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龙城岁月千古之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16:56 楚天广播电台 | |||||||||
春天碧于水画船听雨眠 发现龙城第一人蓝蔚 龙城的岁月 山水龙城一角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熟悉“丝绸之路”,却很少有人知晓在此之前有过“青铜之路”。 在国人印象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却很少回想起这里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堪与古西腊媲美。 在史书、教科书里,“商朝政治版图限于黄河流域”,却不曾见到龙城的“半片文
这就是龙城,一个曾经被遗忘的过去,一个曾经被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谜。 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忧思?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长叹?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沉吟?还是“当年帝子今何在,江汉王风未了情”的伤感? 岁月悠悠,长路漫漫,哪里有历史的灵光?哪里是山水清清、风飘万里散去的一刻? 让记者引着您去踏入历史的长河,寻找河流相通的长江,追踪山峦阻隔而隐去的遥远。 盘龙城,位于武汉市北郊的黄陂区滠口叶店,距离市中心仅五公里。 今年初春的一天,记者同武汉市博物馆研究员、而今年届80的蓝蔚老人一道,步入了揭开龙城之谜的征途。小车越过层林,穿过山村,蓝老边走边如数家珍:龙城一个个被发现的细节仍显得那么清晰可辨,那么扣人心弦—— 1954年冬,时任武汉市文管会秘书的蓝蔚凭借一张五万分之一大小、上面标有盘龙城和城墙标志的军用地图,决定到龙城实地踏勘。 作为数千年前的古城邑,盘龙城早已被淹埋在了地底下,即使是残留在地面上的城垣,也已经在这一年的防汛抗洪中,因为取土筑堤而遭到严重破坏。当时国内史学界公认的事实是,商代文明的疆域和势力范围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如今却在地处长江流域的武汉境内发现了一处古城遗址,即便想象力再丰富,也很难将它和殷商的文明联系起来,遑论宣布它就是一座商城。 蓝蔚正是第一个能将二者联系起来的人。 凭着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一腔热血,蓝老一行初步判断遗址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殷商时期(后证明是商代早期)。可以想见,他们当时是何等的激动和兴奋!虽然如此,他们也并未意识到,一个改写武汉城市文明历史、对中国上古文明有着极重要认识价值的惊世发现,就是从这次踏勘后慢慢开始浮出水面的。 龙城的横空出世,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在国内外考古界、历史学界引起轰动。 在20载后的1974年,作为领队的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联合北京大学和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队大规模科学发掘已经探明:“龙城是始建于公元前1500年的商代早期方国都城,是支撑商王朝奴隶制帝国南土的一根重要支柱。” 正如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所言:“龙城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到一起的突破口。在此之前,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化经常处于一种对峙交流局面。是龙城的出现才真正结束将长江中游纳入商王朝政治版图的纷争。应该说这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起点。” 记者走进龙城博物馆,如同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奇妙的世界:陈列室展柜中一件件造型典雅、古朴的器物,一下子使那遥远飘逝的历史碎片变得更具体、更生动和富有质感。号称商文化杰出代表的青铜器、体形雄浑的铜圆鼎、担负南中国不凡使命的戈、矛、镞 ,还有众多珍奇的玉器,这些美轮美奂、色彩斑斓的物质文化精品,闪耀着先民们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这些文物以专家的眼光来看,“形成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风骨”。龙城是华夏南方最早的制造业基地,产业中心,还是创造木雕艺术的故乡。李家咀二号墓椁板上木雕印痕,花纹线条,刚柔兼济;工整优美,色彩斑斓;云雷纹饰,蜿蜒欲动;阴线涂朱,阳线染黑,是我国已发现最古老的木雕作品。 考古工作人员朱青华用稍带方言的语调介绍:半个世纪以来,龙城遗址出土商文物3000余件、石器100多件、陶片数以万计,尤其是400余件青铜器,不仅数量远超郑州商城,而且不少为商代青铜器中之上品,堪称当今中华古文物之最。 “和龙城它丰富的宝藏相比,目前发掘出来的宝贝还只是冰山一角。”龙城博物馆宣传部负责人郑远华如是说。 据勘测,龙城遗址总面积为110万平方米,业已发掘的还不到1万平方米。是否还有更惊人的发现留待世人,确是值得期待。 人们在思索:远在中原的商王朝统治者当年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筑城?龙城为什么在商朝持续辉煌近300年后神秘消失?龙城的兴建和衰废到底是在什么时间?作为商王朝的边陲之城,它到底是诸侯封国的都邑?还只是商朝部队远征的军事城堡? 虽然这些问题在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了不少答案,但用武汉地方史专家皮明庥的话说,“龙城的兴起和突然消亡,至今仍有许多谜团。” 记者登临龙城南北长290米、东西宽260米的城垣上,放眼四野,穿越3500年的历史尘烟,城壕、宫殿、平民居所、手工作坊、贵族茔域历历在目。从其周边地区已发现的几百处商代遗址看,龙城如众星拱月,其高垒深壕、宏洞彰显。 联想起古城堡之国的卢林堡:脚下深达百米的峡谷,对岸山坡上绿树丛中露出尖顶的城堡,还有长达221米的阿道尔夫桥,似一道彩虹凌空飞架在峡谷之上。在蓝天白云映衬下,绿树、城堡、峡谷、大桥,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与龙城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举目南眺,奔腾不息的长江水,一桥飞架南北的武汉长江大桥,中心城区林立的高楼,星星点点移动的交通工具,还有滚滚的人流,在清澄的天幕下,勾勒出一道生机勃勃的古今文明风景线。 