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一失足成战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10:18 新世纪周刊 | |||||||||
-余世存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王云五是负面色彩较浓的人物。年轻人对他了解不多,虽然在1948年新华社发布的4 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中,他被列为第15号战犯。同时,他又是一个典型的商人。文化商人虽然近年地位看涨,但在中国社会 里拿笔杆子的文人仍会有所保留。这就是王云五的尴尬处。
王云五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14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上海一家五金店当学徒。他生性好学。当时 上海学英文之风很盛,王就白天当学徒,晚上到夜校学习英文。4年后,他就开始陆续在上海同文馆、益智书社、中国新公学 、中国公学等地教英文了。好比现在夜校毕业的学生忽然到新东方学校当老师。而在王云五的学生中,居然有胡适、杨杏佛、 朱经农等一批著名人物,那时他才是个19岁的年轻人。胡适说过:“我在中国公学两年,受姚康侯和王云五两先生的影响很 大。” 更神的是,今天人们熟悉的按揭买房买车,只是用来购置大件生活资料。但100年前,17岁的王云五却用按揭的 方式买了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3年后付清书款时,他已经把大百科通读一遍了。 这样的人似乎命中注定要起来。1911年中国革命爆发,香山县的旅沪同学设宴欢迎同乡孙中山的回国。年仅23 岁的王云五作为宴会主持人,其才学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由此成为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教育部专门司第一科科长等职 。 上世纪20年代初,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想请胡适担任编译所所长。胡适当时在北京教书,他见编译所所长薪水不及教 授丰厚,便以个性不宜加以推脱,自认为不擅长管理工作,便推荐了王云五。王进入该馆后,据说工于心计,为人圆滑。据言 他一面百般取信于商务印书馆的元老高梦旦等人,一面又利用一切手段打击馆内的进步分子。对工会组织的罢工,他有一套处 理办法。因此很快当上了编译所所长兼总经理。据说,他在主持工作期间,经常把编译所员工的集体劳动成果“据为己有”。 这样的人注定要进入国家上层。抗日战争时期,他见商务的业务日薄西山,就把大量的精力投入政治活动,在政坛上 日趋活跃。从1938年7月到1946年6月,他连任国民参政会四届参政员。这位无党派的“社会贤达”,据说“比国民 党还国民党”,在参政会上极力支持国民党和蒋介石,被称为“国民党之前哨”。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 会二届二次会议,王云五无端指责此为开了“恶例”。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改组,他被任命为经济部长,一跃成了国民政府大员。他说自己“来自民间,最 知民间疾苦”,并以经济管理专家自居,标榜“不是去做官,而是去做事”。但内战造成的经济萧条,物价飞涨,王云五根本 无力回天。 1948年5月,“行宪内阁”成立,王云五改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财政部长。当时,国民党军事、政治和财政经济 面临全面崩溃之势,蒋介石力图挽救危机,指示王云五和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共同策划币制改革。蒋介石采纳了王云五的币制 改革方案,于8月19日公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代替法币,收兑民间的黄金、白银和外币,限制物价,以 行政命令抢夺人民手中的财富。发行金圆券不过3个月,物价更如脱缰的野马,金圆券形同废纸,全国民怨沸腾,加速了国民 党统治区社会经济的破产。 人们多认为王云五是世界上最理想的出版商,但他却一度选择了从政。这种从政是扭曲的,他注定得不到施展,只有 等他再回到文化产业上,他才又如鱼得水。 王云五或许是最理想的出版商,但他却一度选择了从政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