的问题来看病,来就诊的,实际的问题是出在家长身上。 柏晓莉:对,他自己脑子那么想的,就是我们说关于性的丑陋、可憎,青春期的孩子不可以和男性交往,他把他自己心里这些对性的恐惧、愤怒全部放到了孩子身上,他就觉得一个女孩子,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跟一个男孩子交往,一定是丑陋的,所以他不能接受,他就用暴力来处理,这种青春期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 主持人:这些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家长,来的时候肯定是有很大的心理优势,说你看你出问题了我带你去看病。到您这来,您跟家长指出来说是你的做法有问题,他能接受吗? 柏晓莉:不能接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就是挑战。 主持人:既然咱们说到家庭问题,而且您也同意有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家长,可能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根据你们的研究也好,调查也好,具体什么样的家庭孩子可能会出现问题呢? 柏晓莉:这大概就是一个过度控制的家庭,这个母亲或者父亲会给孩子规定很多,但不仅仅是指这块。他会说洗澡5分钟要洗完,或者是10分钟你必须洗完。如果一看到点了的他会去敲门,或者你再不洗我就要去关你的灯。 主持人:家长觉得这是他应该管的,您觉得呢? 柏晓莉:他觉得这是应该管的,因为你浪费水或者说浪费时间,你在这里消遣了,你该学习你不好好学习,你浪费十分钟的时间在里头洗澡,他会要求你洗澡15分钟,吃饭10分钟等等,他设置很多,这个在我们来讲是过度控制。我们说最终孩子被过度控制会怎么样呢?会真的走进了他过度控制的反面。有这么一个例子,这个孩子天天擦地,地上一根头发不能留下。 主持人:强迫症。 柏晓莉:强迫症。每当她进门的时候,母亲一定说把所有外面的衣服都脱了换了,鞋脱在门口,然后换上家里的衣服,沙发是不许生人坐的,生人一坐了,马上就撤单子换,她自己的床是不许别人摸的。 主持人:这个孩子的强迫症是从母亲那得来的。 柏晓莉:孩子大了以后,我说的是很极端的一个家庭,是母亲的这种洁癖,最后造成孩子强迫的行为,但是还有一些母亲不是这种表现方式,她就像我说的,给孩子做了很多规定,这种规定包括吃饭的时间,必须吃20分钟,不可以看电视,因为你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怎么能够吃好。 主持人:听上去,这些要求都是合理的。 柏晓莉:她过度关注背后是投射了他自己曾经失落的,或者没有做到的,所以她这样严格要求是让孩子实现她自己不曾实现的那些东西、愿望。 主持人:表面上是事无巨细的管,但实际上适得其反。 柏晓莉:适得其反。还有一种家庭是那种过度溺爱的家庭,这个孩子的自理和独立能力就会受到特别大的限制,她甚至不敢离开家里,在家里是一个小霸王,但是到了外面就成了小绵羊。 主持人:在家是条龙,出外是条虫。 柏晓莉:回到家里为所欲为,但是到外面,他搞不好人际关系,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就特别差,因为没有人像他妈妈那样好地照顾他的感受,到外面的时候,不可能有人这么细致的照顾你的感受,他就会觉得,我让你弄这个,你怎么不弄啊,人家说我管不着你,他就会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冲突几次,他就会觉得外面没有意思,我只有回来,回来以后,这样的孩子怎样办呢?再也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在家里就成了一条虫被养着。 主持人:就自闭在家里了。 柏晓莉:还有的家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父母经常吵架,孩子在家里觉得一点安全感都没有,这个就叫混乱状态的家庭。这样的孩子特别无助,他要不就采取回避的模式,要不他就要逃跑。他到外面的时候,这种孩子还会仿效他们两个的这种方式。 主持人:这就说明他未来的婚姻也不会幸福? 柏晓莉:不会幸福,因为他学到的东西不是夫妻两个用语言来沟通自己的感情,而是用指责谩骂来交流情感,所以这个孩子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他要么就选择逃跑,要么选择厌学。