难怪乎在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评选中,龙城与早已蜚声海内外的北京猿人、敦煌莫高窟、安阳殷墟、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新疆楼兰古城等一起分享着中国考古发现的这项世纪荣誉。 有地质学家探明,龙城东北隅环湖山坡上有一处长140米、宽近30米的商代码头坝址,它不仅是汉江流域交通枢杻和货物集散中心的历史标志,代表武汉的少年形象,同时还连结黄河、长江流域的两极,更是青铜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初始。青铜之路,虽然不见诸于史书,却是与丝绸之路同样重要而相辅相成的概念。青铜之路活跃于夏商周三代,主要是由西向东传播青铜与游牧文化;丝绸之路繁忙于汉唐宋元时代,主要是由东向西传播丝绸与定居农业文化。两者先后相继而方向相反,包含着民族融合中共同开拓南土金石水道的艰难历程。可以说是青铜之路诱发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取代了青铜之路。研究表明,青铜技术的传播并不是孤立现象,与羊、羊毛、牛、牛奶、马、马车等技术的传播密切相关。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盘龙城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如今,“青铜之路”已经消失,但武汉的重要商业都市地位却传承下来。历史地理学家、武汉大学教授石泉认为:“龙城是目前已知的武汉地区最早古代城邑。虽然这座古城在存续近300年后被废弃,但其影响和意义不会消失,还会以另外的建置形式在附近表现出来。” 史实确实如此。在距龙城2公里处有一座西周时代的磨元城,汉阳龟山脚下有汉代却月城。三国时孙权西进破却月城,在蛇山脚下筑夏口城,与却月城共扼大江,这就是武汉城市发展史上的“双城”时代。“双城”地带至今仍是江城武汉的中心。南北朝时江城商业兴盛,到了清代汉口的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石镇街道土墙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扬州锦绣越州醅,巨木如山写蜀材,黄鹤楼兴观灯火,夜深江北估船来。”这两首诗简洁而生动地形容了武汉作为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的繁华。 以诞生于公元前1500年的龙城为起点计,武汉的建城年代比我国两大古都——西安和北京,分别早400年和450年,比六朝古都南京更是早1000多年。在数千年的历史里,从龙城到江城能够一直保持如此兴盛,不可不谓是历史创造的一个奇迹。 龙城得水而兴,倚地而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仅遗存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驻足于此题写的辉煌篇章:“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留下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绝唱;还有过大禹跋涉的足迹,“商圣”范蠡在这里赏西子的记载;也诞生过程门立雪,如坐春风,乐此不疲,伯乐相马,高山流水等成语故事。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炎黄子孙的文化性格,审美情趣与道德判断,更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龙城,不仅记载着武汉的历史,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真切交融的描绘。武汉宝安地产集团开发的“山水龙城”就是很好的例证。记者踏着石板路来到甲宝山与汤仁海相间的别墅群:庭院,天井,飞檐,小桥流水人家,她勾起了记者童年的记忆。虽然仅是一隅之地,有“坐井观天”之嫌,却感到特别亲切,有时像一只青蛙安静地栖息着,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因为再小的空间也可以栖息梦想,再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打造美丽。这山之青、水之秀、林之茂、鸟之欢、恬静而温馨,怎么令人不陶醉?脑海中的点点滴滴能不让记者想起“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想起“春天碧于水,画船听雨眠”;想起“吾庐虽小亦佳哉,薪作柴门断绿苔”;想起“庭院深深深几许”……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既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又是历史在当下的延绵,它更传颂着黑川纪章的不朽名言:建筑应该像文字作品一样,行走其间,在城市中漫步,应该去阅读它,感受它。 被称为人居长篇的宏宇·“未来海岸”复合型社区就体现了这一点。配套打造的游艇码头、高尔夫练习场、长江乐园、亚健康医院,与龙城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一道风景。它却不是一瞬而过,而是长驻人心的永恒,是一种内涵的流露与鉴赏的品味。 前身为黄陂区滠口镇的盘龙城开发区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陈世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寥寥几语,勾勒出古镇的发展蓝图:要树立以强化区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的意识,做大、做快、做强、做优荆楚江汉农耕文化产业,让3500年的武汉城市之根重放异彩。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城正如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一样,大则为殷商时代的南方重镇、军事城堡;小则埋藏于地下数千年、不见天日;升则横空出世,激起千层浪;隐则雾里观花,谜云数百重。 但正如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所说,无论是已经成为历史的龙城,还是腾飞中的江城,处长江之畔,立汉水之滨,溯游直达云贵川,顺风可至江浙皖,北接中原,南扼潇湘,千湖之省,百湖之市,兼有九省通衢之利,这座古老而富有青春活力的江汉重镇,必将如龙得水,乘时变化,纵横四海。(记者 黄前明) 相关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