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民间淘宝团:中国的夺宝奇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9:38 国际先驱导报

  淘宝团的日本之行对中国海外文物回归模式影响深远,且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营造了良好氛围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韩轩、实习记者 陈思报道 听到“夺宝奇兵”这四个字,牛宪峰第一反应是不喜欢这个‘夺’字。作为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此次赴日淘宝团组织者之一,他不时向《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强调东西都是“买回来的”。其实对有待
进一步打开局面的中国海外文物回归事业来说,专项基金推动的淘宝尝试无疑具有突破性。若干年后梳理中国文物回归史,后人也许会毫不吝惜地给他们加上“奇兵”的头衔。

  追讨国宝新形式

  私人在国际市场上回购国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宝回归的进程。但正如国家文物局信息咨询中心鉴定研究室主任张习武所希望的:“企业和个人能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眼力,分清楚文物的来源和渠道,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抢以致哄抬价格的现象。”

  以浙江为例,当地民营企业家最近几年在海外市场非常活跃,成为海外文物购买的主力,但也遭遇恶意抬价。“曾经在拍卖市场上,外国人一看浙江人举牌,就举牌子加价,把价格抬得非常高,就是要看你买不买。”牛宪峰认为,淘宝团模式可以避免这种现象,“淘东西是可以砍价的”。

  专项基金总干事王维明说,这样的活动专项基金早有设想——中国私人藏家专业知识不足,且面临语言、文化隔阂,常常在海外文物市场遇到赝品、恶意抬价等诸多困难。为此,有组织的“淘宝兵”便应运而生。

  “这次日本之行关键在于建立了民间淘宝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即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这个公益组织牵头、有专家顾问参谋、藏家组团成行。”牛宪峰说。

  对于组织民间淘宝团这种形式,《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一书作者、上海大学的陈文平教授认为,“这个活动可以让一些物美价廉的中国文物到国内流通。而且,我认为这种活动最大的功效是引起公众的重视,形成舆论,这样对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就造成了良好氛围。”

  南京医科大学社科系的孟国祥教授认为,淘宝团模式可以更充分发挥民间在文物回归上的优势,“政府方面除了财政回购,就是依照法律和国际惯例直接追讨,但这样做难度太高,找时间、地点、证人等证据很难,还要取决于文物所在国。而且如果是国家财政出面,当然希望促成那些比较珍贵、价值重大的文物回流。民间就无所谓了,买卖两方都愿意,而且个人有这个能力,就无可厚非。这次‘五一淘宝’就是一个例子。”

  曾购回圆明园猪首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于2003年7月启动“国宝工程”,当时经过多方努力由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博士捐资,购回了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这不仅让人对基金会的日本之行充满期待。而据基金会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这次淘宝之行确实带着“任务”去的。

  牛宪锋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们在日本见到了一些超出淘宝团收藏家资金能力所能承受的“好东西”,至于这些“好东西”是什么,他说现在还不便透露,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些文物,想通过专项基金运作回去”。

  “方式有很多种,寻找民间捐赠买回来,或者向国家申请资金,但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我们还要研究。”牛宪锋告诉记者。

  其实,专项基金不愿露底的“苦衷”并不难理解,牛宪锋解释说,现在就把收购的意图说出去,卖家会抬价,“只有到最后铁板定钉,才会公布。”

  “以后民间回购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现在已经是回购的主流了,因为国家财政太有限了。”陈文平说。据统计,自2002年,国家文物部门利用财政部专门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启动4年来,已成功购回文物图书(善)本、瓷器、青铜器、家具、玉器等各类珍贵文物203件(套),珍贵皮影文物6万件。特别是2006年10月,国家文物局将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海外征集回国的7件龙门石窟流失佛教造像送还龙门石窟。

  然而,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划拨,面对动辄天价的文物市场,无异于杯水车薪。而民间公益组织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资金不足造成的遗憾。

  一睹流失国宝真容不容易

  在日本的中国文物数量众多,尤其是博物馆收藏的不少精品和珍品,都被定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这些文物在国内基本没机会看到实物,对于随行的中国收藏家来讲,此次淘宝团日本之行“给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据专家介绍,这种情况不光是日本的中国文物,很多在海外的国宝,国人都很少有机会能一睹真容。即使是出国参观,有很多珍品也难以看到。除非是作为一个研究学者与国外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普通游客想看到博物馆库房里的中国文物,基本上没有可能。甚至连专项基金有一次派人去大英博物馆,想看《女史箴图》都遭拒绝。

  专项基金曾罗列清单,向世界收藏有中国重要文物的博物馆发函,希望他们提供这些文物的照片和相关说明。有一些博物馆只授权使用他们网站上的图片,效果自然很差。有的博物馆则回信说要收费。倒是日本的博物馆比较配合,牛宪锋回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首先寄给我们一本图录,让我们挑出需要的文物,然后列出名单。根据名单它们提供了这些文物的反转片,虽然图录上的文字是日文,但已经足够了解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价值。”而一些专家指出,不愿提供资料不排除馆藏文物背后有不愿为人知的历史。

  在国外多家博物馆的支持下,2004年11月专项基金在杭州举办了“海外遗珍图片展”。“但一个图片展,毕竟无法跟实物展览相提并论,有一些望梅止渴的无奈。”牛宪锋说。

  2006年3月,珍藏于日本皇宫1300多年的中国书圣王羲之墨宝“丧乱帖”,首次回国“探亲”,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显然比看图片更进了一步,但有些文物,“比如法国收藏的圆明园的文物,肯定不会到中国展览。”陈文平认为,海外藏中国国宝级文物回国展览的,基本都是古代通过正常贸易或国家间的交流而出去的,而那些因战争、盗窃等手段流出的文物,所在国是不太可能把它们拿过来展览的。“但是对于正常途径出去的珍贵文物,我们可以争取回国展览,让人们来看这些宝贵遗产,而对于这部分文物,我们没有理由追索,如果想让它们回流,只能通过市场。”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