因为他一到学校,可能就会出现这些东西,他会特别自卑,因为别人家庭的父母是完整的一个家,他是一个离异家庭,或者说父亲不好,或者说母亲不好,他总会觉得我怎么这么倒霉。如果他们去仿效这种模式,我说将来社会还会相对增多很多危险的因素,就有敌对性和攻击性,所以这个是挺可怕的。 在柏晓莉的诊所里,我们认识了小月和她的母亲,母女俩是因为十多年的冷战无法化解而到这里来求助的。 郭梅(母亲):“我女儿闹自杀已经闹了大半年了,她的腿上有很长的伤痕,她还曾经要从15楼跳下去,最厉害的时候每周闹一次自杀。” 小月(女儿):“我觉得谁都不可以依靠。” 小月告诉我们,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之后母亲常常无缘无故对她大发脾气。 小月:“她有那么多问题,有那么多不好的心情,为什么非得要冲着我发呢?” 郭梅:“对她父亲的愤怒虽然我没有说,但是我想我女儿还是能够感觉到。” 从小月11岁渐渐懂事以后变得对母亲越来越逆反,郭女士说她一直都会记得小月发怒的样子。 郭梅:“闹逆反心理的时候,她跟我说话都翻着白眼,斜着眼睛,要不就是哆嗦着身子,根本就不愿意听我说话那个样子。一次我很生气,两次我就更生气,三次我几乎就暴怒了。然后我就不能再和她说话了,我不理她,躲开她。” 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母女俩陷入了深深的冷战之中,小月只好将无处排解的情感注入到热爱的绘画当中,但是生活中稍有不顺她就会感到莫名的绝望,经常通过自残来减轻内心的痛苦,甚至多次试图自杀。郭女士这才意识到女儿出了问题,当她试图和女儿缓和关系时,却发现一切已经太晚了。 主持人:刚才这个例子确实让我们感受到在混乱状态下家庭里面长大的孩子会面临大什么样的巨大困难,说到这我有一个问题,毕竟父母也是社会中的人,现在社会生存压力也挺大的,父母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变化或者个人的重新选择,难道为了孩子这些都要掩盖起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美满的环境吗? 柏晓莉: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情绪,但是我是不是一定要带最不好的情绪去跟我的亲人沟通,比如我也会不高兴,今天我回家,回家丈夫在那看电视,我问做饭了没有,他说没做,等着你回来做。这时候你可以选择你有时间看电视,你为什么不做饭。也可以选择你一定是挺累了,或者今天不顺心,那今天我做,下次你要是早回来你能不能先做。也可以选择,我愿意做,我巴不得呢,今天我买了我愿意做的菜,我想做给你吃。其实可以选择特别多过渡的办法,而不一定非要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这种极端的方式是本身是什么,他是认为只有我自己是正确的。 主持人:碰到的问题可能各种各样,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沟通方式采取什么方式去沟通,有没有沟通? 柏晓莉:对。 主持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您现在说了,所有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是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可能很大的比例这样,夫妻双方都很好,家庭也很好的情况下,孩子就可能不出问题吗? 柏晓莉:只要是有规则的有底线的家庭,不是溺爱的,家庭要沟通得非常好,这个孩子是不会出问题的。 主持人:这么肯定绝对? 柏晓莉:对,只要这个家庭是健康的。如果是一个健康的父母给孩子的爱是一个适度的爱,是一个健康的爱,那么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就占有非常大的重量,特别大的重量,他会在意这份爱,当他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会考虑他们的感受是什么。 主持人:这份在孩子心中很重的爱,也可以抵挡来自社会上的其他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吗? 柏晓莉:我记得美国一个片子《成长的烦恼》那个迈克,就是他在同学聚会的时候,同学就建议他去吸毒,最后这个迈克最终自己回家了,告诉妈妈我没去参加他们的聚会。