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马英九“倒扁”变招 以变应变的“明智之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8日10:53 国际先驱导报

  根据最新形势,以变应变,马英九终于喊出了让“倒扁”者称心如意的诸多“硬话”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记者曾繁娟报道在目前岛内的“倒扁”浪潮中,国民党主席马英九的言行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之一。6月3日下午,马英九突然出现在“全民呛扁”集会现场
并发表演讲,支持包括罢免在内的让陈水扁下台的办法。而在此前,他基本上一直不主张罢免案。对于马英九如此迅速而明显的变招,外界分析认为,这是他顺应时势,以变应变的“明智之举”。

  马英九“改口”的脉胳

  自赵建铭案发尤其是被收押以来,国亲两党人士即将矛头对准陈水扁,为罢免案而奔走,其中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最为卖力。罢免案计划得以通行,在提交“立法院”前,很重要的一关便是“泛蓝共主”马英九的态度。纵观近十来天马英九对罢免案的说法,从认为“不是适当的时机”到罢免、倒阁或其他办法都可考虑,经过了多次微妙的转弯。

  5月26日,马英九对台媒表示,谈到罢免或弹劾,“会徒然挫伤追求改革的锐气”,此外,现在是陈水扁家人及亲家涉案,罪不及本人,只有在确定涉及本人时,才能凝聚罢免等行动的共识。这天晚上,宋楚瑜也就罢免案一事拜会他。马英九说,现在提罢免案“不是适当的时机”。但对于宋的看法马英九表示“尊重”。

  5月29日,他在台北市议会答询时说,国民党在现阶段不推动罢免案;他还给出了何时才是“成熟时机”,即“民怨沸腾”时,而非3天前所言的“确定涉及本人”。此外,他还对罢免案的高门槛感到为难,即要有“立委”四分之一连署才能成案,还要有三分之二“立委”同意,然后交由全民公投,需要所有选民二分之一的有效票。

  5月30日,他在回答媒体询问时表示,国民党未来“不排除”推动罢免、弹劾扁或“倒阁”,这是他首度对罢免作正面表态。5月31日,他对台媒再度重复30日的说法。并称,“只要陈水扁夫妇涉案,他会第一个带头提出罢免。”

  很快到了6月3日,亲民党发起“呛扁大游行”,马英九出现在现场,原本对罢免案持慎重态度的他发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演讲,他称,国民党中全会已经有共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阿扁下台”,他还振臂高呼:“陈水扁,你的日子不多了,机会也不多。”至于方法究竟是罢免或“倒阁”,他表示将由“立法院”党团与相关单位研究后做最好的安排。

  这一次,他仍然强调了“时机”,要“做好罢免与倒阁的各种准备”的说法明显表示他倾向于“时机”快来了。

  马英九喊出很多“硬话”

  关于马英九近期的“倒扁”态度,有两个为什么,一是前期为什么明显倾向于罢免案应当缓行?二是后期为什么明确表示要陈水扁下台?

  对于第一个为什么,马英九自己有过几个解释,如弊案尚未涉及陈水扁本人,挫伤改革锐气,付出社会成本,而且由于门槛高,通过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等等。

  照理,罢免只是“倒扁”的手段之一,马英九不支持罢免案并不直接代表他不想“倒扁”,但是,恰恰有人这么是这么认为的。

  香港的台湾问题专家王家英在5月27日于《新报》发表评论指出,马英九的上述理由只是“借口”,真正的理由是,如果泛蓝阵营团结一致发动罢免陈水扁,成功导致阿扁下台,反倒“迫使民进党认真面对切割与陈水扁的关系,让民进党有清理战场之机”,“反而有助民进党脱困,而国民党则只会痛失坐视在陈水扁的拖累下民进党日趋垂死挣扎的机会”。据此,王家英还称:“谁说马英九不懂权谋?”

  同样,台湾《联合报》社论也指出,陈水扁在台上度过“虚弱的两年”将更有利于马英九顺利实现“政权交接”。陈水扁上位反而是民进党最大的包袱,泛蓝何必为民进党“解套”?

  权谋之变

  然而,变化是如此之快,马英九最终还是不得不向外界宣示:“国民党的目标很清楚,就是要陈水扁下台。”明确了这一目标和立场,罢免或“倒阁”,都只是相对次要的手段问题了。那么,这意味着他放弃了自己的“权谋”了么?

  如分析人士称,此前的“权谋”不可谓不精明,但却有些“聪明反被聪明误”。正因为他的前述“权谋”被识出,许多“倒扁”人士都对其有所不满,不仅包括连战等党内元老,还有国民党中生代甚至许多泛蓝支持者。

  6月3日下午,当民众“倒扁”情绪达到高潮之际,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前,一些泛蓝支持者对其不参与的态度进行了抗议,并高喊“要马英九出来交代”。于是,马英九就喊出了让“倒扁”者称心如意的诸多“硬话”。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