他心里有父母的这种爱和父母对他的教育,越在意这种爱是好的,正常的,合理的爱,孩子越会保住这份东西,他不会轻易去破坏的。 主持人:如果按照孩子的成长成什么样子,就是受家庭这个影响这个逻辑来看的话,家长本身成长的历程已经完成了,他所在的家庭环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他怎么样在三四十岁的时候突然改变行为方式,来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呢? 柏晓莉:你这个问题很尖锐,为了孩子,就得去做。这个轨道运行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大人小孩都免不了要回到旧的模式,但是只要家长明白了我这个模式对孩子是有害的和不利的,他就可以跟孩子互相督促着一块去改,所以我们特别希望的是,如果一个孩子接受治疗,父母双方都进另外一个培训组去,告诉他正确的理念应该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其实是做着一些的亡羊补牢的工作。 主持人:平常在生活中家长怎么样观察孩子,他的哪些行为举止,哪些行为变化,属于一些危险信号,需要注意了,可能要带他去看心理医生了? 柏晓莉:我想要是突然学习成绩下降,不愿意理人,选择逃避跟人交往的模式。可能在家里挺好的,显得躲着爸爸妈妈,那就可能真的要出问题。在学校可能是特别容易发火,改变了过去的很多方式的时候,我觉得就要小心。或者在某种程度上父亲母亲怎么害怕我的孩子了,那就是已经出问题了。 主持人:要是家长发现孩子确实心理上出现问题了,又该做些什么呢,除了带去医院以后,家长能做些什么? 柏晓莉:家长可能听,就是听。 主持人:听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柏晓莉:认真的听,听孩子的难处,难在什么地方,如果孩子那么痛苦的时候,你连我感到你这份痛苦的能力都没有的话,那就是说你不容易,我听明白了,你接过来你都能让孩子心里的压力去掉一份。 主持人:不一定给他解决的办法? 柏晓莉:对。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回来就是跟你说,只要有人听说他,对他来讲就够了,更何况你是他父母。 主持人:刚才咱们说的是当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家长正确的处理方式,有哪些是不正确的? 柏晓莉:关住孩子,我说的是把孩子锁在家里。 主持人:关上门,锁上。 柏晓莉:有的家长就是这样,盯住孩子,让孩子觉得就像在那个摄影机下。 主持人:永远被监控了。 柏晓莉:被监控了。他可以安排很多人,学校的老师,你要给我说孩子今天怎么样,再盯住俩同学,你要跟我说这孩子在班里怎么样,偷偷的打电话,这是不可以的。 主持人:过去学校老师经常拿一个本,老师写着3:50下学,家长回家一看,4点钟还没到呢,就问你中间干吗去了? 柏晓莉:孩子可能这时候要维持自己的这种我是一个大人了,他可能跟你撒谎,因为有些东西是孩子跟家长私密的东西,可是有的时候家长会有过高的需求,他可能会想,我到学校多了解一点去,然后跑到学校去到老师那去刺探他点东西去,刺探回来以后,再回来验证,我孩子是不是跟我说实话,这是孩子特别反感的。 主持人:就是你到底跟谁一头啊。 柏晓莉:有一句话老师说了肯定不高兴,就是家长永远站在自己的孩子这一边。 主持人:我妈妈取得我终生的信任是有一次,她去开家长会,她回来以后,我问她,你给老师说我在家我说他坏话了吗?我妈说没说,我说为什么没说,我妈说,你是我的孩子,有问题,我可以教育你,不用老师来教育你,就这一件事,我一辈子永远信任我妈。 柏晓莉:对极了。你知道现在的教育有很多无助的地方,无力的地方,但是我们有特别公立的一块,比如说学校要升学率,要考试的多少名,教师要跟着这个升级奖金,他常常觉得你这个孩子不好管,我就告状,告诉家长,用家长的手来管你,达到我的目的。这么说老师肯定恨我,所以家长记住这个孩子是你的,你一定要站在孩子这一边。 主持人:家长的支持可能是孩子的一个底线,当他所有都无助的时候,我还有一个父母,我还有一个家。 央视新闻频道《新闻会客厅》播出时间: 每周一至周四晚20:30-21:00 《新闻会客厅》周五特别节目《决策者说》播出时间: 周五晚20:20--21:00 新闻会客厅 会见新闻当事人,敬请收看 相关专题:央视《新闻会客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